

《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
金华市丹溪小学 胡向科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上《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时。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本节课转入对“气温”这一具体的天气特征的观测,重点是气温计的研究、认识与读数。课堂从学生身边天气的冷热出发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描述空气冷热程度需要精准的气温数据,然后讨论用什么工具测量气温?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的结构;第二个活动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归纳出气温计正确的读数方法和记录方法;第三个活动是观察其他温度计,这部分内容只是简单地了解,不需要做深入的分析。拓展环节讨论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观察它们量程的不同,知道不同温度计的结构与它们功能相匹配。本次执教是异地借班上课,《天气》单元的第一课没上,因此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他们没有进行过科学工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活动。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使用气温计可以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气温。学生在《水》单元中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水的温度。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写方法。
三、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气温计结构,了解它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科学思维:通过工程设计思维深度思考、学习气温计的结构及其量程。
探究实践:经历分析、设计、观察、对比、评价气温计的探究实践过程。
态度责任:通过气温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气温测量的兴趣,并能
在生活中积极进行实践研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气温计结构以及量程,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难点:掌握零下温度的正确读数方法
五、材料准备
小组准备:一支水温计、气温计;任务单、黑红笔各一只、每两人一个气温计读数练
习模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板贴大模型一份(水温计、体温计、双金属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享“设计需要以人为本,同时遵循自然法则”
(二)师生问好
(三)创设情境,产生需求,问题驱动(18分钟)
1.谈话导入(2分钟)
(1)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是冷还是热?其实天气的冷热,我们每个人的感受往往不一样。但如果知道今天这个会场具体是多少摄氏度就更准确了。
(2)要想知道今天的气温到底是多少摄氏度,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
(3)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过使用水温计来测量水温。那能不能用水温计来测量气温呢?
2.了解差异(5分钟)
(1)小组讨论:能不能用水温计来测量气温?
(2)观看两段天气预报,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一(24秒):黑龙江2022年12月冬季天寒地冻,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视频二(25秒):石家庄2023年7月夏季异常炎热,气温高达四十摄氏度,已经是高温预警)
(3)明确“在一般情况下气温的变化范围和水温的变化范围是不同的”,“气温计的测量范围和水温计的测量范围那也应该是不同的”。
(4)意识到水温计确实不能用来测量气温。
3.设计工具(10分钟)
(1)能不能设计一个可用于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呢?完成设计任务。
(2)组织汇报
4.揭示课题(1分钟)
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我们这节课,就是一起来认识气温计。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水温计测量水温的认知基础,通过交流讨论、视频呈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在一般情况下气温的变化范围和水温的变化范围是不同的”,明确“气温计的测量范围和水温计的测量范围也应该是不同的”,然后采用工程设计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设计“一支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通过设计任务,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深度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并初步了解“结构与功能”这一跨学科概念,学生尝试画一画设计图,有助于学生理解气温计的结构、量程以及零下温度的读数。)
(四)观察工具,了解结构,练习读数(17分钟)
1.任务驱动(6分钟)
观察气温计,完成任务二——气温计说明书。
2.汇报研讨(12分钟)
(1)结构说明(2分钟)
汇报气温计的四部分结构,认识“刻度板、栅栏、挂孔”这三个人性化设计的结构以及作用。
(2)量程说明(2分钟)
①气温计可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测量范围?(遵循自然规律)
②说明摄氏度和华氏度温标的设计与应用。
③气温计分度值。
(3)读数练习(6分钟)
①明确读数和写数的区别;
②明确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③利用模型联系读数;
④利用大模型全班练习读数。
(4)评价设计(2分钟)
对比之前“自己设计的气温计”,看看有什么不同?思考真正气温计的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好“学习任务单——气温计说明书”,然后通过任务单的引领,让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认识气温计的结构,练习读数写数,同时点出气温计以人为本和遵循自然法则的设计思路,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要相适应”这一跨学科概念。)
(五)认识更多,比较异同,前后呼应(4分钟)
1.认识更多(1分钟)
温度计的种类有很多,譬如我们常用的玻璃体温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额温枪、耳温枪),还有双金属温度计等等。
2.比较异同(2分钟)
仔细观察比较水温计、气温计和体温计,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指着黑板上的温度计模型提问)
(相同点: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测量范围不同、测量对象不同、使用方法不同)
3.前后呼应(1分钟)
①今天课堂一开始我们发现已有的水温计不能用来测量气温,自己着手设计了气温计。但是我们今天的设计只关注了不同气温计测量范围的不同,其实呢,真正的设计还有许多需要考虑的地方,例如结构、测量对象、使用场景、使用方法、液泡填充物等等。
②我们的气温计体现了今天课前“设计需要以人为本,同时遵循自然法则”这句话,同学们想想,那些地方是怎么体现的?
(设计理念:工具是工程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气温计上的量程、刻度板、挂孔以及液泡填充物等体现了前人的设计精华,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众多核心概念。本节课以工程设计思路贯穿始终,课堂中不仅需要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应用等低阶思维,还需要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的参与,能够更好地落实科学思维的培养目标。相信学生经历“分析、思考、设计、对比”的主动学习过程比“简单观察、技能训练”的被动学习过程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
七、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