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江山市小学科学素养大赛,自己全程参与其中,从参赛者到学习者的角度转换,收获满满。谈谈本次看到二十几位老师的教具改进后的感想。
(1)实验改进,作为改进者具体要考虑什么?
看了二十几位的老师的实验改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改进:
1. 对实验本身的器材改进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城东实验王飞老师的实验材料,他做的是《影长和四季变化》
王老师改进1:强光灯模拟太阳进行固定,对阳光的是直射与斜射的温度更明显,让实验不在受有无太阳、太阳光强不强烈影响;改进2:将江山市一年四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太阳高度用亚克力半球进行固定,从而到达最佳效果。个人感觉王老师的实验改进进一步的解决了教学重难点,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但实验器材制作比较费时,需要精准,若多组器材也不划算,虽然方便了学生理解,但也在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思考。
还有毛贞兰老师的实验,我觉得毛老师的实验材料取得很生活,使用的很恰当。她带来的的是《消失的“它”》,本实验是《水的蒸发与凝结》一课的实验改进,在本实验中,蒸发和凝结不能短时间内看出来,尤其凝结环节,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现象很难对比观察。毛老师采用生活中常见的水写布以及暖宝宝,代替加热实验,将两片浸湿的水写布,一片放在暖宝宝上一片放在桌面上,都用烧杯倒扣,实验现象很明显;凝结实验,将水写布裁成条黏在烧杯外壁,倒入冰块和水,也可以明显的看到水写布在冰烧杯中慢慢变黑,因为外壁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而水的现象不明显。
这个实验是我们教师经常头疼的实验,看了毛老师的实验改进,更佩服的是对生活素材的观察和使用,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这个材料,但是它可以用来干嘛是需要我们更多思考的。
2.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环节处理,制作新的教具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经济开发区姜华亮老师的实验创新,姜老师带来的是《空气的压缩与扩张模型》,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学生很容易知道,但是如何压缩的?是否可以无止境压缩,平时上课只能用作用图给学生说明,姜老师直接做了一可模型,我觉得很形象。可以很好地说明空气被压缩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发生变化,而微粒并没有变小。在被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不能继续压缩。这是一种思维变现的感觉,让学生更立体的感受,这个视觉效果满分。(如图1)
还有一个就是四都小学杨凤平老师带来的《灵活妙用的剪刀》,她解决的而问题是剪刀是杠杆的变形,但是剪刀的作用点是否省力,如何操作可以省力,怎样操作可以增大力的作用范围,她将一把剪刀固定在木板上,在剪刀的把手上固定三个作用点,在刀刃上贴上刻度尺,在用电子计量器精准计量力的大小,可以明显的看出省力情况。我也很喜欢她对材料的使用,让我了解了更多实验材料用于科学。
2. 方便教师演示的教具
本次教具改进,感觉很多实验都是比较适合教师演示的。
《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
《太阳、地球、月球天文现象演示器》 |
《光的反射》 |
《影长的四季变化》
|
《人体手臂运动演示仪》
|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
《空气有质量吗》
|
《风力作用模拟仪》
|
《解密二氧化碳》
|
3. 适合学生实验、批量制作的教具
《潜水艇的沉与浮》 |
《音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
《空气占据空间》 |
《水结冰了》
|
《观察云》
|
《月相变化规律》
|
以上实验,均是老师们对实验的改进,但不同的是,这些老师的实验改进很适合一线教师的实验课堂,适合学生操作,批量改进,但是总体来说创新度不够新颖。
4. 综合性实验教具,一个实验教具可以实现多个实验操作
以上两位老师做的实验是比较综合性的,在整个单元学习的情况下,都可以在改进装置中进行实验。第一个老师《水的三态变化》,个人感觉是学生重点操作的实验,如果通过实验改进将学生操作环节更简单,仅为了实验现象的话,有点不妥,另外,此实验改进成本较高,不宜分组实验。
(2)作为评委会从哪几个方面评分?
以前,自己作为选手参赛,也会考虑评委会从哪些方面打分,做精美的PPT、脱稿、实验材料的创新、实验思路的创新等等。本次从评委的角度看选手,发现很多时候其实比的还是教师对教具的设计,不管是从材料的选择、还是实验的改进,只要设计的理念是有创新的,就比较容易分高。
(3)总体感受
在本次评委后,我发感受到:
细节很重要。你是否真正关注课堂细节,是否真正抓住学生理解能力的重难点,对实验进行改进,这才是最重要的。
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用到生活中去。那种组合实验教具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受欢迎,也不是教具越高大尚越好、也不是教具制作越复杂越好,一定是从学生中来,用给学生。
还是要多尝试,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没想法,有点难,那就算了,这次放弃吧,放弃着放弃着就真的越来越没有想法了.....喜欢的是还是要多坚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