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3学年共同体王丽琴专帖(三、六年级) [复制链接]

61#







TOP
62#

六上第二单元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制作圭表模拟日影的四季变化规律。

2. 学习难点:知道不同季节正午时太阳仰角不同,因此影长不同,通过模拟实验证明。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日影长度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吗?

(二)探索

1. 查阅资料(课堂作业本31页),了解圭表、日晷的作用。

2. 制作简易圭表。

3. 用手电筒和制作的简易圭表模拟太阳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分随四季变化的位置,画出影子长度的变化,并得出规律

4. 实际观察自制的圭表在正午时的日影长,并在其他季节也测试记录。

(三)研讨

1. 四季交替,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会怎么变化?(夏至最短,冬至最长,春秋分影子适中,夏至到冬至影子逐渐变长,冬至到夏至影子逐渐变短。)

三、亮点

1. 在做太阳高度的时候先插播一下为何太阳高度会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用大地球仪做四个方位的演示。

2. 用上学具箱里的半成品圭表,更简单方便节省时间。

四、不足

1. 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这个知识点学生很难理解,最好辅助动画演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的直射位置。

2. 做影子长度实验时注意手电筒的光采用一个角度,并向表的顶端照射。


TOP
63#

在将太阳高度角的时候补充说明为什么不同的季节太阳高度角不同,与地球公转有关。激光笔模拟太阳光,赤道用白色纸做标记看得更清楚。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太阳高度角南北半球一样;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的我们来说太阳高度角最大;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的我们来说太阳高度角最小。
TOP
64#

自制圭表,里用学具箱的器材很方便。再用自制器材模拟不同季节的影长变化,探究其规律。

TOP
65#

六上第二单元第6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知道公转的特点,并知道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指向同一个方向是产生四季的原因。

2. 学习难点:建立空间概念,知道因为地轴倾斜公转时不同季节的太阳直射位置不同。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地球除了自转外还有什么运动?四季变化和这种运动有关吗?

(二)探索

1. 了解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特点:①周期是一年。②地轴倾斜并方向不变。③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④公转轨道是椭圆形。⑤春秋至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直射南回归线。

2. 模拟地球公转。

问题:我们的模拟实验哪里需要改进?(地球自转方向、地轴方向……)

3. 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哪些特点有关?

猜想:与太阳的距离、地轴的倾斜等。

通过资料学习:与距离无关,与地轴倾斜导致的太阳直射位置的变化有关。

(三)研讨

1. 我们是怎么模拟地球运动的?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轨道、自转方向、轴倾斜)

2. 地球公转的特点是?

三、亮点

1. 从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中再深入探究哪些因素导致四季的变化,步步递进。

2. 从模拟实验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更加清楚地球公转的特点。

3. 拓展部分,涉及南北球的季节变化。

四、不足

1. 下午第一节的课学生精神不太有,分组坐方便讲话。

2. 四季太阳直射位置还是很多同学不明白,要找演示的动画来更直观点。

TOP
66#

回复 43楼王丽琴的帖子

学生对于微生物的探究很感兴趣,可以看见微小世界
TOP
67#

三上第一单元第8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难点:橡皮泥、水和纸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发生了变化,物质成分没有变化。

2. 学习难点:什么是物理变化?生活中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生活中我们有折过纸的经历吗?纸有哪些变化呢?生活中还有哪些像纸一样的变化?

(二)探索

1. 用橡皮泥做出各种东西,让橡皮泥发生变化。

2. 用纸做出各种东西,让纸发生变化。

3. 比较橡皮泥、纸、水的变化。


我们做了什么

它们的变化

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橡皮泥

捏、拉、按压、刮、搓

形状、大小、重量改变

是原来的物质

撕、折、揉、剪

形状、大小、重量改变

是原来的物质

加热、冷却、冰冻

形状、大小、重量改变

是原来的物质

物质成分不变,只有形状、大小、重量等改变,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三)研讨

1. 橡皮泥、纸、水的变化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

(竹子、木头等做成杯子等生活用品;土豆切成片;铁融化成铁水……)

(四)拓展:将气球套在热水瓶子的口子上会有什么现象?(气球鼓起来),放在冰水口子上会有什么现象(会瘪下去并吸进瓶口中)。生活中还有其他热胀冷缩的现象吗?(马路上有一条条的切割线;用热水泡瘪掉的乒乓球……)

三、亮点

1. 举例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原理,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同时提高生活中的观察能力。

2. 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奖励智慧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讲空话的同学课后背一下这节课学到的重点。

四、不足

1. 没有亲身做纸、橡皮泥的实验,有点费时间,看图的效果一样。

2. 学生把热胀冷缩的现象和蒸发凝结搞混在一起,有一定的联系,但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TOP
68#

回复 62楼王丽琴的帖子

圭表的制作很费时间,可以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看着制作视频去完成好,然后在课堂上测试不同季节的影子长短。
TOP
69#

回复 68楼上虞博文的帖子

用学具箱里的材料很简单,2分钟完事
TOP
70#

《地球的运动》单元思维导图:





TOP
71#

回复 69楼王丽琴的帖子

那个现存的材料对学生认识圭表没多大帮助,还是动手让学生自己来做比较好。
TOP
72#


193970
193971
193972
193973
193974
193975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10/19 8:00:29
生活中满是实验器材
TOP
73#


193970
193971
193972
193973
193974
193975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10/19 8:00:29
实验很成功,学生们成就感满满。
TOP
74#

回复 43楼王丽琴的帖子

学生对于这个单元很感兴趣,探索微小世界
TOP
75#

回复 63楼王丽琴的帖子

赤道用一圈白纸标出来,是个好方法,便于学生看得更清楚。
TOP
76#

90学时培训记录:








TOP
77#

三上第一单元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一思
一、[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10/13 17:07:34

在水中能完全“消失不见”——学生解释得很贴切
TOP
78#

用定量勺做到“公平”分。
193405

193406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10/13 17:11:11
第二张图片是把小苏打直接放桌面上了吗?
TOP
79#


193970
193971
193972
193973
193974
193975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10/19 8:00:29
第二张图片是直接过滤到蒸发皿里吗?
TOP
80#

六上第二单元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一课一思一、[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10/20 16:01:39
做影子长度实验时注意手电筒的光向表的顶端照射——这个建议很赞
TOP
81#

90学时培训记录:
196329

196330
196331
196332
196333
196334[/attach......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11/11 13:47:51
王老师的笔记好详细,学习了
TOP
82#

回复 70楼王丽琴的帖子

学生能这样学习科学,知识掌握一定非常扎实。
TOP
83#

回复 78楼小卫的帖子

那是灯光的反光啦
TOP
84#

回复 79楼小卫的帖子

是的,因为用的是过滤袋,不像滤纸一样要溢出,所以简单方便了
TOP
85#

回复 76楼王丽琴的帖子

看王老师的笔记,可以知道你听课的认真,肯定有所获。
最后编辑上虞博文 最后编辑于 2023-11-14 13:53:48
TOP
86#

六上第三单元第一课《工具与技术》一课一思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能例举生活中的工具使用实例;知道工具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的,有紧密联系的。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技术,同一种工具可以有不同的实用技术。

2. 科学思维:比较不同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效果。

3. 科学探究:能利用工具取出核桃仁,尽量做到快速和完整;对使用的工具有正确的评价。

4. 科学态度:相互合作、相互评价。

二、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并对工具使用的效果进行评价。

2. 学习难点: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设置情境“核桃大比拼”。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吗?

(二)探索:

1. 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颗山核桃。不同小组用不同的工具比:徒手取、用工具取、用核桃夹取等方法,取出相对完整的数量谁多。

工具

第一小组:徒手

第二小组:锤子

第三小组:扳手

第四小组:木板

第五小组:螺丝刀

第六小组:铁块

第七小组:核桃夹

第八小组:老虎钳

较完整的个数









感受


2. 分享交流。

3. 生活中你还使用过哪些工具,有什么感受?

(三)研讨

1. 使用工具和不使用工具的区别是什么?

2. 不同的工具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

3. 工具和技术有什么关系?

四、亮点

1. 取核桃仁比赛为情境,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工具的使用。

2. 学生的探究热情比较高。

五、改进

1. 有些小组在探究的过程中吃了起来,导致实验统计有问题。

2. 工具的使用安全需要再强调,特别是锤子的使用时在核桃下面垫上纸巾缓冲,不要飞到眼睛里;螺丝刀的尖头戳核桃时注意不要戳到手。

TOP
87#

六上第三单元第2课《斜面》一课一思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知道斜面能省力,并能例举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

2. 科学思维:观察实验中的现象,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用力情况。比较直接用力和利用斜面的用力情况并得出结论。

3. 探究实践:用4个斜面实验说明斜面的作用,分析测量的数据得出结论。

4. 科学态度:相互合作,能在生活中应用斜面解决问题。

二、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测量直接用力和利用斜面的用力大小,说明斜面的作用。

2. 学习难点:能解释生活中斜面的利用原理,在生活中运用斜面解决问题。

三、教学思路

(一)聚焦:我们已经知道用核桃夹能轻易取出较完整的核桃仁,核桃夹这个工具让我们省时省力。斜面是工具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二)探索

1. 从上到下。模拟古人搬运物品,物体从斜面高处划向低处。看看是否能完成搬运,能否有额外的用力。

2. 从上到下。模拟水渠引水,水从斜面高处流向低处。看看是否能完成搬运,能否有额外的用力。

3. 从下到上。模拟重物搬运,物体从斜面低处向高处拉,读出弹簧测力计的数值。

4. 从下到上。物体直接从低处向高处提,读出弹簧测力计的数值,两者进行比较。

(三)研讨

1. 分析数据,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2. 在模拟实验中不同的方法是否能完成重物搬运?用力情况怎么样?

3. 斜面的作用是?

(四)研讨

1. 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斜面的例子?你能解释吗?

2. 在生活中利用斜面解决问题,并把它记录下来,期末上交。

四、亮点

1. 斜面的研究步步递进,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 与实际生活结合,在生活中记录利用斜面的事例,写成日记上交评选。

五、改进

1.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读右边的数字比较简单,不要计较单位,用牛顿去读有小数点很麻烦。

2. 拉弹簧测力计前要归零。匀速向上拉,且方向和斜面平行。

TOP
88#

弹簧测力计读右边的数值比较简单,不计较单位。
TOP
89#




TOP
90#

三上第二单元第2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一思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通过探究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2. 科学思维: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通过实验和观察,描述看到的现象,并能进行解释。

3. 探究实践:能使用材料设计实验,做压杯入水、打孔放气、打气观察三个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4. 科学态度: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能尊重事实,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实进行记录和描述;“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的应用。

二、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说出实验思路,进行实验验证猜想,并对现象进行解释。

2. 学习难点:设计实验,解释现象。

三、教学思路

(一)聚焦:复习空气的特征。做个小实验:在一满杯沙子中装入橡皮泥,发现装不下了。说明沙子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我们知道沙子、石块等看得见的物体都有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你有什么好方法去验证你的观点?

(二)探索

1. 说一说你的方法。(用气球往里吹气就占据了空间……)

2. 学生说的靠谱的方法验证。

3. 用老师引导的方法验证,并记录现象。

①压杯入水,看纸团、看水位。

②扎孔放气,看纸团、看水位。

③打气试试,看水位。

(三)研讨

1. 交流总结:看到什么现象,现象如何解释,空气占据空间吗?

(四)拓展

1. 有半瓶水,在不倾倒水瓶的情况下如何利用2根吸管、橡皮泥、空气将水挤出来?

2. 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的事例?(乌鸦喝水、快递的泡沫保护……)

四、亮点

1. 用小实验导入,学生更加明确什么是占据空间,为学习做铺垫。

2. 让学生思考方法,用他们中靠谱的方法去试试。再用教师引导的方法试试,哪个现象更明显。

3. 水中加入色素,观察更加明显。

五、不足

1. 学生知道要操作,但是不是很明白操作的目的和意义。需要慢慢来,先思考为什么?再去做。

2. 双面胶堵住了口子,导致排气和打气不通畅,需要在实验前说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