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湖区吴晓团队2023专业成长综合帖 [复制链接]

151#

核心素养所蕴含的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相统一的认知论意义,要求学习者应达成的预期学习结果在于不仅能够学会、会知、而且还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中会用。
TOP
152#

而传统教学理论在践行“学以致用”的信条时,往往将两者视为先后的关系,一致性地笃信先掌握、接受、巩固,而后再运用、实践。这样的教学忽视了知识源自实践的共识,同时也让知识运用充满了暗示性、机械性与套路性,将学习结果禁锢与知识接受的樊笼之中。
TOP
153#

进来学习学习,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加油
TOP
154#

反思近期的教学,明显感觉近期课堂越越接近止于完成教学任务,而缺乏课堂魅力与吸引力。长时间的教学,需要一定的调味剂,才能让这道佳肴增添美味。《课堂密码》这本书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自身的焦虑。周彬博士在书中用语浅显直白,讲理深入浅出,逻辑严谨细致。课堂密码在他的解读下显得尤为简单直白,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启示良多。
TOP
155#

课堂密码一共有五个章节:1.打造“有效课堂”,2.营造“有趣课堂” ,3.塑造“有序课堂” ,4.课堂中的“学生” ,5.课堂中的“教师”,此次仅摘取几个对我有益、感触较深的点,尝试记录浅显的个人感悟。
TOP
156#

一、课堂需要有连续性,“孤树终难成林”
课堂一定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需要我们扩大视野,如果只把目光放在一堂课,那么结果可能会很糟糕。学生接受知识是连续的反复的,而如果这些知识是散乱的那么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无法从点到线,再到面,这对学生知识的获取与梳理及后续的记忆运用是不利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在大概念下进行模块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有逻辑的知识系统。
TOP
157#

二、知识提取优于存储,“学懂弄通做实”
小学科学在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科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还要让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好,实践到位,并尝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那么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储存知识,又要让学生能够提取知识,分析解决。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在储存学科知识时要逻辑清晰,既能够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又能够让他们提取出来的学科知识为他人所理解。在这里,知识输入的“编码”很重要,也关系到课堂本质是否是“以生为本”。既要培养学生分析学科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的能力,学科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
TOP
158#

三、因材施教因教施学,“披云雾睹青天”
学习教育学的人必然回去读心理学,而两者都强调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既要关心学习也要关心生活,将抽象的学科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但不止于学科生活化还应该以学生自己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为最终目的。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知识之中,最终以生活知识为线索来提供学科知识。而将知识生活化既能更好的掌握也能让学生适应生活,这也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学科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去记忆和枯燥的学习。但到底是因材施教还是因教施学呢?
TOP
159#

从当前来说,而我能做的就是优化课堂结构,驾驭教材,重构教材,再造教学流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更好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慢慢前行。借用杨公远的一句词,披云雾睹青天,私心犹敢觅新篇,(当然这两句不是连在一起的奥),教学路还很漫长,且行且学且珍惜,以上就是我的读书分享,谢谢!
TOP
160#

一边学习,一边记录,一边积累,很好的分享
TOP
161#

近年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核心进展基于“用以致学”重构了教学认识论体系中的“学”“用”关系。“用以致学”通过调整“学”与“用”的位次,突出强调了以“用”为中心的教学认识过程。由此,类似于“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课堂教学设计,有部分老师改革成为学生围绕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的驱动任务,在项目实践中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等相关知识,体现出学习即知识的运用、迁移与创生,所建构的学习结果实现了知识与素养的互动、转化与共生。
TOP
162#

开发运用真实情境测评任务:科学概念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测评并提供反馈,以帮助教师调控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实现更有效的学习。无论是过程性测评还是终结性测评无论是以纸笔形式进行的测评还是以活动、实验、项目报告等方式进行的测评,都需要有良好的测评任务来支撑——基于概念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在这是情境中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做出解释。测评的运用是一个连续和反复进行的过程,测评中得到的关于学生概念和能力的信息,能帮助教师对教学的各个方面予以合适的调整,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TOP
163#

通读《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就课堂的学习及“有效问题”感受颇深。课堂是以实现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追求如何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自我发展。课堂的学习通常是从“有效问题”开始,最后指向问题的解决,来评价教学实效和学生所得。
因此有效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
TOP
164#

在课堂教学中追求有效的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的提问环节和表述,都会对整堂课的有效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中探索。
TOP
165#

而今就我而言,在运用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具体原因如下:
1.问题多而随意。课堂提问是很好用的教学方法,但并非所有的目标达成都要通过课堂提问。常出现“满堂问”,问题缺少思考价值,还有口头禅 “懂了没有?听明白了吗?对不对?是不是?”
TOP
166#

2.问题候答时间少。为了抓紧教学进度,显示教学的“环环相扣”,吝啬于学生的思考时间,在提问后马上叫问,学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甚至没有感知问题的时间。无法理解问题,也就会出现停顿,反而导致时间更加紧张。
TOP
167#

3.问题对象范围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有些时候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针对性不广,往往只面向一些成绩好的、回答漂亮的学生提问,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
TOP
168#

4.缺乏适当的评价。许多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评价缺少科学特色,千篇一律,比如:“好”、“不错”。
TOP
169#

在课堂教学中追求有效的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的提问环节和表述,都会对整堂课的有效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阅读本书后,就课堂关键性问题的提出了几点建议,结合自身主要从合理、精准、有效三方面简析,具体如下:
TOP
170#

1.合理提问,面向全体
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存在差异,教师提问时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将问题与学生潜质、学习兴趣及课堂基本内容相结合,而不是将其看成单纯的问答。教师要通读、熟读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制订出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面向全体的基础问题,满足课堂需要。
TOP
171#

2.精准提问,激发思维
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精准的提问设计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善于抓住合适的提问时机,促进教学的最优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思维。例如在学生有一定想法、有疑问时,教师要提问引导,这样学生才会变得积极主动,激发思维。或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相机提问,引导学生理解。
TOP
172#

3.有效提问,深入思维
教师的课堂要基于学生的起点状态,依赖于一定的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TOP
173#

同时结合每月研修中贾欣老师的《我对科学课中科学思维的解释》内容,思考课堂中的提问是不是可以结合一下几个常见的关键性问题。
贾老师分享的“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求证的支撑”五步来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
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的呢?(课堂上在推理假设,包括设计实验方法的时候已经做到这一步,会继续保持)
你希望观察到什么现象,就能证明你的观点?(偶尔的课堂中会提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次数不多,需要改进)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你认为那个现象最值得关注?(与上述问题相同,但教学中基本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实验分享时学生也较多说明实验最明显的现象,可以在土壤等一课中尝试)
实验时间就要到了,整理你的实验记录,看看你关注的现象是否发生?(再次提醒,而不是在课堂中进行倒计时,而是关注学生的思维)
实验汇报时要说清两件事,一是你的观点,二是你收集的证据。(关注学生分享时的科学表达,但是缺乏证据意识)
TOP
174#

对于小学中高段来说,经历了前面的科学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已从原有的“初原 态度 ” 转变为 “ 过程态度 ” 。 大多数学生的初原态度都是积极的, 是向往和愿意投入学习的。 而过程态度需要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来支持,所以课堂中“动起来 ” 的部分, 我们必须要进 行相应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在小组实验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巡视 和指导, 给认真参与、 操作规范、 合作有序的小组加星;以作为期末“思维和实践”板块打 分的依据;在活动结束后, 根据需要来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单或者实验成果, 给学生展示的
TOP
175#

“化动为静”的关键 —— 有效的“动” 科学课堂的“动 ” 主要是探究活动中孩子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如何让孩子进行正确的 操作, 是“动”的精髓。 只有当孩子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而不是乱玩一通, “动” 才有意 义。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探究活动进行的过程中, 需要给出简短而到位的提示语, 以帮 助他们完成探究活动。如在学习三下《月亮变化的规律》时,我在屏幕上给出如下提示, 帮 助孩子们完成月亮规律的整理。这样即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也能根据提示快速加 以修正。 孩子们的组内交流过程难以作全程记录和展示,所以在组间交流时,我们采取相互评价 的方式, 让孩子们点评哪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最优,与自己小组对比,优在哪里,这个实验还 可以怎样改进等。当孩子开始组间交流时,一般来说探究活动也即将进入尾声,课堂又进入 了“静 ” 的阶段。 如果前期学生的探究活动开展不合要求或者没有真正深入思考,在交流环 节很难有出彩的表现。 只有经历了有效的“动 ” , 后续才会有高质量的“静 ” 。 因此, 让孩子 们能有效地“动起来”是“化动为静”的关键, 也是科学堂课有序的保障。
TOP
176#

以上就是读了课堂密码的感受,最后两条是同事们的想法,我觉得也很有趣,可以共勉。
TOP
177#

素质教育注重的学生的“成长心态”与反思能力。发现成长机会的关键是“元认知”。
TOP
178#

回复 173楼穿帆布鞋的胖头鱼的帖子

我也尝试过~问题2,3,4都是帮助学生建立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TOP
179#

论证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区分事实与证据
TOP
180#

回复 165楼穿帆布鞋的胖头鱼的帖子

也是我的硬伤,还要磨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