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前概念遇上“最近发展区”——以《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 [复制链接]

1#
   前概念就是学生本来知道的、认为的概念,受限于个人的知识经验,因此可能对,可能错,可能比较片面,也可能不够科学,但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显性知识。
   前概念转变教学,就是把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学生通过学习纠正错误的概念,或把片面的概念、不够科学的概念通过学习全面化理解、科学认识,拓宽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正确的显性知识并内化为隐性知识。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学生从现有水平(前概念水平)通过学习、激发潜能后,到达发展水平(科学概念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如何突破“最近发展区”,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设计的着眼点。为了跨越“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提出要给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在教学之初,需要给学生建立支架(我的课例里就是模型支架),提供帮助,再逐渐减少帮助(后面不建构模型了,从立体到平面,从图像到文字,只给资料卡),以达到学生独立发展的水平,最终能通过一个个脚手架的搭建、撤掉,建成一栋高楼(耳的各部分功能→声音到大脑的旅程)
   我的教学思考就是融合前概念教学与支架式教学,通过建构模型(模拟实验),突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形成科学概念的转变和探究科学概念过程中应具备的发展水平(即科学思维的纵深发展、探究实践能力的提高、态度责任的形成)。

   目录

   2#:【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

   4#:【教学过程】教学思路

   5#:一、聚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6#:二、探索:耳的结构、预测功能

   10#:三、模拟实验:耳郭、外耳道、鼓膜的作用

   13#:四、研讨:实验发现

   14#:五、延伸:保护听力        

   15#:【教学反思】    

   19#:【上课后感】

   21#:【备课掠影】        

   25#:【上课掠影】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15:41:24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23/9/17 14:14:12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浅薄的自己的话),下面介绍《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一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结构,了解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通过联系各部分功能,知道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科学思维:通过耳的各部分结构推测功能,并能联系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描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

   探究实践: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郭的作用。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责任态度:通过认识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对于听力的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耳郭、鼓膜的作用。

   难点:联系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描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遥控笔)、大型纸耳郭×1、直筒型漏斗、喇叭型漏斗、量筒×2、黄豆×2。

   学生:耳的结构模型×5、实验记录单×10、小型纸耳郭×40、鼓膜模型×10、资料学习卡片×10

   评价材料:专注星、思考星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4 16:43:24
TOP
3#

关于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学生的原有认识是哪些?可以做个调查。
TOP
4#

【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聚焦问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了解耳的结构→预测各部分功能→探究各部分功能→确定各部分功能→联系各部分功能解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保护听力拓展

  
TOP
5#

一、聚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活动导入:摇一摇铃铛,你听到了什么?(学生:铃铛的声音)
   2.揭示课题:你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板贴出示课题;学生:用耳朵)。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09:44:35
TOP
6#

二、探索:耳的结构、预测功能
   1.引导学生观察耳: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或者相互观察一下耳。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只是我们的耳朵的一部分,再往里面有更多的结构。你知道耳朵里还有哪些结构?(学生根据前概念回答:耳膜、听小骨、耳蜗)稍后请2个小组观察1个耳的模型,观察看看耳朵还有哪些结构?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09:44:49
TOP
7#

   2.了解耳的结构,预测功能: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边说边板贴)  
   观察一下,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认识并记忆它们的?(学生根据结构记忆)那这些形状独特的结构在声音的传递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猜猜看?(让思绪飞一会儿)将你的猜想填入记录单。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09:45:53
TOP
8#

       3.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第一次的猜测。
      
   4.教师评价小组汇报,引出体验活动。(没有小组预测各个部位的准确功能,但各个小组外耳道的功能比较统一,其它部位的功能都有一些不同。)
有什么办法来了解它们的功能呢?(学生:做实验)你最想探究哪个部位的功能?(学生:耳郭)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09:49:08
TOP
9#

今天刚上了这节课,感觉效果较好的一个片段是鼓膜为什么叫“鼓”、“膜”。鼓,联系前面用过的鼓,是谁在敲打这面“鼓”,让鼓振动起来?是声波。膜,薄薄的,有韧性的,叫“膜”,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名词。
TOP
10#

三、模拟实验:耳郭、外耳道、鼓膜的作用
(一)体验耳郭的作用:
   1.体验要求:请同学们关闭耳郭(无耳郭)、打开耳郭、增大耳郭(学生:用手拉模拟耳郭、加一个喇叭),来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如何把耳郭加大?(学生:放一个喇叭)我们可以在耳郭外面加一个纸喇叭,请同学们从抽屉里拿出纸喇叭。准备,先把左耳捂住,(课件放轻音乐)把手放下,加上纸喇叭,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体验感受:捂住耳郭听不到声音,打开耳郭能听到微弱的声音,用纸喇叭能听到的声音更响。
   3.进一步思考:说明耳郭具有什么作用?(学生:耳郭能收集声音)那刚才老师用喇叭型来模拟耳郭,耳郭的这种喇叭形对它收集的功能有什么好处?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倒黄豆请2位同学上台参与经过这个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喇叭型的耳郭收集得更多)因为有了喇叭型的耳郭,我们才能收集到更多的声音。猜一猜,如果现在我有一个更长的耳郭,听到的声音会怎么样呢?
   4.拓展:出示更大更长的纸喇叭,再次放音乐,学生感受,交流。那在自然界里,这样大的耳郭有什么好处?(学生:躲避天敌)比如说什么动物?(学生:兔子)
   接下来同学们想探究谁的功能?(学生:外耳道))其实刚才倒黄豆的游戏装置(喇叭型漏斗、量筒、黄豆)不仅可以用来模拟耳郭,猜猜看,量筒用来模拟什么?黄豆又用来模拟什么?(学生:量筒→外耳道,黄豆→声音信号),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发现外耳道的作用是什么?黄豆经过它没有变多没有变少。(学生:外耳道是传递声音的通道,通道作用)
   (环节过度:接下来同学们想探究谁的功能?(学生:鼓膜))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10:03:28
TOP
11#

(二)体验鼓膜的作用:
   1.观察鼓膜:各组领取模拟器上端,哪个部分模拟的鼓膜?又是用的什么器材模拟的鼓膜?摸一摸底部的气球皮,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弹性)有弹性的物体容易产生什么?(学生:振动)其实鼓膜就是这种有弹性的薄膜结构,那我们就用它模拟鼓膜。尝试对它发出声音,观察它有什么变化?(学生:上面的塑料泡沫球会跳起来,但幅度较小)
   2.体验耳郭+鼓膜:如果想让它振动得更大,需要怎么做?(学生:加大音量)刚才我们探究过把声音变更大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加耳郭)稍后请同学们对耳膜模拟器发出声音,调整距离和音量观察现象。(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学生体验感受:气球皮感受到外界的声音后会产生振动,遇到声音会振动,遇到不同声音振动程度不同。
   4.教师小结:说明鼓膜具有什么作用?(学生:能接受声音产生振动)
   (环节过度:接下来同学们想探究谁的功能?(听小骨、耳蜗))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09:56:00
TOP
12#

(三)学习资料卡片,了解耳的其他结构的特点与功能
   1.出示学习要求,对记录单上刚才预测的功能进行修改、完善、确定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学生结合记录单,简单描述各部分的功能。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09:57:47
TOP
13#

四、研讨:实验发现
(一)总结交流
   1.再来看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有8个组成功确定了耳的各部位的功能,给你们小组加上思考星。联系各个部位的功能,现在你能说出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了嘛?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指着板贴,请了3位同学说,都说出来了)。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已经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这个过程还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小视频,希望大家通过视频的学习,可以更科学、更全面地认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提升
   通过科普视频进一步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10:01:44
TOP
14#

五、延伸
   1.在刚才的视频学习中,我们发现声音到大脑的旅程需要各个结构的协调配合,如果一个环节出问题,我们可能就会怎么样?(学生:听不见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保护听力)
   2.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回答)那老师再给同学们补充几点,希望同学们能够爱护耳朵,保护听力。
   下课,请刚才领取到星星的小组上台兑换一个纸耳郭。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10:00:12
TOP
15#

【教学反思】

   亮点:

   1.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预测功能→完善功能),善于利用前概念可以为我们建立起很多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中生根发芽的。

   2.两个模拟实验的器材改进(纸耳郭、鼓膜模拟器)与一个模拟实验的创造(倒黄豆(声音信号、耳郭、外耳道))。

   3.模拟实验加入对比实验→对比模拟实验,更加严谨,使结论得出更科学。

   ①无耳郭、有耳郭、加大耳郭;

   ②直筒型漏斗+量筒+黄豆、喇叭型漏斗+量筒+黄豆;

   ③鼓膜模拟器、鼓膜模拟器+耳郭模拟器、远近声音+鼓膜模拟器+耳郭模拟器、强弱声音+鼓膜模拟器+耳郭模拟器。

   4.由点串成线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将大而难的问题分解,在各个小问题上搭建脚手架,在一个个脚手架搭建并撤去后建起一座高楼大厦——声音到大脑的旅程,突破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5.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保护听力是教材里没有的,教材最后给的是听诊器,而没有情感加温的知识是僵硬的、死板的,我认为这里添加刚刚好。

TOP
16#

   不足:     
   1.教学设计欠严谨
   ①为了形成系统概念——声音到大脑的旅程,强化了各个部位的功能,弱化了外耳、中耳、内耳的区分,而听觉神经不属于内耳,这里需要区分,否则这样一节上下来学生会认为听觉神经也属于耳朵的结构,也属于内耳了。
   ②关闭耳郭实际上是不能完全关闭的,对照组实现不了。

   ③比较声音远近下鼓膜的变化,未强调不同距离声音要控制音量强弱一样,仅在课件上出示一个小朋友一直喊“啊”的图,不够严谨。
   2.缺乏童趣,人家只是四年级的小朋友呀,他们的学习应当要有趣味性,兴趣才会产生热爱。
   3.板贴太大,黑板都贴不下学生的记录单了,因此展示时较为杂乱,东贴一张西贴一张。
   4.音量太大,明明是给一个微弱的声音,由于试播课件时没有试声音,音量未调导致学生拿着大耳郭听声音后表达感受,说了一句“感觉脑子都要被震掉了”,心里对这位小朋友万分愧疚。
   5.教学机智不够
   在探究完耳郭后第二次问学生“接下来你想探究哪个部位的功能?”前期试教都能说出“鼓膜”,而这次上课的班级似乎对鼓膜不感兴趣,说的都是“耳蜗”,连谐音都不谐了,完全不给我顺着既定教学设计讲鼓膜的机会,肯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耳蜗”我是没有设计模拟实验来探究它的,准备的是资料卡片,这里就让学生前期顺着探究实验刚形成的高阶科学思维拉回了简单提取信息这样的低阶思维,没有紧接着再来一个探究实验实现思维的升推升维,是一个遗憾。我自己认为,在这里,其实可以任性一点,“探究耳蜗的作用之前我们必须要先知道鼓膜的作用,这对我们了解是什么东西传到了耳蜗有很大的帮助”。
   6.激情有余,柔情不足,不管上普通课还是公开课,热情,或者说激情已成习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激情其实就是强势,还是需要改变,我也要让小朋友勇敢的说出“我不同意、我不认同”这种话,问“你们都发现了吗?”“你们都同意吗?”可以勇敢的说“没有”“不”。
TOP
17#

对预测的功能进行修改、完善、确定,加强学生的过程性认知
TOP
18#

这一课学习了,感谢分享
TOP
19#

   【上课后感】     
   对我来说,公开课的快乐在于教学设计的创造过程,在我琢磨出一个又一个改进点,挖掘出一个又一个亮点,把整个教学逻辑形成闭环,9月7日晚我甚至兴奋地睡不着觉,3点才昏迷过去,试教3次(博文→中塘→博文),每一次都改进了一些问题,但最后的公开课还是有很大的遗憾,上完必须先道歉的那种,甚至还怪罪于金旭峰同志在我一开始要贴大标题时将板贴落在台下没有给我拿上来,以及实验器材藏到了我看不见的角落里怎么张望都看不到等客观原因,小金同志实惨!真诚的道歉——对不起!也向提出中肯建议的老师们致敬——感谢你们让这堂课变得更好!也让我向更好的姿态看齐!
   总而言之,这次的公开课存在遗憾,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会继续努力的!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4 21:29:24
TOP
20#

在模仿中成长,在磨课中收获
TOP
21#

【备课掠影】     

   1.模型的进化(感谢滨江小学任丹老师借给模型的大力支持!)
  
   2.鼓膜模拟器的进化(每一个都是静电,奔溃→百度科学方法→湿抹布包裹1天1夜→统统消除静电)
      
  
   3.记录单的进化
    
  
   4.资料卡的创造
    
  
   5.板贴的进化(我改了4次,太丑就不献丑了,看个终版的)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10:04:32
TOP
22#

(二)体验鼓膜的作用:
   1.观察鼓膜:各组领取模拟器上端,哪个部分模拟的鼓膜?又是用的什么器材模拟的鼓膜?摸一摸底部的气球皮,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弹性)有弹性的物体容易产生什么?(学生:振动)其实鼓膜就是这种有弹性的薄膜结构,那我们就用它
专属 发表于 2023/9/14 18:21:08

实验材料改进的太好了,学习了
TOP
23#

回复 1楼专属的帖子

概念讲解很详细呢
TOP
24#

关于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学生的原有认识是哪些?可以做个调查。
喻伯军 发表于 2023/9/14 16:50:07
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是有前概念的,比如耳膜、听觉神经等,试教试出来了以后再根据学情优化设计,给学生更多自己说的时间,学生的思绪飞扬起来了,前概念就出来了
TOP
25#

【上课掠影】




最后编辑专属 最后编辑于 2023-09-15 10:32:38
TOP
26#

陈老师有自己对课的思考,有自己的思路。也非常用心准备,挺好!
TOP
27#

扭转前概念的错误,有冲突,有矛盾,效果更好
TOP
28#

陈老师的实验器材创新,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再加一个耳郭,鼓膜的振动。
TOP
29#

陈老师有自己对课的思考,有自己的思路。也非常用心准备,挺好!
章俐鑫 发表于 2023/9/15 12:53:50
感谢章老师提出的中肯建议!
TOP
30#

扭转前概念的错误,有冲突,有矛盾,效果更好
乖乖兔 发表于 2023/9/15 12:56:52

教学设计里,就是学习了结构以后第一次预测功能,发现全错,在探究完耳郭、外耳道、鼓膜的作用后,通过学习资料卡(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再一次修改完善确定功能,试教的时候能达到80%小组全对,从全错到有80%小组选对,这样前概念就成功转变为科学概念了,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没上出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