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观点报告:为学生的素养搭梯 [复制链接]

1#

1. 各位老师,下午好!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上台分享我的想法。今天我讲的主题是为学生的素养搭梯。说通俗一点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做。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述。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建立的是科学观念,老师要做的是处理好教学内容;学生的科学思维要发展,教师就要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培养;要学生自主实践探究,教师就要设计好学习支架来推动学生实践探究;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责任心,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做好日常教学管理。


科学观念,我一直认为它是基石是载体,其他素养的培养,大部分都是学生在建构正确科学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或者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和改造等。


建构正确的科学观念的第一步,当然就是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中得分四步走,分别是整体架构、跨越学科、一课逻辑和以点串线。


从2022版的新课标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已经九年一贯打通。教学内容以直线上升和螺旋上升两种方式编排,平时备课的时候得根据核心概念关注该教学内容在18本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进阶案例:吴江转学生跟不上湖州初中的科学。(考查→考试)(苏教版→浙教版)


直线上升式,一般体现在大单元中,前面几课是基础,在做知识储备技能储备等。以五年级下册环境单元为例(也是刚张老师上的地球——宇宙的奇迹所在的单元)。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课为起始课,为孩子们架构生存环境条件的结构性思维,只要这个结构中的一个条件改变了,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后面就是在分析生存条件出问题了,该怎么解决。最后是分析综合性的现实的环境问题,然后进行设计方案。可见最后一课得在前面几课基础上完成。所以,我们备课时候得关注课与课之间的逻辑。


螺旋上升式,体现在学段进阶中。前面学过的内容,在后面的课文中会重复出现,并在学过的基础上有提升。这也很符合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因为内容分布各个学段,孩子会忘记的。有人就会问为啥不在一个年级里学完呢?到了该学段,孩子的年龄才符合在该内容的学习方式。所以内容螺旋上升是为了适应孩子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就像今天我们工作室所展现的内容:宇宙中的地球。我们呈现了三个年级。《仰望天空》中了解日地月三球的位置关系;到《八颗行星》就需要了解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是模型不断丰富的过程;其中《地球——宇宙的奇迹》跟我们二年级学习的《地球家园》这一课关系也很紧密。这样备课,我们就能明确一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地位、采用何种学习方式恰当等


跨越学科,这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积累起来的。我在上《时间在流逝》的时候,孩子们说它们上过《花钟》,上“排开的水量”的时候,数学老师说他们也上体积、容积和排开的水量,最近上“造纸术”时,他们说三年级的时候语文里学过蔡伦造纸,步骤还说得清清楚楚,然后我发现我准备视频都白准备了,他们自己说自己做。这两张图就是他们的作品。

   所以,跨越学科备课可以做好资源整合,也是为了确定学生的起点,提高备课成效。


一课逻辑。指的就是每一堂课环节之间也存在逻辑关系。我们要从学生视角解读:为什么要去研究?为什么会有下一步研究。不是老师叫他们研究才研究的。如刚才上的《八颗行星》,分析数据,只是初步感知,只能说最值,说不全;然后就排序,与数据表实际不相符;建立模型后,小组之间不统一不好推广使用,就有天文单位。


以点串线,就是以知识点展开,辅助学生整理有困难的点。如学生在学完体积大,载重量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之后,得让学生有机会解释各种现象,像前一节课实心橡皮泥沉空心橡皮泥浮,学生还只是停留在空心,学了这一节课就可以再拿出来做再次的解释;犹如前面船的历史中,最后提到的大轮船也可以做再次解释。这样整理学生不仅学了本课,前面学的也提升了。还可以给出下面的情景,让学生来比比各个状态。因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遇到新的情景就能举一反三的。


科学思维,新课标将它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排在学科素养的第二位。


今天我就讲它的两个方面,是我曾经研究过的。一个是思维进阶;另一个是思维交互。


思维进阶。我的理解是有两次,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是第一次进阶;从理性认知到实践创作是第二次进阶。就像哲学里所说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上升到规律概念的理解。期间通过教师由表及里地提问和一些学习支架的辅助。这里特别要关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因为小学的孩子基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且只有一定的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就像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我们让孩子们这样点亮那样点亮,主要是为了孩子们积累足够多的点亮经验,才去提问这些点亮的电路的共同点和小灯泡为什么会亮等问题。因为在生活中孩子们缺少这样的经验,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创作足够多的机会去采集这样的感性认识。这样就为思维进阶提供了一个基础。


理性认识到实践创作,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分析、综合应用、创新创作。这也是科学项目化的意义所在。


以《造一艘船》为例。设计环节,学生就能讲所学到知识用在设计图中,讲得头头是道。第二天带来的船也是五花八门,出乎意料之外。


结果放大的水池里以后是这样的。还是出人意料。于是我自问:作品不佳代表思维没有进阶吗?于是我提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会打转开不了直线?2.有的船为什么刚放入水中就进水了?3.你有办法改进吗?结果,孩子分析得可好了!舵没有装直、船舷不够高啊、船体浮力太大也不好之类的。分析得很有道理,第二天又去改进,再试,还是一样。这个过程中会分析、会综合运用、也会改进创作,可能思维进阶了,可能知识储备技能储备都还不足。哪能一个小学生学了一个单元就能把船造得很完美了呢?这儿只是买一颗种子。


思维交互。通俗点说是让孩子们交流起来。首先得让孩子们思维可视化和语言化。一般我们会用各类学习支架呈现孩子们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完整表达。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发认知冲突、鼓励质疑和补充等。前两年做过一个课题叫《墙中洞视角下运行的研讨会》,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够自主研讨起来。所以积累了一些小经验。


引发认知冲突。主要是让孩子们发生学术争吵,达到百家争鸣的效果。在上土壤是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吗?一个学生说:我认为绿豆种子发芽,土壤条件不是必须的,因为泡在水里它也能发芽的。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绿豆种子发芽是需要土壤的,因为土壤是用来给它扎根的。又比如在上分离食盐和沙这一课时,第一个学生说:用沙漏分离,小颗粒的食盐掉下去了,大颗粒的沙子分出来了;第二个学生说:我觉得食盐也有大颗粒,分不出来的。我认为加水比较好。沙子不能溶解在水里的;第三个学生说:那食盐还是取不出来啊?第四个学生又说:再用像筛子一样的东西,给食盐水和沙子分离。在这样的争吵中,我只是说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这样可以吗?你们觉得谁正确?(自己不表态)。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证据意识。


鼓励质疑与相互补充,或者纠错或者欣赏。刚才《八颗行星》一颗中沈老师带着孩子质疑课本图片,老师一提出这个图与实际数据不相符,孩子们就能找到各种证据。再如:在上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吗?孩子们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一个孩子展示完毕,得问一句:你要疑问或者补充吗?又或者问你觉得他的设计好吗?孩子们会从很多角度来提问,如:“在教室里做实验没有阳光怎么办?种子是好的,怎么保证?一颗种子可能会是坏的三颗比较好;适合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等等。经过孩子们的研讨,很多问题都考虑全了。

这样的方式,可以鼓励质疑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全面、细致。因为小学高段的孩子初步具备一点抽象思维,但是全局思维缺乏。


实践探索。理想状态就是:学生自主学习。


要实现自主学习,就要用到学习支架,辅助孩子学习。目前,学习支架按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文字类、数字类和图形类。其中文字类的有:韦恩图、实验设计单、方案等;数字类的有:数据表、统计图等;图形类的有:设计图、科幻画、简笔画等。上学期来项目培训中,湖师附小的校长说过一句话“用学习支架,是为了以后不用。”我现在追加一句话“为了现在不教,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学习支架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


问题解决型,我们的项目化作业中已经展示了很多了。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个上学期我设计的“知识建构型”的作业单。分为实验介绍模块、发现模块、资料阅读模块和创作模块。重点介绍以下发现模块。这一课上的是《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在做了食道的作用这个实验后,提示孩子们去思考。因为孩子们得到的感性认识是:食物掉下去了;li理性认识要求知道食道具有输送作用。这样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距离,需要帮助孩子建构“输送”这一概念。所以追加提问:手捏软管,在现实中模拟什么?食道肌肉蠕动。


态度责任。这一素养研究得不多,但是我有追求:让每一个孩子爱上科学课,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态度责任,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因为教学和教学内容都有他们的思想性。看课标上提及的发表见解、质疑、创新等,在刚才我说的一些教学策略中都体现。

不过社会责任,是22版课标新提出的。还没有仔细研究过,像社会热点、家国情怀等,还稍微渗透到我的课堂里,后续都需要好好研究。

最后,我还想说,责任态度的培养还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上学期,发现一个一年级的小姑娘,一直拒绝做科学实验。让我觉得很纳闷,见过狂热爱科学偏科爱科学的,就是没见过不喜欢做科学实验的。过了几周,我终于想起来了,在一次活动中我批评过她。于是下课找过聊天,她承认是因为是曾经别科学老师批评了。那我说:不是老师不喜欢你这个人,我是不喜欢你做的那件事,下次你正常上课表现好了,老师一样还是会表扬你的。然后,接着几节课里,她一举手我就叫她,她一认真实验我就表扬她,终于恢复正常了。

这件事让我发现,孩子的科学学习态度在我的一言一行中。


最后感谢大家的认真聆听。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


最后两张为原错图。

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搭梯_24.jpg (, 下载次数:0)

(2023/4/26 22:12:29 上传)

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搭梯_24.jpg

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搭梯_25.jpg (, 下载次数:0)

(2023/4/26 22:12:29 上传)

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搭梯_25.jpg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4-26 22:12:29
本主题由 进化管理员 徐玉红 于 2023/9/23 0:54:46 执行 批量删帖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最后一个核心素养是态度责任,词语的顺序写错了。
TOP
3#

回复 2楼喻伯军的帖子

好的,喻老师好严谨,我改一下。
TOP
4#

回复 2楼喻伯军的帖子

喻老师,是不是应该这样想:有了正确的主观态度,才有付之于行动的责任心。所有态度在前责任在后?
TOP
5#

回复 4楼陈芳芳的帖子

实践出真知,实践可放弃学生时代的框框,自己摸索,相信答案不唯一,相信实践深如海。
从学生角色,到半学生状态(教学初态),到师者角色(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再到自创角色。
TOP
6#

把科学的核心素养目标这样来理解,很不错。
TOP
7#

讲得很有深度,也有实践案例,学习了。
TOP
8#

要实现自主学习,就要用到学习支架,辅助孩子学习。
TOP
9#

从单元整体架构梳理科学教材内容,让我们更好读懂教材的设计意图。
TOP
10#

鼓励学生多做,培养科学实验动手能力。 启发学生多说,培养科学学科语言能力。
TOP
11#

学习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不教,自主学习的方法还是老师用学习支架进行辅助慢慢教给孩子的。
TOP
12#

结合案例的报告有理有据!
TOP
13#

记得有一本作业本的阅读资料就讲到了花钟,语文里还有专门一篇文章写花钟的
TOP
14#

学习单的设计很有意思!
TOP
15#

回复 14楼李尔敏的帖子

是的。上时间的时候,可以跟语文课相融合。
TOP
16#

收藏了,细细研读💪
TOP
17#

估计学生多探索,培养动手能力
TOP
18#

回复 17楼陶若北的帖子

共进步!感谢支持!
TOP
19#

收藏,感谢分享
TOP
20#

如此全面的讲解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了!
TOP
21#

收藏,学习💪💪💪
TOP
22#

教师要当好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思维支架值得好好研究!
TOP
23#

学习了,很值得学习
TOP
24#

回复 22楼徐玉红的帖子

思维支架确实是个好辅助,可以多做一些研究。
TOP
25#

思维进阶从新知建构走向迁移运用
TOP
26#

制作梯子,给予支架
TOP
27#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TOP
28#

是的,只有明确了孩子知识的接受方式,采取贴合孩子们的学习策略,孩子们菜能学的快乐,开心
TOP
29#

收藏,学习💪💪💪
TOP
30#

满满的干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