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章华娟专帖(四年级) [复制链接]

151#


TOP
152#


TOP
153#

岩石、沙和黏土教材简介


第五课作为《岩石与土壤》单元中的过渡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充分观察了解岩石、矿物的特征之后,从本课开始对土壤的各方面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土壤是岩石风化而成的。教材通过岩石、沙、黏土的发现地的观察,以及对它们特征的观察、比较,知道了岩石、沙、黏土所处的环境不同,在颜色、颗粒大小、气味、黏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

TOP
154#

岩石、沙和黏土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岩石和矿物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而且学生对岩石、沙、黏土三种物质并不陌生,但是不清楚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不知道沙、黏土是由岩石变化而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将岩石、沙和黏土放在一起,利用感官、借助工具去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异同,感知物质形态的变化,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让学生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从中发现三者之间的关联,逐步建构起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这一科学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体现大单元结构知识概念的连贯性、整体性。

TOP
155#

岩石、沙和黏土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TOP
156#

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过程

一、聚焦

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

1.思考:我们能在哪些地方找到岩石、沙和黏土?

2.思考:岩石、沙和黏土有什么不同。

3.揭示课题:岩石、沙和黏土(板书)

二、探索: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

(一)探索一:归纳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

1.交流: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其余组进行补充。

2.PPT出示一些典型的图片

3.小结:自然界中岩石、沙、黏土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二)探索二: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

活动一:观察干燥的岩石、沙和黏土

1.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

①眼看: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②鼻闻:分别闻一闻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③手摸: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感觉有什么不同。

2.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岩石

黏土

特征










3.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指导学生用“粗糙、细腻、颗粒较大、颗粒较小”等词语进行描述)

4.小结:

①岩石:粗糙,颗粒大。

②沙:粗糙,颗粒较大

③黏土:细腻,颗粒很小

活动二:观察潮湿的沙和黏土

1. 我们对岩石、沙和黏土已经有所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一次,思考如果用水润湿沙和黏土,哪个能团成小球,并说说你的理由。(预设:黏土颗粒小能团成小球,沙颗粒大不能团成小球)

2.明确观察要求和方法,微课演示实验方法:

①分别用药匙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用滴管滴少量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

②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

3.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岩石

黏土

特征

团球




涂痕




4.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5.提问:为什么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引导学生从颗粒大小、颗粒间隙回答)

预设:黏土颗粒小,颗粒间隙小,容易团成小球;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不容易团成小球。

5.追问:如果是颗粒更大的岩石容易团成小球吗?颗粒更小的物质容易团成小球吗?并说说推测的理由。(引导学生从颗粒间隙大小回答)

6.提问:为什么黏土会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而沙则容易掉落下来。这说明什么?

7. 小结: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没有黏性;

      黏土:颗粒很小,颗粒间隙小,黏性大。

  三、研讨

1.思考:大自然中的沙是怎么来的呢?

预设:沙颗粒较大,是由颗粒更大的物质(岩石)碎裂而来。

2. 思考:如果沙碎裂成更小的颗粒,会变成什么呢?(黏土)

3. 推测大自然中岩石会如何变化?

  小结:岩石风化碎裂成沙,继续风化变成黏土(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

TOP
157#

岩石、沙和黏土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采用眼看、鼻闻、手触摸、团小球、涂痕等方法研究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学生在实验时观察很仔细,并能够准确客观的进行描述。在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要规范操作,注重观察实效,整理干净桌面,并把手洗干净。
TOP
158#

六一节的那份快乐


TOP
159#


TOP
160#

国风系列


TOP
161#

快乐翻倍


TOP
162#

观察土壤



教材简析
岩石与土壤是地壳表面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教材首先指导学生对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接着是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最后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到土壤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会分出不同的层次,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基。
TOP
163#

学情分析
土壤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 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及基本特征并不了解。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由 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
TOP
16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TOP
165#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用沉积实验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TOP
166#

教学过程
一、聚焦:土壤中有什么  
1. 明确任务:今天我们来观察土壤。
2. 提问: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土壤中生长的植物,那么土壤中有什么呢?
3.学生猜测。(板书学生猜测)
二、探索:观察土壤中有什么
(一)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
1.明确活动: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
2. 明确实验方法:
(1)幻灯片出示实验材料。
(2)师生交流观察方法  
(3)明确活动: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闻;注意提示用手卫生。
(4) 明确记录内容。
3.学生活动 。
4.全班研讨:新鲜土壤中有什么?(板书记录学生发现与学生猜测形成对比)
(二)观察干燥土壤
1. 提问:刚刚新鲜土壤中有这么多发现,你们觉得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
2.引出活动: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我们再来观察一份干燥的土壤?看看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
3.明确实验方法与要求:
(1)用镊子挑出不同种类的颗粒物。
(2)同类型的颗粒物数量不需要太多!
(3)将你所挑出的颗粒物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4)用刻度尺来量一量这些颗粒物的大小。
4. 明确记录内容
5.学生更换材料,开展活动。
6.研讨:
(1)干燥的土壤你有什么发现呢?
(2)这些颗粒物大小有何不同。
(3) 认识判断不同颗粒物的标准。
(三)土壤沉积实验
1.提问:土壤中还有什么呢?如果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会怎样?
2.学生猜测。
3. 播放微课视频,明确实验方法。
4. 学生活动,完成记录。
5. 研讨:
(1)放入水中后你有什么发现?
(2) 出示土壤沉积实验图,让学生观察并交流。(分层,为什么会有分层,最上面的是什么?)
四、拓展提升
1.[出示PPT13]提问:那些植物生长的特别好的土壤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呢?
2.全班交流.
TOP
167#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对“土壤中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接着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和描述,最后通过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到土壤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分出不同的层次,进一步了解土壤包含了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砂砾、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通过采集土壤、宏观观察土壤(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沉积实验等方法细致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TOP
168#

比较不同的土壤

教材简析
土壤有不同的类型。本课将引导学生,从土壤质地即土壤颗粒组成比例的角度,认识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眼看、手摸和做对比实验的方式来认识三种不同土壤在颗粒大小,黏性以及渗水性三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对三种土壤特点的认识,来分析出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TOP
169#

比较不同的土壤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土壤的成分以及部分成分的特点。他们知道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并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那土壤又有哪些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有怎样的特点?不同类型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呢?这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种土壤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借此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这将为学生建构关于土壤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TOP
170#

比较不同的土壤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
TOP
171#

比较不同的土壤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土壤的特性。
难点:能仔细观察并记录土壤的特性,并分析出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
TOP
172#

比较不同的土壤
教学过程
一、聚焦:初步了解土壤有不同类型。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土壤的成分,土壤里有什么?
2.出示图片,引发思考。
课件出示三张不同土壤的照片,提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指出: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含量的不同,自然界中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土壤。明确本节课任务:今天我们就来比较这三种土壤有哪些不同?
3.揭示课题:比较不同的土壤(板书)
二、探索:比较三种不同的土壤
(一)比较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及黏性。
1.出示三种土壤,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要强化感官观察方法的指导:眼看,看不清的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鼻闻,扇闻的方式;手摸、捻,注重手指的体会,还可以用小勺挖取部分土壤至手心再滴几滴水,用团揉土壤的方法比较土壤的黏性。
2.出示记录单,明确观察要求:
(1)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并记录;  
(2)注意实验卫生,不能用嘴尝;
(3)实验完成后,用湿巾擦干净手。
3.组内合作,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并记录三种土壤的特点。
4.汇报交流: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三种土壤的各自特点,1号土壤的颗粒粗糙、含沙量最多,黏性最差;2号土壤的颗粒细腻、含沙量最少,黏性最好;3号土壤的含沙量居中,黏性较好。。
(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等量土壤样品、湿巾、过滤杯、塑料杯、纱布、烧杯、水]
1.师出示过滤杯,学生观察其特点。师提问:如果把土壤倒在这个杯子中,再倒水进去,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预设:水会从杯子里流下去)
师追问:三种土壤渗水的情况一样吗?学生猜测并说明猜测理由。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比较它们的渗水性?
师生交流确定实验方法并引导学生要关注实验的公平性。(三种土壤要等量,同时缓慢倒入等量的水,)。
3.微课展示比较土壤渗水性的方法。(注意:土壤要压实,水不能满到过滤杯外。)
4.学生实验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情况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5.研讨交流:1号土壤渗水速度快,杯中接的水最多;2号土壤渗水速度慢,杯中接的水最少;3号土壤渗水速度一般。
小组讨论并思考:为什么1号土壤渗水速度最快、2号土壤渗水速度最慢?
三、研讨:实验发现
1.学生归纳三种土壤的特点。
小结并出示三种土壤的饼状图。
1号土壤颗粒粗糙,含沙量多,黏性差,渗水速度快,透气性好,称之为沙质土。
2号土壤颗粒细腻,含沙量少,黏性好,渗水速度慢,透气性差,称之为黏质土。
3号土壤含沙量居中,黏性好,通气,透水,适宜作物生长,称之为壤土。
2.提问:土壤的这些特点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举例说说三种土壤分别适合哪一类植物生长?
适宜生长在沙质土中的植物:西瓜、花生、土豆、萝卜等。
适宜生长在黏质土中的植物:水稻、芦苇、莲等。
大多数植物适宜生长在壤土中:玉米、小麦、高粱、西红柿等。
小结:由于土壤的质地不同,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
四、拓展
1.思考:自己家菜园、花园里的土壤是什么土壤?水稻田里的土壤又是什么土壤?
2.课后观察学校、家周边的土壤类型。
TOP
173#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知道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比较这三种土壤的异同;了解不同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渗水性实验时,对阔华提供的三种土壤进行了按比例调配,实验工具用自制的,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TOP
174#


TOP
175#


TOP
176#


TOP
177#

广看帖,优回帖,勤写帖,钻精帖,不刷帖——有钻研才有收获,进一步深化网络研修!!!
TOP
178#

硕果累累


TOP
179#

地栽和盆栽的对比


地栽的叶子更大,颜色更嫩。


盆栽的叶子小,颜色深。
TOP
180#

人工授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