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准备去上课
——读《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有感
长兴县第七小学 蒋珏
作为一名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阵地主要在课堂,如何提高课堂实效尤为重要。实际教学中,我常常觉得自己很认真地教,重难点都讲清楚了,但实际收效却不是很理想。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起点等都存在差异,但有些老师的课却似乎又有魔力,学生不仅喜欢听,喜欢上,而且学习效果很好!是不是我遗漏了什么?这本书让我有了收获。
本书从我们教师日常必做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入手,结合丰富的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操作性强的要点展示这些过程该如何做,怎样做,才能更有实效。让我们能一读就懂、一懂就可以用。先从备课和上课这两个主要方面谈谈我的读后感受:
一、看不见的准备——备课
1.让目标成为教学活动的“圭表”
如果说上一节课像一次烹饪,那备课无疑是思考该烹什么,如何烹,挑选哪些食材,如何搭配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教学指南,明确每一课的目标甚至细化到每一个活动。这样,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回答搭建到目标的桥梁,合理引导,使活动实现意义。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读此书之前,我对备课的认识最多也只到此,但通过该书,我明白科学教育并不只是一节一节的科学课,更需要整体去考虑,需要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下统筹课之间,单元之间,年级之间的联系,才有可能将学生的“习惯”、“思维”、“素养”在每节课的学习中更好地渗透、贯穿、联系,这需要我们用一生备课。不断丰富自身的阅历,拓宽知识面,更需要不断发展教师智慧,让课充满生命力。从各年级、各单元、各节课目标字里行间看出联系,进行合理规划。
2.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
教材是落实目标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综合性较强的科学课,更是如此。实现一定的目标可以借助不同的资源,因此,正如书中所说,我们需要读懂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书中举了一个落花生的案例,虽然是语文课,但和科学教学是有相通之处的。一位教师在上这课时,请学生选择是做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进行了讨论。这其实是对教材的一种误导。教材的本意并不是想让学生明白,是做像苹果、石榴那样勇于展现自己才华的人,还是做花生这样默默奉献的人。这样的讨论实在没有什么意义。研读教材时教师应该思考教材背后的东西,作者的目的和意图:苹果、石榴和花生进行对比,可能只是为了体现、衬托出花生是具有深藏不露的特性,而不是哪种好,那种坏。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明白教材的真正用意,也才能更好地定位活动目标。科学教材上的活动,目的是什么?现象是否明显?是否能通过更合理的实验让效果更好?是否需要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顺序,进行整合等都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需要考虑的。所以,我们需要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用儿童的眼光解读,用教学的眼光审视,用生活的眼光选择。
3.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备课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学生展开。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依据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备学生的重要性。在备课时,我们需要找到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思考哪些是他们已经知道的;哪些是很容易就能知道的;对于他们而言,哪些是重难点;哪些内容可以引发思考,可以引导到什么层次等。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去备课。通过本书,结合实际,我认为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去了解:(1)提早询问一些学生,了解学生对相关主题的了解。也可以用“学习单”预习部分去了解学生想法。(2)说课题。根据课题或相关主题请学生讨论想了解的内容,互相解答、讨论,教师了解已知情况。(3)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环境、以学习过的内容等方面分析。除此之外,教学还需在备课时预设学生可能的回答,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时更好地运用教学智慧,实现目标,引导生成。
我不由想起了最近的一次备课“点亮小灯泡”。这是四年级的内容,我分析了教材后,一门心思想着怎样让课与别人不同,怎样创新,而忽视了学生的起点,所以备课时安排学生先用一节干电池和一段导线、一个小灯泡去设计连法,再试,让小灯泡亮起来。打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连法可以让小灯泡亮,有些却不行,从而观察小灯泡的结构。理想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试教时我发现,这些学生根本不会连,没有一种设计方法是正确的,这使得后面的检测也变得没有意义,浪费时间。但反过来,先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连接点和灯丝的关系之后,学生就很容易成功。细细想来,第一种方案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我没有考虑学生起点,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是脱离的,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到小灯泡及连接,这方面没有什么基础;且现实生活中学生也不容易观察到电路,没有生活经验,一下子就设计、连接确实很难,没有效果。
此外,考虑学困生该学到什么程度确实是我在日常教学中忽视的。有些内容,该怎样分部引导;哪些问题可以留给学困生回答等,只有在备课时就考虑所有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避免几个人的课堂的情况。相信,这样去做,课堂效率定会有所提升。
有了这些考虑,教学设计、设计练习、集体备课也变如鱼得水,能更准确、轻松。
二、最复杂、最核心的工作——上课
1. 说的技巧
虽说,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应给学生尽量提供多的表达机会,但课堂的组织、引导依然离不开教师的说。教师的说要生动有激情,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要深入浅出,学生容易理解;要抓住关键有针对性,适时启发学生思考。但这并不意味喋喋不休,教师要懂得讲的时机,也要适可而止。看到这,我不由反思自己的课堂,确实说得不够精炼。这样就会导致重难点不突出。须知,学生的倾听效果是有时效的,怪不得有时候越是不放心,一遍一遍地讲,效果越是不理想。比如,有些新教师很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这也会造成学生听讲时接收到过多重复信息,降低倾听的效率。
2. 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
问题是启发思考的源泉,是推动教学开展的引擎。科学课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师要么没什么问题,以自己讲为主;要么什么都问,都希望通过启发的方式由学生说出答案;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总喜欢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这个杠杆是省力的。不仅降低课堂效率,而且容易使学生无法思考,使课堂陷入僵局状态。仔细思考,其实这些都是没有合理提问导致的。为什么这个杠杠是省力的,可能老师自己也答不上来。老师其实是想问,你是怎么判断使用这个杠杆是省力的。正如书中所说,一方面,教师应把握提问时机,提问于学生疑惑处、教学环节关键处、学生思维转折处;另一方面,要把握提问技巧和艺术,采用降低提问坡度、按示点拨、从问题外围入手、给与一定示范、划定一定区域、多向疏导等方法,避免提问流于形式、指向不明、脱离学生、华而不实。
3. 调控让课堂有序更有内涵
科学课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也正如此,哪怕是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精彩。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就像放风筝,风筝该飞的时候,线要松一松;风筝该收的时候,线要紧一紧,收放有凭、收放自如风筝才能飞得高远。
课堂调控离不开教师的“倾听”、“观察”、“点拨”。该书这部分内容让我明白教师不仅要调控课堂氛围,也需调控教学进程。如,遇到突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遇到学生兴致不高,教师如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根据学情及时调控教学活动?如何转“误”为“悟”,这些都体现着教师的调控能力。教师不仅要学会自控,从容、妥善应对意料之外,还可以通过材料控制、图片等调控学生注意力。通过观察、倾听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控教学进度,让“错误”成为宝贵资源,引发思考,产生更多发现和感悟。
充分备课是准备,是前提;有效上课是关键,是重点;听课、评课是拓展,是提升。除了备课和听课,从本书中,我学习到听课需要有准备,多视角,多感官地听,边听,边记,边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针对自己的教学弱点去听课、评课,能更有效地汲取到营养,便于将所汲取到的营养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