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教研活动,根据安排,第一次教研课由我来上。本想着选一课略微简单的课,提前报了课题六下第四单元第一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后面备课起来才发现原来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先展示自己对本可的教学设计吧。
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
2.知道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
2.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重点:观察厨房中的物质及其变化,辨析哪些变化是化学变化。
三、难点:通过对不同变化的比较,感知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四、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在教室里你能看到哪些物体?
生:桌子、黑板、等。
2.火、空气、声音、电、属于物体吗?
物质:具有质量或能量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意识的影响,如声音、光、空气和水,山石和树木,火焰和电流以及人体等。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二)厨房里的物质
探索一:厨房中的物质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水、食盐、金属筷、玻璃瓶、铁锅、米。)相信大家都认识这些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和物体,我们从哪些方面去描述它们的特征呢?(预设:可以从物质的形状、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来描述;也可以从流动性、软硬程度、传热性能等方面来描述。)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任务一:观察厨房中的物质
活动内容
|
1.依次仔细观察并记录各物质及其特征 2.思考并讨论各物质的用途,并记录下来。
|
活动记录
|
物质
|
特征
|
用途
|
水
|
|
|
食盐
|
|
|
米
|
|
|
金属勺
|
|
|
玻璃杯
|
|
|
铁锅
|
| |
不同的物质(或物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具有不同的用途。物质的特征决定物质的用途。
3.那么,厨房里的物质会发生变化吗?
探索二:厨房中物质的变化
1.教师提示:水会变成冰。(水的状态、温度、体积发生变化)
其他物体学生自己探究。
任务二:观察厨房中的变化
活动内容
|
讨论各物质会发的生的变化,并记录发生变化的情况、改变的特征、变化快慢。
|
物质变化
|
变化情况
|
物质改变的特征
|
变化快幔
|
水结成冰
|
|
|
|
食盐溶解
|
|
|
|
玻璃瓶破碎
|
|
|
|
大米煮熟
|
|
|
|
苹果氧化
|
|
|
|
金属勺、铁锅生锈
|
|
| |
通过讨论发现: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而且是不同的。同时,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而有些物质变化是瞬间的。
探索三:不同的变化
比较这几种变化,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1.过渡:在刚才的活动中,大家观察了各种物质的变化,也对比出了各种变化的不同。现在请大家回顾这三个变化——大米煮熟、苹果氧化、铁锅生锈,它们除了颜色和形状都发生改变之外,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预设: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2.讲解: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
3.提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其他化学变化的实例吗?(预设:纸烧成灰、鸡蛋煮熟、牛奶变酸……)
4.小结:物质的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关键看物质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产生,而不能仅通过伴随的现象去判断。例如水结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水结冰不是化学变化。
(三)研讨
下面几幅图代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有新物质产生吗?
1.泡沫灭火器
2.烟花
3.铜狮
师讲解。下课
反思:
1.备课前就对是否需要将物体与物质两个概念需要解释清楚,这一点很纠结。纠结的原因在于,在后面研讨部分,有烟花、灭火器灭火产生了光、火这些新物质。担心学生前面概念没搞清楚,后面就无法判断。实际教学也确实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讲物体的概念呈现,而是以找物体的活动让学生找,潜意识认为的物体就是物体,然后提出光、火、空气、点这些物质是物体吗?学生的反应很模糊,有的说是的,有的说不是。有一个学生说到,他们是有能量的,
这一点刚好契合物质的概念:具有质量或能量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意识的影响,如声音、光、空气和水。但当我这样处理后,学生好像并为完全意会。这也和我预期的一样,但在备课过程中,也确实没找到合适的引导方法。2.探索一:厨房里的物质。我选择了书本上和厨房里比较常见的物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他们的特征与用途。这一环节,听课老师建议可以让学生课前观察,课中直接直接让学生填写,减少一些时间。好像言之有理,但又觉得啥也不观察,也没科学课的探究意义。很纠结,也没处理好,希望有好的建议。3.探索二:观察厨房中的变化。我直接给出这些物质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讨论这些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以及改变物体的特征。我原以为学生会讨论不出来,但欣慰的是学生基本都对物质的变化有自己的认识。4.不同的变化。让学生关注厨房物质变化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时,学生好像很难发现什么,我进一步引导,前面三个(说变成冰、食盐溶解、玻璃瓶破碎)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能得出他们在状态、形状发生改变,但是物质并没有产生新物质这一点,学生没有回答。同样的后面三个(米变成米饭、苹果氧化、铁锅生锈)学生也能得出他们颜色发生变化,但是产生新物质,学生并未得出结论。这时候,由于时间原因,我直接告知学生产生了他们产生了新物质,这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可见学生当时的状态是蒙的,并没有给出完全了解的态度。5.研讨环节,上面的环节不顺利也就导致学生在(烟花、灭火器灭火、铜狮生锈)这三张图片,无法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总结反思:1.环节清晰,但是想要的太多,重点环节不够明确,每个环节都当作重点环节处理,反而没了重点,也没实现教学目标。2.时间把握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