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有感
枫桥镇洪绶小学 郭小丽
本书由刘月霞、郭华主编的,是一本教改丛书。党和教育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深度学习是实现此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把“教书”和“育人”割裂了,教学停留在知识点的传递,而不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中,应将教师、学生、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我们就可以说是深度学习。
读了这本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处理、教师的作用、如何处理教学活动各要素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强调学生的教育性发展。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
“深”:超越生理学、心理学,而达到社会历史实践的深度,它触及学生的心理深处,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它要培养的 是社会历史进程当中的人。
(2)深度学习是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的活动。
在教学中,学生要学习比自身现有水平高得多难得多的内容,还要以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去学习。这时,就要发挥教师的作用。
一是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这之间形成的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教师帮助学生作为主体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从现有水平主动积极地走向未来水平。
二是为学生提供既能自主操作又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对象(“教学材料”)。教学材料与知识、教材的内容不同,是对它们进行转化的结果,是它们的活动化、具体化,是能够与学生发生关联并能逐渐展开的活动样态。它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更为具体,也更具操作性、活动性。它饱含教师的教学意图,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凝结,预设着特定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式。
三是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采用“两次倒转”的教学机制。
第一次倒转:直接从认识开始,有目的地指向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学习。
第二次倒转:在第一次基础上,把第一次“倒过来”的过程再“倒回去”。即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
这三点其实是对教师工作极大的概括与提炼。
三、如何处理教学活动各要素
1.联想与结构: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当前的学习活动去联想、调动、激活学生以往经验(包括日常生活经验),以融汇贯通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
2.活动与体验: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就得提供“活动”的机会,“亲身经历”(用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灵去模拟地、简约地经历)知识的发现(发明)、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是依赖教师的引导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的精心设计。
3.本质与变式: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本质,认识本质的多样表现、各种变化,如“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4.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后得到的知识,又能用于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解决。
5.价值与评价:教学评价萦绕在教学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所有活动中,使学生自觉思考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对所学知识以及学习过程主动进行质疑、批判与评价。
四、如何开展单元学习?
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有四个重要环节,如下图:
教师应该选择结构化、情境化、凸显学科大概念的知识,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最佳,通常以主题为中心。再结合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要求,确定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出具有辨析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这一点,与目前大火的项目化学习(PBL)步骤有相似的地方,值得借鉴和思考。
五、策略
其中的两点策略值得我们思考:选择情景素材与思维外显。
概念的建立需要创设情境,规律的探究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境。故真实、具体、富有价值的问题解决情境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延迟判断的思维外显指在学生回答或者提出新的创意时,教师不立刻做出对与错的判断,而是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辩论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还有一点,我也有共鸣: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具体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就是实现深度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