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吴兴区陈芳芳2023成长专帖 [复制链接]

1#

个人研究方向:


1.论文写作与发表
2.思维进阶,深度学习
3.技术精准化练习
4.学科项目职业化研究
5.功能性童装项目
6.物化的课堂评价
7.复习教育综合理论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2-09 21:33:00
分享 转发
TOP
2#

建议再写清楚一些,目标可以定小一点,但可行。
TOP
3#

回复 2楼影随心动的帖子

谢谢您的建议。第一次发主题帖,后期跟进!
TOP
4#

回复 1楼陈芳芳的帖子

1.论文写作与发表
(1)重点研究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式,看书《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截取精华做读书笔记.
(2)从小红书、百度上找相关学习内容,在主题帖中开设话题。
(3)将学到的方法落实在平时的写作中。
2.思维进阶,深度学习
落实在平时的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开设话题写思维变化的案例
3.技术精准化练习
用向上网app发布练习,对点对标讲解,收集学生变化的数据
4.学科项目职业化研究
公开课和社团课上先用这样的理念尝试,并总结经验,写成论文。(今年的初步打算。)
5.功能性童装项目
主要是在社团、活动课上实施后,编写成相关课程。
6.物化的课堂评价
在每一节课上尝试,结合校级的数字化评价。方法不断地进行迭代改进。已经尝试几年了。
接着打算记录一些案例、收集一些学生变化的数据。
7.复习教育综合理论(每日打卡一小时)
这一条主要是为了考研究生,去年一年已经看过研究生的课程。
今年上半年先用anki记忆卡复习和理解概念,5000单词刷第二遍,政治刷题
下半年暑假教育综合刷题,政治整理与背诵;英语刷阅读题与写作
12月25日尝试去考试。8.新教材实验教学反思。
在日常上课中,总会发现新教材的实验设置存在一些小问题待改进,但是每次需要我们去写稿子的时候就找不到之前发现的问题了。所以借着发帖的机会,慢慢地在帖子里积累素材,写一写这些让我有想法的实验。

根据1-6条和第8条,每周发帖10条左右。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2-14 15:42:05
TOP
5#

话题9:新教材实验教学思考之改进材料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用浮的材料造船实验材料:竹条、木片和牛筋
下水实验测试,载重量一次比一次少。三次分别为:6、4、2。数据最高的一次也没有超过上一课的独木舟
分析原因:我们看到过的竹筏都是用空心的,而且有竹节,不会进水。而竹条进水了,纤维之间很容易灌水,整个竹筏一次比一次重。
两次比较也是不科学的,不仅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材料也不同。
这样子比较下来,竹筏反而没有比独木舟强多少。
改进方法:用带有竹节的小竹条来做竹筏。(还需要尝试)

反思:1.圆竹条之间的并不紧,正好让水分占了空隙。2.竹条自身吸水效果也可能会影响。以上两点有待测算。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3-11 22:28:30
TOP
6#

材料的选择很关键,用材料箱的竹条,效果也不错的
TOP
7#

话题2:反应学生思维变化的素材(1)

一次迂回的引导师:电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一学生站起来说:开灯
师:电开灯了吗?你们能换一种说法吗?
生2:灯是人开的。是因为里面的线路让灯亮了。
生3:不是,主要是因为里面有电。
师:所以电具有什么作用?
几个学生一起说:开灯。
师:换一种说法我们这样说:电能让灯泡亮起来。你还能举例子吗?
生4:煮饭。

反思:不是学生不知道电的作用没有引导出来,而是学生语文表达的方式问题。
电开灯,从句子结构上说,是主谓搭配不当。所以,教师后面第二个例子就直接说那是电能让电饭煲工作,进行煮饭的。
两个例子一说,学生就能提炼表达的结构了。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2-19 14:27:35
TOP
8#

向芳芳老师学习,一起进步成长
TOP
9#

回复 8楼why的帖子

别这么说,相互学习相互学习。
TOP
10#

回复 6楼临海虞美莲的帖子

新的材料箱里发现小竹子了。
TOP
11#

话题2:反应学生思维变化的素材(2)

生生理解互动,课堂自然生成

生1展示自己的答案,问下面的同学有没有意见。
生2:图6应该是不亮的。(我的内心戏:纳闷,怎么这个连接方式会有疑问,不就是我们的范例么。正在这时,一生举手)
生3:虽然这个图的小灯泡与电池分开了一段距离,但是它用导线连接起来了,还是通电的,还是可以让小灯泡亮的。(我的内心戏:原来是因为多了一条导线没看懂
分析: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的想法。
生4:图八是可以亮的。一生拿起了它能亮的装置。我观察到的:原来它的连接点2用铁丝固定后搭在了正极上,把导线放在了连接点1,以为自己只连接了一个连接点。(我请他自己再次展示给全班看,追问:跟图八的连接方式一样吗?)
生5:不一样,他连接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图8只连接了一个。他这个金属丝也是可以导电的。
表扬生4敢于质疑,这是学习最好的状态,也使得我们的研讨越来越精彩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2-19 15:03:10
TOP
12#

回复 4楼陈芳芳的帖子

这目标和打算写得太好了,优秀的芳芳老师
TOP
13#

回复 12楼why的帖子

这样说内心有点心虚啊。中年危机啊,你们年轻人一波一波的,我怕被“拍死”在沙滩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TOP
14#

向师傅学习,我们又多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了
TOP
15#

回复 1楼陈芳芳的帖子

1.论文写作与发表
(1)重点研究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方式,看书《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截取精华做读书笔记.
(2)从小红书、百度上找相关学习内
陈芳芳 发表于 2023/2/14 11:39:34
有具体的研修目标和措施,相信陈老师定会脚踏实地去落实。
TOP
16#

回复 15楼一剑飘香的帖子

正在努力中。。。谢谢您的鼓励。
TOP
17#

话题1:论文写作方法

量化论证之SPSS卡方检验

https://v.qq.com/x/page/v01659wk98e.html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2-20 21:57:46
TOP
18#

话题9:新教材实验教学思考之没打破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五下第二单元第四课 增加船的载重量
问题:实验后,没有推翻学生所有的猜想
增加载重量的猜想有:1.船舷高载重量大;2.面积大,载重量会加大;3.做得(体积)大载重量大。
学生由于受前面竹筏面积大这一优势的影响,实验前会猜测:面积大,载重量会加大。
实验结果:8×8×2的体积最大,载重量大。可是。恰巧,这个形状的面积也是最大的,所以学生会认为自己的猜测也得到了证实。
反思:
实验改进:设置一组面积比8×8大,体积又比128m³小的对照组,如:10×10×1,破除学生面积大载重量大的定势。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3-11 22:29:47
TOP
19#

回复 13楼陈芳芳的帖子

不敢拍,不敢拍,把你捧在掌心
TOP
20#

回复 19楼Faye的帖子

读出看一股暖流。
TOP
21#

话题2:关于思维进阶

研究思维的经历     刚毕业之际,人家问我读书给了你什么?思考良久,答:思维方式。
     教学头五年在研究“生本理念”,怎么样的方式学生才能更好地自主学习;第二个五年在研究“引发认知冲突”的教学方法,使得生生互动得以发生;现在处于第三个五年,正在琢磨“思维进阶”,一开始发现小学科学学科中有一些归纳总结、推理等思维方式存在,现在发现每一节科学课其实都是一个思维进阶的过程。正好与我毕业初的答案不谋而合,思维方式就是这样从一节课一节课中慢慢形成的。

思考“思维进阶”概念界定
      百度“思维进阶”的这一概念,没有标准定义。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的理解是:思维进阶应该包括两个层次: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第一层次的思维进阶;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新思维,应该属于思维进阶的第二层次。并且课堂上的每一次思维进阶都是需要支持性工具的介入。
TOP
22#

老师,我的船为什么一直转弯,我装了舵的呀?

       今天进课堂,有被孩子们的自制小船惊艳到。都很根据所学进行创作,有的还花了钱买了马达,有的还给装饰可以了一下。随口夸了一个孩子的作品,他告诉我昨晚上花了2小时做的。可见,孩子们对这种项目化作业的热情和用心。      进了大水池,那就闹腾了。大家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船放进去试一试。不曾想,没有开得出直线来的,能开个弧线就不错了,大部分船在原地打圈。有个孩子问:“老师,为什么呀,我是装了舵的呀。”
      以此,我发现了孩子对“舵”的认知不全。前一课因为时间关系,只看了一个演示实验,不曾操作,只记得了舵是可以控制方向的。那么,大部分孩子理解成装舵就能开直线了,又或者没有意识到舵要直,一点点偏向,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知识的建构,真的需要思维进阶,跳过一个感知阶段,有些孩子就会误解了。
      期待下节课孩子们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呈现,能够分析原因,重新建构,去除错误认知。这种分析的思维能力需要多多培养。
TOP
23#

话题9:新教材实验教学思考之大活动优化设计

原活动:在地球上标出与生命活动有关系的部分。
这样的版面学生不太好标,会有点蒙圈。
这一部分是上一环节的再次整理,有点重复,可以整合为一个活动。


实际上,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这样。
这得在学生的研讨过后,进行的总结。

现在,我觉得可以这样设计:
一、资料采集与整理
二、建造另一个地球
给学生做模型的实物超市:大气层外圈(或防辐射圈,厚薄不同)、海洋模块(可以粘贴)、水循环模块、植物模型(草坪、小树)、动物模型、陆地模块(可以粘贴)、小房子模型等等。在大球上或者展板上建造。
(没有实物,也可以直接画。)
三、研讨

这样意味大活动设计。不用再前测、画图与标和设计空间站了。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3-11 22:30:51
TOP
24#

话题6:过程性评价之2.0版制度实施与分析(1)



卡牌奖品的设计意图:
在评价制度1.0版时,用的只是礼品,如:种子、放大镜等。在物化成品的激励下,学生也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是教师资金不足,学生对礼品兴趣不大,因为他们自身不缺钱。
评价制度2.0版改成“精神”类卡片奖品,学生更加欢迎,与他的切身利益相关。
评价制度3.0版  应该卡片与礼品相结合。

课堂评价方式:
1.0版  教师给回答问题的学生贴贴纸或者按印章
2.0版  请个别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按照名单帮助记录。(缺点:漏记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因为看不见没有多大感觉。)
3.0版  即将改进:教师黑板上做简单标记,协助记录的同学。
课后,结合校级神奇课堂app,教师根据纸质记录发送到家长手机上。

学生正向表现:
1.上课,有20位左右的同学能说会道,可以把课堂带活。另外,有一些胆子小但又有表达能力的孩子跃跃欲试。
2.对待作业的态度更较真。
学生的负向表现:
没有设立惩戒制度,一些消极的学生对这个制度不理会。
另外的缺点是:教师平时日常工作较忙,不能事事评价,会导致一些学生对待打卡作业没那么认真了,好像没有劲推动了。


反思:
1.学生对课堂和作业的评价非常明确,但是对于其他项目的评价就不太理会,甚至项目化作业、长期作业和提问等。
2.课堂发言的质量需要保证。鼓励上台做汇报的底气,也鼓励提出错误观点的勇气;更要鼓励提出质疑的精神。所以要跟一般的发言做一个区分。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3-07 16:55:06
TOP
25#

话题9:关于新教材实验的思考之知识储备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模拟安装照明电路》这一课的知识储备已经有:简单电路的连接。只会连接一个灯泡一个开关一个电池的电路图。
这一课的知识储备应该有: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连接电路。

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创新创造。所以,在上本课前应该有一课小灯泡的串联与并联。

实际上课情况:简单电路→并联电路,学生有点懵圈。不知道怎么画。直接套用在情境中有点更懵的感觉。
结果大部分同学画的都是串联电路,而且很多组因为电压不够,亮不起来。个别小组并联,成功地。很紧张地展示了并联电路的优点,很牵强的说明了串联电路的缺点(因为好多组没有亮)。自此一节课结束了,还没有正式用到项目上去。

改进:得再追加一节课做一个家庭电路的组装。
第二种方案:去掉制作一个小开关这一课。添加一节串联并联。因为开关在前面简单电路中已经用过,在导体绝缘体这一课中也可以分析。至于制作,学生不上就会了,困难无非就是暂时地不能活动自如。个人觉得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没有成长点。改成串联并联,为模拟安装家庭电路做一个更好的知识储备,更完美。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3-11 23:47:39
TOP
26#

仰望天空磨课教学实录

仰望天空磨课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评:导入干净利落】
1.当你仰望天空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
2.关于太阳和月亮你知道了什么?
板贴:
太阳       月球
恒星       卫星
会发光     不会发光    
二、填写记录单【评:学习记录单,支架式辅助学生学习】
1.教师给便利贴、资料和韦恩图填写记录单
【评:便利贴的目的是什么?便于组内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记录。】
2.学生汇报(评:举着汇报纸,但下面学生看不见。)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评:生生之间没有交流,只是展示)
3补充板贴
有黑子      有环形山
体积大      体积小
三、为什么看起来太阳大月亮小呢?
拿出瑜伽球、小纸片,直筒
1.问孩子怎么模拟?两个学生上台示范
2.太阳怎么固定?(最后教师举着)(评:这样教师不能巡视了)
学生:用四支笔固定
学生模拟
学生汇报:纸片离纸筒远会变小,离纸筒近会变大
(没有比较两个球的距离远近,没有表达出正确的结论。)
补充:距离近   距离远
TOP
27#

八颗行星磨课教学实录
一、图片导入
1.太阳系家族有哪些?
地球、火星,土星……
他们都是说的什么?行星
2.关于八颗行星你知道什么?
最小的水星,最大的是
只有地球是有生命的
二、数据表
1.你发现了什么?
海王星最远
水星最近
木星是最大的
最小的水星
八颗行星大小不同,距离有远近。我们重点研究距离,你来排一排。
材料:信封里有:八大行星卡片➕数据表
(1)活动时,请一个组上黑板贴,问与大家一致吗?
(2)说一遍顺序,展示课本上图片: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结合实际的时候,有什么问题?
海王星到太阳的距离是天王星到太阳的距离的2倍
火星应该再往后退
水星离太阳的距离应该和金星差不多的,这里差很多
(3)那我们要是重新画一幅图,应该怎么画?
用比例
在每个星跟地球之间再画一个差值
三、八颗行星建模
太阳系八颗行星建模
任务:在纸带上画出八颗行星的距离模型;材料:纸带、水笔、计算器;
要求:
(1)统一用 ● 代表行星,在纸带上按比例画出八颗行星
的位置,并标记名称;
(2)完成后按组别贴在黑板上。
(贴纸建议用空白圆片)
学生活动
展示

最想听那个组的汇报?第二小组
展示组:比例:1:10000万千米,举例,最远的海王星变成了44.96厘米,就能在46厘米的纸袋上放下了。
其他组有改进建议吗?
改成毫米更好,5.8厘米改成5.8毫米变成更好,最后发现最远的海王星就放不下了。后来又缩小了100倍。
展示组2:
比例才用1:15000万千米,一开始也是海王星放不下了,才会想到1:15000万千米,我们也想变得特别一点,所以才用这个比例。
但是老师发现前面几颗行星会挨得近一些,投影给全班看。
四、拓展:天文单位建模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建模
在数学里经常用倍数法。
请同学继续往下说。
引出单位1,如果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000变成1,那么其他数据怎么处理呢?
不论用什么样的比例尺建模,都有一个规律。
前面几颗密集,后面疏远。
离太阳越近,挨得越近;离太阳越远,相互之间越远。
TOP
28#

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搭梯讲稿
1.各位老师,下午好!很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上台分享我的想法。今天我讲的主题是为学生的素养搭梯。说通俗一点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做。
2.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述。我是这样理解的,学生建立的是科学观念,老师要做的是处理好教学内容;学生的科学思维要发展,教师就要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培养;要学生自主实践探究,教师就要设计好学习支架来推动学生实践探究;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责任心,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做好日常教学管理。
3.科学观念,我一直认为它是基石是载体,其他素养的培养,大部分都是学生在建构正确科学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或者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和改造等。
4.建构正确的科学观念的第一步,当然就是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中得分四步走,分别是整体架构、跨越学科、一课逻辑和以点串线。
5.从2022版的新课标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已经九年一贯打通。教学内容以直线上升和螺旋上升两种方式编排,平时备课的时候得根据核心概念关注该教学内容在18本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进阶案例:吴江转学生跟不上湖州初中的科学。(考查→考试)(苏教版→浙教版)
6.直线上升式,一般体现在大单元中,前面几课是基础,在做知识储备技能储备等。以五年级下册环境单元为例(也是刚张老师上的地球——宇宙的奇迹所在的单元)。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课为起始课,为孩子们架构生存环境条件的结构性思维,只要这个结构中的一个条件改变了,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后面就是在分析生存条件出问题了,该怎么解决。最后是分析综合性的现实的环境问题,然后进行设计方案。可见最后一课得在前面几课基础上完成。所以,我们备课时候得关注课与课之间的逻辑。
7.螺旋上升式,体现在学段进阶中。前面学过的内容,在后面的课文中会重复出现,并在学过的基础上有提升。这也很符合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因为内容分布各个学段,孩子会忘记的。有人就会问为啥不在一个年级里学完呢?到了该学段,孩子的年龄才符合在该内容的学习方式。所以内容螺旋上升是为了适应孩子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就像今天我们工作室所展现的内容:宇宙中的地球。我们呈现了三个年级。《仰望天空》中了解日地月三球的位置关系;到《八颗行星》就需要了解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是模型不断丰富的过程;其中《地球——宇宙的奇迹》跟我们二年级学习的《地球家园》这一课关系也很紧密。
这样备课,我们就能明确一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地位、采用何种学习方式恰当等。
8.跨越学科,这是我在日常教学中积累起来的。我在上《时间在流逝》的时候,孩子们说它们上过《花钟》,上“排开的水量”的时候,数学老师说他们也上体积、容积和排开的水量,最近上“造纸术”时,他们说三年级的时候语文里学过蔡伦造纸,步骤还说得清清楚楚,然后我发现我准备视频都白准备了,他们自己说自己做。这两张图就是他们的作品。
   所以,跨越学科备课可以做好资源整合,也是为了确定学生的起点,提高备课成效。
9.一课逻辑。指的就是每一堂课环节之间也存在逻辑关系。我们要从学生视角解读:为什么要去研究?为什么会有下一步研究。不是老师叫他们研究才研究的。如刚才上的《八颗行星》,分析数据,只是初步感知,只能说最值,说不全;然后就排序,与数据表实际不相符;建立模型后,小组之间不统一不好推广使用,就有天文单位。
10.以点串线,就是以知识点展开,辅助学生整理有困难的点。如学生在学完体积大,载重量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之后,得让学生有机会解释各种现象,像前一节课实心橡皮泥沉空心橡皮泥浮,学生还只是停留在空心,学了这一节课就可以再拿出来做再次的解释;犹如前面船的历史中,最后提到的大轮船也可以做再次解释。这样整理学生不仅学了本课,前面学的也提升了。还可以给出下面的情景,让学生来比比各个状态。因为不是每一个学生遇到新的情景就能举一反三的。
11.科学思维,新课标将它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排在学科素养的第二位。
12.今天我就讲它的两个方面,是我曾经研究过的。一个是思维进阶;另一个是思维交互。
13.思维进阶。我的理解是有两次,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是第一次进阶;从理性认知到实践创作是第二次进阶。就像哲学里所说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14.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上升到规律概念的理解。期间通过教师由表及里地提问和一些学习支架的辅助。这里特别要关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因为小学的孩子基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且只有一定的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就像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我们让孩子们这样点亮那样点亮,主要是为了孩子们积累足够多的点亮经验,才去提问这些点亮的电路的共同点和小灯泡为什么会亮等问题。因为在生活中孩子们缺少这样的经验,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创作足够多的机会去采集这样的感性认识。这样就为思维进阶提供了一个基础。
15理性认识到实践创作,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分析、综合应用、创新创作。这也是科学项目化的意义所在。
16.以《造一艘船》为例。设计环节,学生就能讲所学到知识用在设计图中,讲得头头是道。第二天带来的船也是五花八门,出乎意料之外。
17.结果放大的水池里以后是这样的。还是出人意料。于是我自问:作品不佳代表思维没有进阶吗?于是我提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会打转开不了直线?2.有的船为什么刚放入水中就进水了?3.你有办法改进吗?结果,孩子分析得可好了!舵没有装直、船舷不够高啊、船体浮力太大也不好之类的。分析得很有道理,第二天又去改进,再试,还是一样。这个过程中会分析、会综合运用、也会改进创作,可能思维进阶了,可能知识储备技能储备都还不足。哪能一个小学生学了一个单元就能把船造得很完美了呢?这儿只是买一颗种子。
18.思维交互。通俗点说是让孩子们交流起来。首先得让孩子们思维可视化和语言化。一般我们会用各类学习支架呈现孩子们的想法,然后让他们完整表达。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发认知冲突、鼓励质疑和补充等。前两年做过一个课题叫《墙中洞视角下运行的研讨会》,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够自主研讨起来。所以积累了一些小经验。
19.引发认知冲突。主要是让孩子们发生学术争吵,达到百家争鸣的效果。在上土壤是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吗?一个学生说:我认为绿豆种子发芽,土壤条件不是必须的,因为泡在水里它也能发芽的。另一个学生说:我认为绿豆种子发芽是需要土壤的,因为土壤是用来给它扎根的。又比如在上分离食盐和沙这一课时,第一个学生说:用沙漏分离,小颗粒的食盐掉下去了,大颗粒的沙子分出来了;第二个学生说:我觉得食盐也有大颗粒,分不出来的。我认为加水比较好。沙子不能溶解在水里的;第三个学生说:那食盐还是取不出来啊?第四个学生又说:再用像筛子一样的东西,给食盐水和沙子分离。在这样的争吵中,我只是说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这样可以吗?你们觉得谁正确?(自己不表态)。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证据意识。
20.鼓励质疑与相互补充,或者纠错或者欣赏。刚才《八颗行星》一颗中沈老师带着孩子质疑课本图片,老师一提出这个图与实际数据不相符,孩子们就能找到各种证据。再如:在上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吗?孩子们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一个孩子展示完毕,得问一句:你要疑问或者补充吗?又或者问你觉得他的设计好吗?孩子们会从很多角度来提问,如:“在教室里做实验没有阳光怎么办?种子是好的,怎么保证?一颗种子可能会是坏的三颗比较好;适合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等等。经过孩子们的研讨,很多问题都考虑全了。
这样的方式,可以鼓励质疑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全面、细致。因为小学高段的孩子初步具备一点抽象思维,但是全局思维缺乏。
实践探索。理想状态就是:学生自主学习。
要实现自主学习,就要用到学习支架,辅助孩子学习。目前,学习支架按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文字类、数字类和图形类。其中文字类的有:韦恩图、实验设计单、方案等;数字类的有:数据表、统计图等;图形类的有:设计图、科幻画、简笔画等。上学期来项目培训中,湖师附小的校长说过一句话“用学习支架,是为了以后不用。”我现在追加一句话“为了现在不教,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学习支架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
问题解决型,我们的项目化作业中已经展示了很多了。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个上学期我设计的“知识建构型”的作业单。分为实验介绍模块、发现模块、资料阅读模块和创作模块。
重点介绍以下发现模块。这一课上的是《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在做了食道的作用这个实验后,提示孩子们去思考。因为孩子们得到的感性认识是:食物掉下去了;li理性认识要求知道食道具有输送作用。这样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距离,需要帮助孩子建构“输送”这一概念。所以追加提问:手捏软管,在现实中模拟什么?食道肌肉蠕动。
责任态度。这一素养研究得不多,但是我有追求:让每一个孩子爱上科学课,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责任态度,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因为教学和教学内容都有他们的思想性。看课标上提及的发表见解、质疑、创新等,在刚才我说的一些教学策略中都体现。
不过社会责任,是22版课标新提出的。还没有仔细研究过,像社会热点、家国情怀等,还稍微渗透到我的课堂里,后续都需要好好研究。
最后,我还想说,责任态度的培养还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上学期,发现一个一年级的小姑娘,一直拒绝做科学实验。让我觉得很纳闷,见过狂热爱科学偏科爱科学的,就是没见过不喜欢做科学实验的。过了几周,我终于想起来了,在一次活动中我批评过她。于是下课找过聊天,她承认是因为是曾经别科学老师批评了。那我说:不是老师不喜欢你这个人,我是不喜欢你做的那件事,下次你正常上课表现好了,老师一样还是会表扬你的。然后,接着几节课里,她一举手我就叫她,她一认真实验我就表扬她,终于恢复正常了。
这件事让我发现,孩子的科学学习态度在我的一言一行中。
27.最后感谢大家的认真聆听。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
最后编辑陈芳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3-30 23:06:13
TOP
29#

童装项目:有身份的夏季外套

一、问题提出:夏天,校服都是短袖,没有防晒衣;有了防晒衣,经常脱下来,混在一起就认不出来了。得给防晒衣来个“身份”。
二、解决方案
1.有做个有身份信息的口袋
由于大家一致认为纯白的衣服防晒能力比较强,所以选择了白色作为防晒衣的主要色调。但是,在存在衣服上自己装一个口袋,显得有些丑,于是这个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被PASS了。

2.做一个烫画
自己设计一个有自己个性的名字:1.自己的笔迹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个性特点;2.烫画还显得比较漂亮

三、设计
1.学生设计
2.与淘宝卖家联系,制作成烫画


四、印烫
利用热转印原理,将自己的名字烫到防晒衣上。



第一步:盖
将烫画正面朝上放在衣服上,盖上网纱


第二步:烫
将电熨斗开到最高挡位200℃左右,熨烫3分钟。

第四步:冷却
冷却3分钟,冷却时间不能过长。



第五步:撕
将烫画上的塑料薄膜小心地撕下来
四、做成作品




未完待续......
TOP
30#

回复 28楼陈芳芳的帖子

如何助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很多实践的感悟,也折射出老师在教学中的深度思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