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天气》单元在教学时,你们是否也想我这样遇到了很多尴尬的情况呢?


一、
等雨篇
按照正常的教学顺序,这单元的教学时间大概就是11月底到12月初。按着正常的教学,这个单元的教学让我遇到了很多尴尬。想要用雨量器来测量10天的雨量,结果这10天里几乎没有下雨,只有其中的一天的上午稍微象征性地落了一点点小雨。在孩子们交流反馈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录却都是雨量0。我很奇怪,反复提醒孩子,有没有下过雨,那天明明下雨了,为什么记录却是0呢?
我一时间还转不过弯来,一个女生给我解了惑:上午下雨了,雨量有2毫米,可是下午被太阳晒干了,所以我写了雨量0。
我恍然大悟!是的,那天上午的确下雨了,但是下午又被晒干了!这样的情况该怎么记录呢?我一时间也犯了难。于是,全班开始了关于雨量的大讨论。讨论结果:当天雨量为2毫米。




二、等风篇遗憾的是,最终我们还是没有等来雨,11月底到12月13号,几乎没有雨。12月10号,我们观测风。早上微风徐徐,可是,令人尴尬的是当天下午几乎没有风,红旗静静地垂落着,孩子们拿着风气盼风来。看来《天气》这个单元真得“看天上课”呀!


三、等云篇
12月12日,我们观测云。
然后,抬头是真正的万里无云。我们找遍了整个天空,都没有看到一朵云。一旁在操场上体育课的老师见我们抬头找云找得那么辛苦,体贴地说:别找了,没有,随便画几朵上去就好了。一听到这话,我就感觉教学的契机来了:
“同学们,没有云,怎么办?是不是可以随便画几朵呢?”
“不可以!”
“是的,科学就要事实就是,尊重事实……”
所以,学生的作业本是这样的:


【反思与改进】
基于这样的困惑,我在小学科学教学论坛发了一个帖子:《科学课的尴尬——等云等雨等风来》。以下是摘录的一些回复:
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酸**: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赞一个!尊重事实这点做得好!《天气》单元的内容的确需要老师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具体天气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如果真没有能实际观察到云,建议用以前拍到过的天空照片,或者图片进行观察!希望科学老师们都有呼风唤雨的本领,这样科学课的活动就扎实了!
不愿**:尽管没有等到,但也为戚老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感动,科学老师不容易啊。
唐**:五年级上《光与热》时,在教室看外边阳光明媚,等我们拿着温度计、镜子到外面,太阳就躲进云层到下课也不出来,那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盛**: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去关注科学
金**:以实际为准也可,不必过于刻意。成与败,败的成长也多,或者更多!
儒**:的确,很多的教材内容和自然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只能调整教学的顺序以更好开展教学。
风**:有风有雨固然更好,没有的话也可以调节课时先后,不一定非得照着课本的顺序上课,只要不影响课本学习,适当调整也未尝不可
T**:没有可以调整一下的但是如果实在没有理想的天气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例如自己拍下某天的天气视频 也是有代入感的。
教科版
《天气》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单元的第2-6课,是对某一项天气特征的观测研究,分别是:气温、降水量、风力和风向、云量。进入第七课时学生必须已经做了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对收集的关于天气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天气》单元的教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另一个是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针对这样亲历的尴尬,征求了很多资深科学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天气单元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改进:




一、 教学时间,灵活机动。
必须“看天上课”,灵活应对否则尴尬的事就来了。《天气》单元是本册的第三单元,一般的教学时间是在11月底到12月初,我觉得可以把观测云,观测风,测量雨这三节课看天气提前教学,然后再来记录一个月的天气。
二、借助软件,辅助教学
同样类似需要天气配合的课,还有很多,如研究光和热,观测星空等。观测星空推荐几款比较实用的软件:AR星座、Star Walk2,让AR技术带你眺望星辰。
软件“卫星云图-观天象,知风雨”,该软件支持查询天气中的各种实时气象图,包括卫星云图可见光云图等,可以足不出户关注天上云朵的变化。
三、游戏渗透,高效活动
如《观测风》一课,假如天公不作美,不如增加课堂小游戏,用电风扇来制造风,学生课堂兴趣和参与度就会大大提高。而且,借助电风扇,可以随意切换不同的风力和风向,这是自然风无法比拟的。
再如,在测量降水量的时候,借助喷壶等实验材料,同样可以制造出不同的雨量,操作性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俗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天公不作美,也难不倒我们:注意环境,利用环境,活学活用,才是真正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