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1116永康古山《制作钟摆》《我们来做热气球》课堂点评集锦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2022年11月16日
浙江省新课标新实践暨小学科学网络研究联盟探索课题会议

《制作钟摆》
古山小学 周敏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六课一、复习制摆,任务聚焦(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细长绳、铁架台、金属球、秒表
1.出示材料:细长绳、铁架台、金属球。
2.分组制作:学生制作摆,并测 1 分钟摆动次数,合理取值。
3.汇报汇总:摆拿黑板上统一悬挂,汇报、汇总摆长与对应摆动次数。
4.任务聚焦:出示机械摆钟,前几天使用的机械摆钟坏了,机械摆钟里的钟摆每
分钟摆动 60 次,同学们能制作一个 1 分钟正好摆动 60 次的摆吗?
5.出示课题:制作钟摆。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 32 分钟)
材料准备:尺子、摆、秒表、夹子、课堂作业本
(一)设计方案:
1.初步确定摆绳长度
(1)确定范围:利用汇总图表估计摆绳多少长度合适
(2)初试长度:组内统一初步确定摆绳的长度,测试 1 分钟摆动次数。
2.确定调试摆绳长度方案
(1)调试依据:每分钟摆动 60 次的摆,摆绳长度该怎么调?(1 分钟摆动多于
60 次,把摆绳调长一些;1 分钟摆动少于 60 次,把摆绳调短一些。)
(2)调试方案:如何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次数完成调试?
(3)学生进行讨论。
(4)学生汇报。

3.各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1)设计方案。
(2)交流方案,不断完善方案,直至确定方案。
(二)制作与测试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制作 15 秒摆动 15 次的摆。
(2)用最少的次数调试成功。
(3)调试过程中,及时记录数据。
15 秒钟摆动次数记录表

2.学生进行制作与测试,测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测量结果进行预
测,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制作出每秒钟摆动 1 次的摆。
3.比一比:各小组上台展示作品,进行检验。
(三)交流研讨
1 分钟摆动 60 次的摆,它的摆绳长短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小结,课后延伸(预设 3 分钟)
1.制作摆钟最重要是能准确为我们计时,本节课各小组积极思考、团结合作,出
色的设计方案并制作出每分钟摆动 60 次的摆。
2.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创作自己喜欢的钟摆,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调试并
制作出每分钟摆动 60 次的摆。





课堂点评集锦:

*导入简明扼要,任务一制作摆活动要求明确目的性强,实验过程中学生安静有序,实验结束每个小组将摆悬挂到黑板上的对应摆动次数的位置,能够一目了然呈现摆长与摆动次数的关系
*通过在黑板中悬挂的方式,直观的观察摆动次数与摆绳长度的关系,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接下来的任务进行铺垫
*以悬挂摆的方式直观呈现一分钟的摆动次数,同时也表现出了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的关系,为后续任务打下基础。
*我们的摆钟坏了——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景,设计一个方案,去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真实的驱动力,赞!
*从实际问题出发,解决如何修复摆钟,让摆钟1分钟摆动60次,实际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悬挂摆的方式很独特,并且还是按照摆绳长短来排列很直观让学生发现摆的快慢因素。同时,也为学生设计方案提供了方向,不会盲目去尝试。
*这个班的学生也很有意思,我看到了一个我的课堂上从没出现的长度的摆。可见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度,让学生充分尝试。

*学生根据前测来估计摆动1分钟的摆的摆绳长度,有理有据,为后面的方案设计指引方向。
*通过学生动手初探,并将每一组制作的摆悬挂在黑板上,学生进一步发现摆绳长度和摆的快慢的关系,紧接着以修理摆钟为由,提出任务:制作一个1分钟内摆动60次的摆
*估计范围、初试长度、调试方案,环环相扣,富有层次性,学生思维在一步一步发展
*探讨方案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初试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摆绳大概的长度为多少,摆动次数过多或过少又应该怎么调整,调试方案需记录,整个过程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学生通过观察黑板摆绳长度与摆动次数的关系,初步了解1分钟摆钟60次摆绳长度的范围,再让针对自己小组的摆思考“如何调试自己的摆?”思考并设计调试方案
*在设计方案前,提出问题“核心技术是什么?”直接指向本课的核心内容,整个探究环节其实就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在展开。再利用第一个任务呈现的摆长与摆动次数的关系,估计需要的摆长。引导学生思考确定摆长的方法。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思考讨论设计方案,让学生对自己组的设计思路有足够的认识,而不是由老师给出方案学生机械地完成任务。从学生的角度来想,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获得感是很强的。
活动一的数据与规律,为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知识经验储备,在方案设计活动中,教师则是能基于学生的经验将方案设计的核心聚焦于摆绳长度的选取,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摆绳长度选取的方案,能很好得促进学生工程思维的构建。
*周老师任务驱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制作一个钟摆,将摆绳长短和摆动次数在黑板上展示出来,直观清晰得出摆绳长度与摆动快慢的关系。学生参与度高,主动性强。
*任务一的设计非常巧妙,不但复习了制摆,复习了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的关系,还为下一环节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架和数据支撑,避免了学生盲目的调试,可谓一举多得。任务二中的方案的设计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
*在方案的确定过程中存在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学生需要根据”摆绳越长摆动越慢”这一规律确定在后续测试中摆绳调长还是调短。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评估学生对“摆绳越长摆动越慢”的理解程度。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比如“20-28之间”,取26还是取24,哪一个想得更远?想听一听取”24”和取”26”的同学他们各自是怎么想的?感觉会很有意思。
*学生在如何更改调试长度中,分享的过程中,分享了“中间值”、“等量增减法”,这些方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了,不是教师自己提供的,很好的体现了学生思维
*方案中可以多样,测试时间也可以缩短,方案的分享有助于思维的碰撞,这样可以更加的高效的制作出1分钟摆动60次的摆

*任务驱动的聚焦,任务驱动的探究,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一直深度投入在研究中。
按摆动次数的顺序集体呈现各组的摆及摆绳长度,数据上能分析规律,也有直观冲击。从而很容易总结出了摆绳长度与摆动次数的关系并使学生从中有理由地估计1分钟摆动60次的摆是怎样的摆绳长度,再到有理由地设计方案,总结调整的方法,如何更快找准绳长节约时间,这其中应用了许多数学、科学思维。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到了工程设计的思路。*根据生活情境引出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会有我的学习是为了解决某个我想完成的任务。主动性得到激发。
*学生方案分享的过程中,有取“中间值”和“等量增加和减少”的方法,为了提高效率,记录单上测量的时间是20秒,测量标准改为20秒摆动20次,实验探究时间非常充分,在真实的情景中不断修正最终完成任务
*分享汇报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型支架,学生能倾听到不同的摆绳调节方案,并能从中反思自己小组的方案,然后再根据分享交流权衡决策本组的方案,周老师把课堂的节奏放慢了,但正是这种“慢”课堂能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不断的发散与收敛,很好的体现了工程思维的培养!
*也体现着新课标的教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回答问题,交流研讨、实践探究,尊重学生活动。同时也及时给予学生活动积极的反馈,到目前为止夸了学生个人和全班同学很多次了我要是这班里的娃,心里美滋滋
*让学生讨论确定调试方案并记录在学习单上,就是将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方式。交流研讨环节也比较充分,最终引导学生得出20秒摆20次的方案 大大提高了探究效率
*黑板上的摆悬挂设计非常巧妙,贯穿着整节课,上个环节恰到好处地引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接下来20秒摆动20次的摆,期待摆的再次悬挂展示

*立体板书、方案设计都为项目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思维支架
*接受大家的检验,对检验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再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思维的逐步提升,赞

*最后这个数据汇报是不是应该进行一个黑板上展示,方便学生观察发现
*摆绳长度从哪量到哪的不一致,可能也导致汇报的结果有偏差
*拓展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把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外,也能进一步巩固摆绳长度与摆动次数的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吴所不能-開拓 提的很好,本节课方案调试是基于任务一学生没有出现刚好60次,如果学生在任务一有小组出现了刚好60次的,接下来这节课将怎样进行设计?*
*在每个环节中,周老师都非常能够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从学生出发,引发更多的思考。在任务二汇报中的20秒测20次,能够让学生找到更为快速制作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方法。如果在汇报中可以让学生发现该小组的设计并提问,由汇报小组进行解答,这样进行生生互动是不是更好。*把各组数据汇总后取值,把钟提挂上去,摆起来让学生数一数,体验一下成就感,没准数,解释成误差,科学的趣味性可能更浓
*坏了的摆钟最后修好了吗?这个情景在课堂最后载融入课堂,首尾呼应,就更好了
*任务二结束后能不能按小组悬挂一下摆,能更直观的看出成功的各小组的摆长
*板书设计很巧秒,带有刻度板的KT板,夹子将绳子夹起来。学生只需按老师要求将制作的钟摆挂好,摆绳长度和摆动快慢的规律就出来了
*这个摆钟可以打开让孩子们来尝试修一下,相信趣味性更浓,效果会更好。

板书设计:




最后编辑戚调菊 最后编辑于 2022-11-16 10:58:22
分享 转发
TOP
2#

《我们来做热气球》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小学
吴晓




课堂点评集锦:
*吴老师从季节情景引入,让学生用蜡烛体验“冬天取暖”,很好的体验周围空气温度变化
*感受最高温度在哪里,也有助于理解热空气上升这个原理
*图片中两种加热的方式,生活中孩子们似乎也不太能见到。
*这节课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研究热气球,而是从火焰、热空气、火星等方面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同时也一步步提升学生的兴趣。
*亲和力很强,孩子们沉浸度非常高,指向深度学习
*从体验活动感受火焰上方的空气变热,再到视频观察到火星向上飞,再到热空气是不是真的能把物体带着向上飞。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步步引导。
*吴老师的设计很赞,把看不见的热空气转变为学生可见的火星,这一转换学生更易入手,思维更易启发
*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黑板展示,直观明确
*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引导学生说出实验的注意点,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促成彼此的学习交流
*“无论有没有成功,原因是什么”,很好的引导语,往往是失败值得思考的地方更多
*吴老师不是一步步教授制作,没有让学生一次成功,而是让学生尝试制作,失败也没有关系,体现了工程迭代思维,
*基于充分的观察体验,猜测热空气能带物体向上运动,进一步出示袋子,层层推动促进学生思维发生,合情合理也合乎学生认知发展。
*吴老师通过聚焦立冬这个节气,引出冬天需要取暖,在正式上课前让学生用课堂提供的材料-蜡烛来取暖,通过这个小环节,学生发现火焰上方最热,接着用过视频观察发现燃烧过程中的火星也在往上升,是什么带动火星往上飞?把热空气装进袋子里,能往上飞吗?探讨过程中点明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安全问题,用蛋挞壳锡纸来装蜡烛不仅安全而且更卫生
*从生活导入,模拟“取暖”,感受“热空气”,再通过视频,发现“火星”也往上飘,猜测原因。有体验和依据的推测。赞
*让学生自主思考失败原因,塑料袋的大小,火苗的大小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激发学生思维
*通过失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更好的从科学原理出发,就是袋子会不会起火呢?会不会有安全隐患呀?
*失败的实验在老师的意料之中 让学生从失败中寻找原因 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
*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在这个活动中发现了更多,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引发思考,解决问题
*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在这个活动中发现了更多,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引发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的思维非常棒,失败的实验,有成就的课堂生成
*学生思考失败原因,尝试找到解决方法,提供更多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先学会思考这个实验,设计好方案,再重新实验,让学生“先想再做”
*在第一次失败的基础上再层层深入,这个“坑”,踩得有价值
*吴老师的课堂设计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我提升与突破,产生自我认知冲突后学习研究的兴趣更加浓了
*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吴老师提供的材料丰富,学生自主选择,自行设计,让学习变得自主化*让学生初步试验,发现问题,思考原因,寻找方法,步步深入,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得到显著体现
*设计单中的“说一说”板块,非常符合三年级小朋友的特点
*有前面失败的体验,后面的设计会更有针对性,更容易成功。
*科学实验多让学生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分折、总结、重来,非常利于后续学习。
*第一次尝试时塑料袋并没有飞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发现原因,这个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的设计非常巧妙
*每一组都很投入,设计好的小组脸上写满了成就感,没设计好的同学仍意犹未尽,不想停下来~
*可以选择的材料来自己选择设计,在选择的过程中更好的渗透着科学思维,如果自己亲自设计的热气球成功飞上天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吴老师设计用画图的方式呈现,很好的体现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朋友有一些通病,也包括大人,接到任务,就喜欢马上动手做,缺乏设计得思路,这节课上,吴老师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想要很好地完成一个任务,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吴老师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在体验、实验中融入科学思考,并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表达阐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引导学生在思维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前面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的经验,并能根据实践分析,反思,这为学生的方案设计提供了很多的思路。可视化的方案设计把学生的思维“拿”出来,材料的自主选择能培养学生创造性高阶思维的发展。
*四个挑战任务,阶梯式呈现,大大激发小朋友的积极性。
*像第一个失败的实验是学生在平时上课或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教师通过试错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失败也很正常,一个实验的成功是需要分析错误的原因,考虑更多的因素,再重新思考设计,最后做出来成功的那一刻学生是很有成就感的。
*吴老师的设计,将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分解成一个个的小活动,让难度降低,降到学生易于理解的程度。先感受加热能使周围温度升高,再通过视频感受火焰上方的热空气会上升
*设计单设计的不错,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材料,并用图示方式呈现,有老师的“扶”,也有学生思维的呈现。






*四个挑战对应相应的评价,激发学生往更好的更难的挑战进行,同时设计加⭐ 任务,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
*“什么时候才能够放手,这是你们一会儿边实验边思考的”,教师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从实践中掌握知识,而不是一股脑各小组汇报结束 是否需要给时间修改设计的告诉学生该怎么做。
*尊重学生自主设计,准备多类材料供选择,让学生自己尝试
*四个梯度的挑战性任务,适合不同层次的孩子各有突破与能力生长;实验前的安全教育与温馨提示,让孩子们更能顺藤而上、施展手脚
*评价标准的前置将为学生后面的模型制作与测试提供导向,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工程实践与表现,很符合项目化学习的特点。
*实验设计环节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让学生先自己去尝试,失败后发现升不了空的问题,再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让学生选择并进行设计,设计好后再实验,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冷静思考,先设计再实验的思维。
*四个阶梯式的挑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避免了盲目的“玩”。随着任务难度的提高,学生需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在逐级提升。*\
*星级评价让“脑瓜子”没得闲了,教学设计一环扣一环,学生不知不觉的被带入,兴趣盎然
*学生学的很开心,玩的更开心,孩子们的收获喜悦笑容是我们的追求
*课前互动的巧用、任务挑战难度的阶梯性、活动评价的妙用,整个过程跟黄校分享的工程思维不谋而合
*结构性的材料激发学生有更多思考,方案设计单适合三年级的小朋友。汇报环节,材料的选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这个很棒,有依据的选择材料,提升孩子的思维。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思考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阶梯式的挑战活动让学生有选择,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当然学生也会在完成其中一个挑战时尝试完成更高的挑战
*将教学内容一步一步拆分开来,条理清晰,学生参与到每一步探索中,从失败到成功,学生的成就感在热气球放飞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个挑战,逐渐递增难度,让学生在玩中学,也可以让他们多次感受成功。这样的实验他们都希望能够做很多次
*带着挑战的心理去做实验,学生们一个个卯足了劲儿,为了让自己的热气球停留的时间更久,大家一遍遍地尝试,屡试不爽
最后编辑戚调菊 最后编辑于 2022-11-16 10:57:07
TOP
3#

回复 2楼戚调菊的帖子

内容丰富,感谢分享!
TOP
4#

高效
TOP
5#

优秀的课堂值得反复学习,任务驱动、深度学习也是我们要思考的课堂
TOP
6#

感谢带来的现场记录,学习了,
TOP
7#

优秀的课堂记录,收藏学习!
TOP
8#

效率不是一般的高,记录挺全面。🐮!
TOP
9#

感谢分享,如临现场!
TOP
10#

虽然没能参加这个活动,但是通过戚老师的记录已经能了解大概了
TOP
11#

丰富而具体的现场分享,让未到现场的老师也能收获多多。
TOP
12#

群内的评课,确实都很精彩、到位。
TOP
13#

有梯度的设计,不错
TOP
14#

从记录中学到很多
TOP
15#

学习啦,感谢老师的分享
TOP
16#

通过老师的记录将课堂的教学清楚还原,学习到了很多
TOP
17#

小袋子飞起来不高,大袋子很快飞的很高
TOP
18#

永康的两堂课亮点纷呈,增长了见识,汲取了经验。
TOP
19#

好想看“热气球这一节的课堂实录啊!看点评感觉这节课有好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TOP
20#

学习了,很详实。
TOP
21#

从精彩的点评,可以看出这两节课也非常精彩!
TOP
22#

虽然没去现场,戚老师详实的记录,能够让我们好好学习一下,都是精彩的课堂啊。
TOP
23#

虽然没在现场,但记录非常细致,详尽,谢谢分享
TOP
24#

小朋友有一些通病,也包括大人,接到任务,就喜欢马上动手做,缺乏设计得思路,这节课上,吴老师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想要很好地完成一个任务,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戚调菊 发表于 2022/11/16 10:39:10
这个完全就是日常科学课的真实写照,孩子们不愿意想,只想着做一遍结束,如果失败也不愿意反思,就草草了事罢了。
TOP
25#

没有去聆听但通过戚老师的记录和感受学到了不少,谢谢戚老师。
TOP
26#

从老师们的点评中可以看到这几节课展现的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TOP
27#

把学生做的摆在黑板上挂起来,这个办法非常好,很直观。
TOP
28#

吴老师执教的《热气球升空》,让学生经历失败的过程,从而找到正确的方法,这个经历很有价值。
TOP
29#

内容丰富,感谢分享!
TOP
30#

好详细的记录,好像身临其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