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
浙江省新课标新实践暨小学科学网络研究联盟探索课题会议
《制作钟摆》古山小学 周敏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六课一、复习制摆,任务聚焦(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细长绳、铁架台、金属球、秒表
1.出示材料:细长绳、铁架台、金属球。
2.分组制作:学生制作摆,并测 1 分钟摆动次数,合理取值。
3.汇报汇总:摆拿黑板上统一悬挂,汇报、汇总摆长与对应摆动次数。
4.任务聚焦:出示机械摆钟,前几天使用的机械摆钟坏了,机械摆钟里的钟摆每
分钟摆动 60 次,同学们能制作一个 1 分钟正好摆动 60 次的摆吗?
5.出示课题:制作钟摆。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 32 分钟)
材料准备:尺子、摆、秒表、夹子、课堂作业本
(一)设计方案:
1.初步确定摆绳长度
(1)确定范围:利用汇总图表估计摆绳多少长度合适
(2)初试长度:组内统一初步确定摆绳的长度,测试 1 分钟摆动次数。
2.确定调试摆绳长度方案
(1)调试依据:每分钟摆动 60 次的摆,摆绳长度该怎么调?(1 分钟摆动多于
60 次,把摆绳调长一些;1 分钟摆动少于 60 次,把摆绳调短一些。)
(2)调试方案:如何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次数完成调试?
(3)学生进行讨论。
(4)学生汇报。
3.各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1)设计方案。
(2)交流方案,不断完善方案,直至确定方案。
(二)制作与测试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制作 15 秒摆动 15 次的摆。
(2)用最少的次数调试成功。
(3)调试过程中,及时记录数据。
15 秒钟摆动次数记录表
2.学生进行制作与测试,测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测量结果进行预
测,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制作出每秒钟摆动 1 次的摆。
3.比一比:各小组上台展示作品,进行检验。
(三)交流研讨
1 分钟摆动 60 次的摆,它的摆绳长短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小结,课后延伸(预设 3 分钟)
1.制作摆钟最重要是能准确为我们计时,本节课各小组积极思考、团结合作,出
色的设计方案并制作出每分钟摆动 60 次的摆。
2.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创作自己喜欢的钟摆,利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调试并
制作出每分钟摆动 60 次的摆。
课堂点评集锦:*导入简明扼要,任务一制作摆活动要求明确目的性强,实验过程中学生安静有序,实验结束每个小组将摆悬挂到黑板上的对应摆动次数的位置,能够一目了然呈现摆长与摆动次数的关系
*通过在黑板中悬挂的方式,直观的观察摆动次数与摆绳长度的关系,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接下来的任务进行铺垫
*以悬挂摆的方式直观呈现一分钟的摆动次数,同时也表现出了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的关系,为后续任务打下基础。
*我们的摆钟坏了——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景,设计一个方案,去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真实的驱动力,赞!
*从实际问题出发,解决如何修复摆钟,让摆钟1分钟摆动60次,实际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悬挂摆的方式很独特,并且还是按照摆绳长短来排列很直观让学生发现摆的快慢因素。同时,也为学生设计方案提供了方向,不会盲目去尝试。
*这个班的学生也很有意思,我看到了一个我的课堂上从没出现的长度的摆。可见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度,让学生充分尝试。
*学生根据前测来估计摆动1分钟的摆的摆绳长度,有理有据,为后面的方案设计指引方向。
*通过学生动手初探,并将每一组制作的摆悬挂在黑板上,学生进一步发现摆绳长度和摆的快慢的关系,紧接着以修理摆钟为由,提出任务:制作一个1分钟内摆动60次的摆
*估计范围、初试长度、调试方案,环环相扣,富有层次性,学生思维在一步一步发展
*探讨方案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初试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摆绳大概的长度为多少,摆动次数过多或过少又应该怎么调整,调试方案需记录,整个过程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学生通过观察黑板摆绳长度与摆动次数的关系,初步了解1分钟摆钟60次摆绳长度的范围,再让针对自己小组的摆思考“如何调试自己的摆?”思考并设计调试方案
*在设计方案前,提出问题“核心技术是什么?”直接指向本课的核心内容,整个探究环节其实就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在展开。再利用第一个任务呈现的摆长与摆动次数的关系,估计需要的摆长。引导学生思考确定摆长的方法。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思考讨论设计方案,让学生对自己组的设计思路有足够的认识,而不是由老师给出方案学生机械地完成任务。从学生的角度来想,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获得感是很强的。
活动一的数据与规律,为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知识经验储备,在方案设计活动中,教师则是能基于学生的经验将方案设计的核心聚焦于摆绳长度的选取,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摆绳长度选取的方案,能很好得促进学生工程思维的构建。
*周老师任务驱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制作一个钟摆,将摆绳长短和摆动次数在黑板上展示出来,直观清晰得出摆绳长度与摆动快慢的关系。学生参与度高,主动性强。
*任务一的设计非常巧妙,不但复习了制摆,复习了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的关系,还为下一环节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架和数据支撑,避免了学生盲目的调试,可谓一举多得。任务二中的方案的设计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
*在方案的确定过程中存在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学生需要根据”摆绳越长摆动越慢”这一规律确定在后续测试中摆绳调长还是调短。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评估学生对“摆绳越长摆动越慢”的理解程度。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比如“20-28之间”,取26还是取24,哪一个想得更远?想听一听取”24”和取”26”的同学他们各自是怎么想的?感觉会很有意思。
*学生在如何更改调试长度中,分享的过程中,分享了“中间值”、“等量增减法”,这些方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了,不是教师自己提供的,很好的体现了学生思维
*方案中可以多样,测试时间也可以缩短,方案的分享有助于思维的碰撞,这样可以更加的高效的制作出1分钟摆动60次的摆
*任务驱动的聚焦,任务驱动的探究,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一直深度投入在研究中。
按摆动次数的顺序集体呈现各组的摆及摆绳长度,数据上能分析规律,也有直观冲击。从而很容易总结出了摆绳长度与摆动次数的关系并使学生从中有理由地估计1分钟摆动60次的摆是怎样的摆绳长度,再到有理由地设计方案,总结调整的方法,如何更快找准绳长节约时间,这其中应用了许多数学、科学思维。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到了工程设计的思路。*根据生活情境引出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会有我的学习是为了解决某个我想完成的任务。主动性得到激发。
*学生方案分享的过程中,有取“中间值”和“等量增加和减少”的方法,为了提高效率,记录单上测量的时间是20秒,测量标准改为20秒摆动20次,实验探究时间非常充分,在真实的情景中不断修正最终完成任务
*分享汇报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型支架,学生能倾听到不同的摆绳调节方案,并能从中反思自己小组的方案,然后再根据分享交流权衡决策本组的方案,周老师把课堂的节奏放慢了,但正是这种“慢”课堂能让学生的思维进行不断的发散与收敛,很好的体现了工程思维的培养!
*也体现着新课标的教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回答问题,交流研讨、实践探究,尊重学生活动。同时也及时给予学生活动积极的反馈,到目前为止夸了学生个人和全班同学很多次了我要是这班里的娃,心里美滋滋
*让学生讨论确定调试方案并记录在学习单上,就是将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方式。交流研讨环节也比较充分,最终引导学生得出20秒摆20次的方案 大大提高了探究效率
*黑板上的摆悬挂设计非常巧妙,贯穿着整节课,上个环节恰到好处地引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接下来20秒摆动20次的摆,期待摆的再次悬挂展示
*立体板书、方案设计都为项目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思维支架
*接受大家的检验,对检验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再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思维的逐步提升,赞
*最后这个数据汇报是不是应该进行一个黑板上展示,方便学生观察发现
*摆绳长度从哪量到哪的不一致,可能也导致汇报的结果有偏差
*拓展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把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外,也能进一步巩固摆绳长度与摆动次数的关系。
*还有一个问题@吴所不能-開拓 提的很好,本节课方案调试是基于任务一学生没有出现刚好60次,如果学生在任务一有小组出现了刚好60次的,接下来这节课将怎样进行设计?*
*在每个环节中,周老师都非常能够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从学生出发,引发更多的思考。在任务二汇报中的20秒测20次,能够让学生找到更为快速制作一个一分钟摆动60次的方法。如果在汇报中可以让学生发现该小组的设计并提问,由汇报小组进行解答,这样进行生生互动是不是更好。*把各组数据汇总后取值,把钟提挂上去,摆起来让学生数一数,体验一下成就感,没准数,解释成误差,科学的趣味性可能更浓
*坏了的摆钟最后修好了吗?这个情景在课堂最后载融入课堂,首尾呼应,就更好了
*任务二结束后能不能按小组悬挂一下摆,能更直观的看出成功的各小组的摆长
*板书设计很巧秒,带有刻度板的KT板,夹子将绳子夹起来。学生只需按老师要求将制作的钟摆挂好,摆绳长度和摆动快慢的规律就出来了
*这个摆钟可以打开让孩子们来尝试修一下,相信趣味性更浓,效果会更好。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