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沈银彬专帖(二、四年级) [复制链接]

31#

回复 27楼沈银彬的帖子

大家反馈和提意见中才能找到更多能改进的点,一个人想法有限。
TOP
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各种声音,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举例,直接说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老师怎么办?你怎么跟着学生的思路接下去教学呢?

刚才的举例能不能说明所有的物体都是声音产生的?一个声音有偶然性,有没有其他体验?还有吗?(老师一方面想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另一方面也想告之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真相。)
实验:让皮筋,尺等发出声音,观察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得出发出声音需要振动。

举例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没有?学生举例,蝉发声,师问你见到过吗?学生描述不清时播放视频!告知学生,直接观察比较困难,可以拍下来,借助仪器来观察。
应用刚才的方法,借助桌上的仪器,用实验的方法来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方法越多越好。找到一种的举手,2种的,2种以上的。请两种以上的一个学生汇报,然后其他学生补充不同的方法。当提到借助水,师问我们让这个实验明显一点好不好,敲击后放入水中,然后全部试一试,水花四溅,水花四溅说明什么,说明把音叉微小的振动给放大了。提到乒乓球,然后一生上台演示,目的是老师要交给学生怎样把这个实验做得效果更好!再次小结,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TOP
3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一定能听到吗?播放视屏,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得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提问,科幻片中太空战争中,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声吗?不能。(学以致用)
空气能传播声音,那么固体,液体能传播声音吗?能不能利用桌面是的材料,各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实验后,学生上台演示

游戏,用纸杯电话通话,听的同学面向学生,纸杯贴紧一只耳朵,按住另一只耳朵,老师手举写有“我爱科学”四个字的纸给说的同学看,然后通过简易电话说,结果对方能隐约听到。再请两个同学帮忙,老师剪断绳子,继续实验,结果对方什么都听不到。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那么,能在液体中传播声音吗?一生拿着两个金属小物体在水中敲击,结果也能听到。这个实验说明液体和空气都能传播声音。

生活中能证明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的例子有没有了?学生举例。学生举到贴桌面听声音,老师就出示方法,两张桌子拼在一起,一张桌面上,在白纸上均匀地写一字,可以多写几个,另一个同学一只耳朵贴着桌面,用手捂住另一只耳朵,能不能听到声音。学生实验,证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生活中还有能证明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例子吗?游泳时能听到划水声,教练的哨子声音。

TOP
34#

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孔子说过“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我们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教法!
TOP
35#

小学科学教学论坛是一座科学宝库,而打开这个宝库有一把金钥匙,那就是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生有涯,而知无涯。
TOP
36#

教会学生知识的迁移很重要
TOP
37#

《地球家园里有什么》
地球家园里有什么?有陆地,有水,有植物有动物,有建筑,有汽车飞机轮船等等,向外望去有太阳月亮星星,有云等等。云会下雨,会下雪,有各种天气。
从学生独立画,到小组讨论,再到班级集体研讨,发现地球家园里有很多东西!太多了需要分类?按天然的和人造的分,按水里的,地上的,太空的分等等。缺一样可以吗,突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
再凑近了看看,看看身边的一个土坡,也能发现许多物体!
TOP
38#

《土壤》
土壤中的动植物,怎么观察,先地面上,再落叶下,然后土壤下。地面上,怎么观察?土壤下怎么观察?能不能改成站着观察,蹲下观察,利用小棒关系,土壤下观察换成视频观看拓展。小棒的目的一方面是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观察更全面细致。
观察什么?比如植物的高矮,外形,颜色,气味等等,动物的大小,身体结构,颜色,运动方式等等。
这节课我觉得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交给学生观察方法,包括观察顺序,观察内容等等。
再者,如果没有土壤,蚂蚁会怎样?如果没有土壤,那棵桂花树会怎样?突出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人类又是如何对待土壤的呢?一方面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在破坏土壤,从而引出保护环境,保护土壤。
这节课要进行户外观察,如何有序观察?户外也需要分组观察,能不能给大家划分区域进行观察,然后利用材料进行有效组织观察,比如奖励观察认真的小组,放大镜,小棒,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也可以注重仪式,给每个小组取一个富有科学味的小组名称,坐一块小组牌,带着牌去观察。
TOP
39#

在《声音是怎样传播》一课中,教材想体现液体比空气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这一目标,但事实是实验效果不好!
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适当降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可以把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浸没在水中,我们仍然能听到声音,这个声音先后经过水和空气的传播,然后传到人耳中。
TOP
40#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一定能听到吗?播放视屏,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得出空气[/fo
沈银彬 发表于 2022/9/24 17:17:07

在桌面写字的方法蛮好的,这节课上起来,明明要安静,但是会很吵,看来是我方法没用对。学习了。
TOP
41#

回复 39楼沈银彬的帖子

这个我也发现了,学生把音叉放进水中,都说是空气中听得比较清楚。这个有可能是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衰减比较快,如果用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可能能克服音叉的缺点!
TOP
42#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优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正如叶教授所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沈银彬 发表于 2022/9/17 22:32:50

写教案是设计,写反思是优化提升,我觉得两者都是很重要的!关键是如何写教案,如何写反思!
TOP
43#

《太阳的方向与位置》一课,学生已经有太阳东升西落的经验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标,但是这样的方向标与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个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首先是要学生观察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为了全部交流的统一,最好观察学校中一天太阳的位置变化。然后让学生面向太阳,确定面向太阳的方向,早上东,中午南,傍晚西。然后,具体确认方向,比如清晨时,面向东方,背面就是相对面西方,然后安装东南西北的顺序,按顺时针方向确定南北方向。这里可以借助十字型的方向标来辨别方向效果更好!但是在使用方向标的时候要注意,方向标是水平放置的,而不是竖直放置!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带方向标,那么又该如何确定方向呢?这样就要在心中建立一个方向标,十字型,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东南西北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TOP
44#

《观察月相》
一定得让学生去观察,然后记录,比如观察一周月相。课上形成统一月相,发现圆缺变化规律,这里最好是上半月的月相。其中峨眉月的古诗读一读,初七鹊桥相会的故事,圆月猴子捞月的故事,加深对月相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画一个看到过的不一样的月相,展示在黑板上,请学生给这些画的月相排排序,发现有不同排法,怎么办?再去观察月相呗!这里对没有持续观察过的下半月的月相进行排序是难点,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是通过看录像,还是课后自己观察呢?看自己的取舍了!
TOP
45#

绍兴上虞:举行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第二轮品质研修第一次活动20221010

TOP
46#


  • 《感受我们的呼吸》(一)


  • 先让学生安静感受自己的呼吸,然后猜测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接着寻找证据,鼻子和口腔参与非常明显,气管借助医生听诊器来感受。当学生提到肺工作时的变化导致胸腔变化,出示不断鼓瘪的气球(肺模仪器),引出用模仪器来模拟人体呼吸,其中有两种模拟方式,一种是往管口吹气和吸气,另一种是推拉横膈膜(气球皮)。由此引出横膈膜,并理解呼吸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再次体会呼吸,发现胸腔和腹部在呼吸时的变化。最后用短视频深入浅出地介绍人体呼吸的过程。
TOP
47#


  • 《感受我们的呼吸》(二)
  • 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准备上课了!今天来研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一项运动,呼吸。你知道什么是呼吸吗?(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哦你是这样理解呼吸的!那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体验呼吸,我们做几次深呼吸,好吗?怎么才算一次啊?(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嗯,很好,吸一次,呼一次,我们来试试看,很平静的呼吸,平静自然状态的呼吸,不要刻意呼吸!呼—吸—呼—吸—呼—吸—呼—吸。考考你,刚刚吸的这口气,到了人体哪些地方?最后又到了哪里?你来说说看!(进入人体各个部位)那你知道经过了哪些部位?(学生说不出来)还没想好,没事,那先请其他同学来补充!你来说说看!(先到肺,再到左心房和右心房)哦,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还有补充吗?你觉得他从鼻子进去,还经过哪些地方?(血管)还有吗?你来说说看!(他们说得都不够全面,我从电视里看到,进入血管,全身流一圈,再从鼻子里呼出)追问,你知道,进入鼻子后,要经过人体的哪些地方?(心脏,肺)马上就到心脏,肺?(气管,肺,心脏,然后越来越下面)哦,越来越下面,下面到哪里去了呀?(到胃)笑着答:哦,到胃!(气管,支气管,肺,心脏,加工进入血液)他的课外知识也非常丰富!刚才有同学说先到气管,支气管,到肺,那你有没有在呼吸的时候,感到肺(教师手笔画肺的位置)这里有点变化啊?(我感觉像胀气来了)是吸气的时候胀气来,还是呼气的时候胀气来。(吸气)呼气的时候怎样?(瘪下去了)那我们也来体验一下,他说吸气的时候,鼓起来了,胸部这里!呼气的时候又收缩下去了!哎,我们把手放在这里感受一下!体验一下!吸——呼,有没有感受到?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很多器管,心脏啊,肺啊,气管啊,支气管啊,胃,人体有哪些呼吸器官呢,我们来认识一张人体的呼吸器官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好吧!他们是,一起说!(鼻腔,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有几个(2个)左右各一个。看着这张图,你能想象出来,我们吸进去这口气,他进出人体的路线是怎样的?(咽喉气管支气管分配给两个肺)哦,你用了分配这个词,然后呢?又怎么排出体外的?排出体外的路线是怎样的?(先到左心房,然后到右心房,在沿着刚刚进来的路线)进来的路线是怎么样的?(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然后排出体外,是吧?好,我们来看一个动画,是不是如我们刚刚两位同学所说!看清楚了吗?空气从鼻腔进入到咽喉气管支气管,然后到达肺,在肺这里进行了气体交换,又通过了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排出体外。这就是我们人呼吸的一个过程。嗯,刚刚有同学讲到说我在呼吸的时候,这个胸部会扩大,会收缩,那你想不想看看,我呼吸的时候,这个肺到底是怎么变化的?(想)把沈老师打开了给大家看,有同学说好(哈哈哈)没办法把沈老师打开了给大家看!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模拟呼吸器。既然是模拟呼吸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好吧!这个竖直的玻璃管模拟什么?(气管)两个分叉呢(支气管)两个气球(肺)呼吸的奥秘在于下面的一块薄膜。最下面的一块叫横膈膜,这是一块作用非常巨大的肌肉。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哦?如果沈老师向下拉这个薄膜,也就是横膈肌,这个气球,也就是我们模拟的肺会发生什么变化?说明什么?如果向上运动,这个气球又有什么变化?
    看清楚,横膈膜向下运动,向上运动,向下运动,向上运动,你发现什么了?你说说看,当横膈膜向下运动(向下拉动,气球胀气来了)说明什么?(说明气吸进去了)通过哪些器官吸进去了?(咽喉气管支气管)然后到达了肺里,你听得非常认真哦!如果横膈膜向上运动呢?你又发现了什么?(气球缩了回去)那又说明了什么?(把气给咽了)把气给咽了,咽到哪里去了?有同学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向上弄的话 把二氧化碳弄出去了)哦,也就是把我们肺里的空气排出体外了。那你现在理解了,我们在吸气的时候肺这里会鼓鼓的,而呼气的时候汇收缩,理解了吗?这块横膈肌在控制!好,我们这块横膈肌向下——吸,向上——呼。
TOP
48#

《感受呼吸》一课,先让学生说一说呼吸是怎么回事!然后来感受一下呼吸,并说一说呼吸的整个过程。当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出示呼吸器官图,再让学生看图说说呼吸的过程。最后重点来研究肺的变化。先感受,再借助摸仪器进行探究,理解呼吸工作原理!
TOP
49#

《呼吸与健康生活》

回忆呼吸是怎么回事?吸入与呼出之间的气体一样吗?出示吸入呼出气体统计图,你能看到些什么?氮气不变,氧气变少了,二氧化碳变多了。氧气为什么会变少?氧气去哪儿了?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变多?呼吸其实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呼吸其实是气体之间的交换!气体在哪交换?怎么交换?氧气怎么输送到全身的呢?看视频后回答!闭眼体会呼吸过程!
人在安静时每分钟呼吸几次?你测过了吗?
怎么测呢?手指放在鼻孔下。注意什么?正常呼吸下测试!集体测试后板书反馈,发现异常数据后再次测试!
什么情况下呼吸次数会增加?运动!测过了吗?今天来测一下?慢走和跳动一分钟后分别呼吸几次?要求站着测,坐着记录。测试后黑板反馈,发现异常数据猜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建议课后再次测试。
根据数据发现,跑步后比慢走呼吸次数多,慢走比安静状态次数多!为什么跑步后呼吸次数会多?需要的氧气多!跑步呼吸次数多有什么好处
有没有比安静状态呼吸次数更少的呢?睡觉!呼吸次数变少会不会造成缺氧呢?不会,器官也在休息,需要的氧气较少!
如何保护呼吸器官?口罩,远离吸烟等
运动会呼吸次数增加,心跳次数在增加吗?为什么会增加?
TOP
50#

《呼吸与健康生活》一课中,学生无法感受到呼吸,多次尝试也感受不到呼吸,怎么办?学生在刻意控制呼吸,而自己却并不承认,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刻意控制呼吸!
TOP
51#

《观察月相》
一定得让学生去观察,然后记录,比如观察一周月相。课上形成统一月相,发现圆缺变化规律,这里最好是上半月的月相。其中峨眉月的古诗读一读,初七鹊桥相会的故事,圆月猴子捞月的故事,加深对月相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画一个看到过的不一样的月相,展示在黑板上,请学生给这些画的月相排排序,发现有不同排法,怎么办?再去观察月相呗!这里对没有持续观察过的下半月的月相进行排序是难点,怎么
沈银彬 发表于 2022/10/15 11:32:57
我上课的时候,二年级的小朋友一致认为月相是从圆到缺的
TOP
52#

回复 50楼沈银彬的帖子

学生无法感受到呼吸,可能学生对呼吸有不同的理解。
TOP
53#

近期,我校樊少飞老师执教了《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一课,从常见的工具入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让每个学生自悟使用工具的好处,在对比和研讨中深度理解和掌握技术,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在民主、快乐地氛围中,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动手操作,大胆质疑,在分享过程中交流发现,思辨研讨,展现了良好的科学素养。课后,区教研员朱老师相邀所有参与老师一起研讨,谈感受,谈方法,谈心得,谈反思,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不断碰撞出教育教学思维的火花。朱老师一方面肯定了上课教师的认真准备和大胆尝试,另一方面就这节课提出了不足并指出了具体要求。他给出了注重核心素养、回归课堂本质、充分挖掘教材等切实有效地指导建议,令老师们受益匪浅。评课结束,大家仍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停留在教研员的深入研讨中!
TOP
54#

《测量肺活量》考考大家,这样深深吸了一口气,你知道这口气有多大吗?你知道的啊?有多大?(可能最长2.3分钟)哦,你用时间,沈老师刚刚问的是大小。你用什么方法知道这口气有多大?(肺活量检测仪)你想到用仪器,还有其他方法吗?(用气球收集)如果给你一个保鲜袋,你有什么办法?(吸然后吹)这个方法可以吗?材料员把信封里的保鲜袋分给每人一个,然后听口令,拿到以后,轻轻拉开,深深吸一口气,用尽力气呼出来,然后马上把它掐住。预备开始,马上掐住,万一漏了,重新来过。刚刚有同学讲到一个词,肺活量,用力吸一口气,尽力呼出气体的总量,就叫肺活量。谁的肺活量大一点?你能比较出来吗?谁的肺活量最大?有同学说“我”,有很多同学说“我”,有同学刚才说比较不出来!你觉得用这个方法有什么缺点?他能够收集我们这个气体(可能会漏气)这是一个,口子太大,容易漏气。假设这个袋子我们能做到不漏气,你觉得用这个袋子,还有什么缺点?(不能准确测量肺活量)看来用这个办法测量肺活量有一定的难度,对吧!先把这个折好,放回信封,然后讨论一下,我们怎么才能准确测量,在工具上面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都有金点子了吗?(,,,,)你刚才考虑的是不漏气,有没有其他的?(插入水中吹气)你刚才说得是非常科学的排水集气法。我刚才还听到这个小组同学说,还要有测量器,也就是在袋子上最好有刻度,老师这里有这个工具,你发现了什么?(刻度)它上面就有刻度,1000到5000,它的体积单位是毫升,这里是1000毫升,这里是5000毫升。有没有玩过这个袋子,怎么玩?(吸,呼)有同学想补充,我待会请听得最认真的同学上来试试看,看上去很简单,要准确用好,还是有难度的。刚才这位同学将大致步骤告诉我们了。第一步,插管,然后深吸一口气,示范后问,对吗?(要近尽力吸一口气)是否呼气,你又发现什么问题?(只能呼一次)绝对不能呼两次,今天我们不是比谁呼得大,我们是比谁呼得数据准确!所以只能吸一次,呼一次。呼完之后拿出,掐住准确吗?我们有更好的方法,卷起来,往外卷还是往内卷?卷到什么程度?读出刻度,马上记录下来!请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试试看!重新给你一个袋子。操作有问题吗(呼了两次)实验难免会失败。再请一个同学,你听得很认真。这个卷的过程很难,帮他看一下他的肺活量是多少,大家可以预测一下。你告诉大家肺活量多少?(1750)这个同学测的数据比较准确,听得也很认真,做得也很好。老师奖励你第一个将数据贴在上面,你把自己的学号贴拿上来,看看他贴在哪个位置?对不对?待会每个同学做完后都来贴自己的学号贴,找到你们的区间。老师教大家把空气挤出去的方法。比一比哪组材料整理得最好,哪组测得的数据最准确?拿材料实验(按男生和女生贴学号贴)看数据发现什么?(基本集中在1500—2500范围)
你知道医院里是怎样测量肺活量的吗?(仪器)老师今天带来了,吸,呼,会显示数据。想不想知道老师的肺活量。预测一下,会超过你们吗?测试(3200)还行吧,感谢鼓励!想请一个发言积极的同学来试一试(700)你觉得还能再提高一下吗?再请一个发言积极的同学(1980)再请一个,你刚才测试多少,测试(2300)刚才三个同学,你们觉得自己记录数据和用仪器测量,哪个更准确!(仪器)向我们这个年纪,一般在1200—1800,但是我们也有超过这个平均数据的。你们觉得肺活量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年龄,男女)还有呢(肺大小)也就是遗传,对吧!年龄,老师比你们的大,性别也有关系,还有呢(运动)看一组数据,体训队同年级同学肺活量,他们的肺活量接近成年了,才四年级。一般成年女子2500—3000,男子,3500—4000。这几位认识吗?(刘翔,贝克汉姆,朴泰桓,菲尔普斯)知道他们的肺活量吗(5780,6800,7000)你想想看,菲尔普斯有多少?(15000)老师才3000多,也就是老师的整5倍,看来跟运动有密切的关系。经常参加运动,能让我们的横膈肌和其他呼吸机更强壮有力,久而久之,肺活量会增大,现在有哪些想法?想去参加什么运动增大你的肺活量?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22-11-05 21:22:31
TOP
55#

《不简单的杠杆》一课中,如何让学生根据记录数据总结规律呢?我觉得是否要提供支架,从数据到语言,架设桥梁。比如汇总全班所有组的数据,再将数据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进行排序,可能比较容易发现数据和图示的规律。当学生无法用语言清楚表示的时候,也可以用填空的方式,降低表述的难度,当然这个都是因人而异的。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22-11-12 15:04:04
TOP
56#

《机械摆钟》一课是经典课例,学生在用秒表记录摆钟摆动次数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误差数据,甚至出现错误数据。这个实验需要注意很多实验细节,比如怎样算一次,摆幅要较小,如何释放摆锤,如何有效配合等等。在精密配合的情况下,仍然出现实验数据差异,需要分析原因,出现错误数据甚至需要重新实验等等。


TOP
57#

《电磁铁》
收看废品站的电磁铁吸大块铁制品,引出课题
你们的电磁铁能吸什么?吸一次,能吸多少大头针?数据各不一样!老师这里也有用纸包住部分的电磁铁,可以吸多少呢?(哇,好多呀)
吸的多,磁性强,吸的少,说明磁性弱。
磁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电流大小,线圈匝数,铁芯粗细,导线材质)
出示记录表,介绍填写方法及材料超市(电池两节,铁芯粗细不同三种)
小组设计好后,自己派人来取合适材料并实验。期间老师收回完成记录表,并发给新的记录表。
时间到,汇报,并小结。
猜一猜,老师刚才的电磁铁为什么会吸这么多大头针?打开包装纸,揭开谜底!
拓展联系生活中的电磁铁。






TOP
58#

优点:
1.导入简洁,直奔主题;
2.长时探究,学生活动时间充分;
3.汇报研讨深入;
4.电池连接一小段透明塑料,方便连接。

思考:
1.单一变量实验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控制相同条件?如果过分引导,会打断学生的主动学习,如果不加引导,学生的操作又会缺乏科学性,如何取舍?
2.铁芯粗细不同,应该保证导线缠绕匝数相同,还是导线缠绕的长度相同呢?
3.设计以后直接拿材料实验好,还是设计以后汇报,再来实验呢?
TOP
59#

《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前:使用秒表,读写时间;有序参观车展。
上课:同学们,你发现今天上课场地的不同了吗,对,今天我们来到车博馆上一节科学课,这里有各种各样的车,你发现这些车的动力分别是什么吗?(马力,电力等)这些车要运动起来都需要动力。
最后编辑沈银彬 最后编辑于 2022-11-20 17:35:55
TOP
60#

回复 57楼沈银彬的帖子

沈老师的串联器有点巧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