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遂昌县小学科学06李卫仙学习专帖 [复制链接]

1#

遂昌县小学科学网络研修成员成长档案

姓名:李卫仙     工作单位:遂昌县实验小学          最高荣誉:市教坛新秀

学历:本科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职称:二级教师

一、发展规划


二、网络研修记录:

(一)每月网络研修学习:

学习记录:

1. 网络研修记录1:2022年5月27日《陈志强名师网络工作室开班仪式暨发展规划研讨活动》记录(主讲人:陈志强)5楼

2. 网络研修记录2:2022年5月28日《城西探索之科学素养》记录(主讲人:毛剑梅)6楼

3. 网络研修记录3:2022年6月15日《项目化学习2.0走向3.0版本:育人模式转变的实践新样态》记录(主讲:来文)7楼

4. 网络研修记录4:2022年7月15日《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和测评》记录(主讲:曹宝龙)8楼

5.网络研修记录5:2022年8月6日《扣精神 把方向 抠条文 把策略》记录 (主讲:练飞)10楼

6.网络研修记录6:2022年8月15日《青少年科学教育中的思想方法与实践能力》记录 (主讲:陈征)11楼

7.网络研修记录7:2022年9月15日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二)(主讲施昌魏 潘挺挺)13楼

8.网络研修记录8:2022年10月15日《落实“双减”政策尊重儿童权利》记录主讲陈永飞17楼

9.网络研修记录9:2022年10月19日《什么是植物》记录主讲史军18

10.网络研修记录10:2022年12月2日《拓展性课程的课题选题策略》学习记录19楼

11.网络研修记录11:2023年1月14日《项目化实践作业的设计和实践学习记录-主讲:潘海标20楼

12.网络研修记录12:2023年2月28日《做有温度的学科提质教育》--主讲孟景超21楼

13.网络研修记录13:2023年3月15日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课堂--袁优红》22楼

14.网络研修记录13:2023年3月22日任务驱动,主题探究》主讲-吕晓怡23楼

学习体会:

1.网络研修体会1:2022年7月15日(讲座时间)听曹宝龙老师的《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和测评》感想9楼

2.网络研修体会1:2023年5月15日(讲座时间)《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六)》体会

3.网络研修体会1:202X年X月X日(讲座时间)《学习体会名称》

(二)小学科学教学论坛发帖记录:

1.论坛发帖1:2022年9月29日(发帖时间)《地球的结构》评课22楼

2.论坛发帖2:2023年5月29日(发帖时间)《家里的植物》评课23楼

3.论坛发帖3:2023年6月2日《热在金属中传递》评课24楼

4.论坛发帖3:2023年6月6日机器人研究展望及未来科创人才培养》主讲曲绍兴

(三)参加省/市/县网络教研:

学习记录:

1.省/市/县网络教研记录1:2022年6月8日《课题:点亮小灯泡》(主讲人:辽宁贾阳)12楼

2.省/市/县网络教研记录2:202X年X月X日《讲座课题名称》(主讲人)

3.

学习体会:

1.省/市/县教研学习体会1:202X年X月X日《学习体会名称》

2.省/市/县教研学习体会1:202X年X月X日《学习体会名称》

3.

(四)教研活动展示(讲座、课堂展示、读书分享等):

1.教研展示1:202X年X月X日(讲座/研究课)《讲座/课题名称》

2.教研展示2:202X年X月X日(讲座/研究课)《讲座/课题名称》

3.

(五)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发言:

1.活动发言1:2022年10月(活动时间)五年级新教材疑难问题研讨《健康生活单元教学分析》

2.活动发言2:2023年3月(活动时间)(链接发言内容)市项目化学习试点学校工作会议公开课《小车机器人》

3.活动发言2:202X年X月X日(活动时间)(链接发言内容)

(六)研修成果:

1.研修成果1:《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022年分册编写人员(链接成果证书)

2.研修成果2:成果内容202X年X月X日(链接成果证书)

3.研修成果3:成果内容(论文/课题等)202X年X月X日(链接成果证书)

最后编辑水杉 最后编辑于 2023-06-09 15:39:31
分享 转发
TOP
2#

希望能按招计划去实施。
TOP
3#

能有职业发展规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学习了!
TOP
4#

回复 2楼喻伯军的帖子

谢谢喻老师的鼓励
TOP
5#

陈志强名师网络工作室开班仪式暨发展规划研讨活动

                                        

陈志强名师网络工作室开班仪式暨发展规划研讨活动

       今天参加陈志强名师网络工作室开班仪式暨发展规划研讨活动。
       首先聆听了各学带作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交流分享,让我们学习前辈的经验 ,感受到前辈的努力和坚持,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陈特介绍了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宗旨:一起促我成长、一起助我成长、一起因我成长、一起共同成长、一起愉悦成长、一起感恩成长。愿景:人人有收获人人在成长,人人都发展,上课、讲座人人必须有,课题文章人人主动做,职称荣誉,人人有发展。把工作室打造成一个研修的平台、成长的驿站、辐射的中心、名师的“助推器“和“孵化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团队。
      陈志强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发展战略:
“1”种文化:“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有付出才有回报、遇到困难才有靠山);“人人都卷入”(鼓励、发动全员卷入各类活动、任务,包括为他人为团队付出);共同体文化“我为你点赞”(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为他人和团队鼓掌,激励、鼓励、信任、支持、帮助)
“2”个认识:自主求发展、团队助发展。自己想发展、求发展是成长的核心要素和内驱力。教师的发展意愿决定着自身的专业发展层次,也决定着工作室的发展状况。有了自主发展的意愿,工作室再给压担子铺路子、架梯子、搭台子,来助你成长,一群人走,才走得远。
“3”支队伍:学带队伍、学带组队伍、项目组队伍。团队的分层、分类设计,既保证了团队的稳定性,又能确保拥有实际工作灵活应对和创新的空间,是工作室创建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采用“事中立人、借事修人"的原则,在实践行动中成长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也成就团队。
“4”条研修路径。自主管理与任务驱动并举;线上相约与线下研讨融合;分组研修与集中活动互补;团队任务与个体任务共修。
“5”种研修方式。个体实践与团队合作相结合;实践探索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线下研讨与线上交流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接受指导与指导他人相结合。
陈特还还布置了研修任务及要求及相关工作说明与布置。
跟着团队走,努力前行。
最后编辑水杉 最后编辑于 2022-09-08 15:57:02
TOP
6#

                                                                                                               城西探索之科学素养听课记录
       有幸聆听毛剑梅老师的《城西探索之科学素养》 。
       莲都区城西小学的办学目标:办一所具有科学精神的现代化学校 。
       莲都区城西小学的科学精神: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莲都区城西小学的办学理念:以实践促提升、以活动促成长、以情感促养成。
      莲都区城西小学的探索:
1.尝试家庭实验 探索亲子共研:“它们去哪里了”,“观察月相”,“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养蚕”,“制作我的小乐器” ,“食物中的营养”。
走进科技场馆 积极探究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场馆开展天文科普、垃圾分类等活动。走进校外教育场馆---丽水市博物馆丰富学生实践活动。
2.创新科技活动 培育科学素养 :校园科技节、天宫课堂、组建科技时事推广小组。
3.读科学家故事 品科学家精神:气象学家竺可桢、植物学家钟杨、孟德尔和豌豆杂交实验、“两弹元勋”邓稼先、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TOP
7#

                                                                《项目化学习2.0走向3.0版本:育人模式转变的实践新样态》学习记录
         有幸聆听来文教授的《项目化学习2.0走向3.0版本:育人模式转变的实践新样态》 。
1.    现状:对项目化学习理解有偏差,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有难度
(1)我们需要追本溯源
(2)我们需要比较分析
(3)我们需要抓住特质
2.项目式学习的“学习”特质
(1)有目标:既包含学科知识,也包括高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项目式学习的生长点——国家课程标准。融入的方式可以是对已掌握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通过项目参与和体验习得新的知识。
有一个强调——项目学习还必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批判性分析信息、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小进行良好社会化关系建立的学习和操练。
目标怎么写?用操作性的词语。
(2)有计划:把教学目标转变为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把项目式学习的整体目标分解到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具体设计教学情境、开发教学资源, 一步步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成熟的开展项目学习的教师通常会提前几个月就开始进行项目策划,甚至自己亲自将项目流程走一遍。设身处地地感知学生可以深度学习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困难,并据此开发详尽的、说明书式的学习手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度了解项目学习的既定目标。
项目式学习的“项目”特质
(1)真实性:真实的情境,真实的问题--孩子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属于他自己的问题,而且通过项目学习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真实的材料或者工具真实的产品(解决)
(2)系统思维。计算思维(算法思维)设计思维,当学生对结果不满意时,他可以回头在过程中知道问题在哪里。
(3)作品展示
总结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与外延
1.“学习”的特质
(1)有目标(操作性的,遵从于全日制课程)(2)有计划(管理手段)
(3)有评价(且前置,为了使学教评的一致性,UBD特性)
2.“项目”的特质
(1)真实性(情景、问题、材料与工具、产品、评价)(2)系统思维(显性化,帮助项目实施者对结果不满意时
便捷找到问题所在)
(3)产品导向
2.PBL与pbl的差别      
之前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效果不理想。
20世纪50年代有情景连生活的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问题式学习。
20世纪90年代学生自己发现并想自己解决的问题,项目式学习。
21世纪初,工程技术类接受式学习, STEM。
3.如何开展项目设计呢?
1.用户体验地图
2.思维导图
3.吐槽大会
4.拆分
5.SCAMPER法(拆分、转换、替代等)
6.调查+同理法等等
项目设计源于生活的痛点,思维强调的不是设计,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质:以人为中心设计被关注(信任和关怀); 为创新提供方法论。
总结二:开展PBL更深层次的意义
1. 通过特定情景“教授”批判性思维;
2.“教授”并评估协作与沟通技能;
3.“教会” 学生如何获得学习动力、激情与目标;
4. 教师的角色功能发生变化,以学生为师;
5.将PBL融于技术。
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步步为营的指导(情景是北极星!)
2.可视化思维
3.在线项目
4.与其他教师、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5.跨学科的契合
6.创造性能力的评估
TOP
8#

                                                 《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和测评》记录
一、什么是素养
1.素养的概念
素养= 品格+能力    
品格是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
能力是在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的个人的适应性行为。
核心素养= 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经过一定的教育后形成的适应社会与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能力的两个维度:全面+特长
基础性课程促进全面发展;选择性课程促进特长发展
(2)任务环境
能力只能在任务环境下才能获得;能力只有学习者自主操作活边才能获得;能力只能在任务环境下才能有效测评出来
(3)层次水平
高中课程标准:4级或5级素养;义务教育:进阶发展;PISA:6级或8级
二、什么是科学素养
1.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定义:
(1)科学观念:概念、规律、原理与观念的差别
(2)科学思维:模型构建、推理论证、创新思维
(3)探究实践:问题、证据、论证、交流
(4)态度责任:学习者对科学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认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认识
2.如何认识跨学科大概念?
跨学科大概念包括: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
三、PISA对科学素养的定义
1.PISA是什么?
PISA认为学生在科学、数学、阅读领域里的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主要体现在知识或经验应用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上。过程的掌握、概念的理解和在各种情境中有应用能力是在每一评价领域的重点。(PISA2000)
2.PISA的科学素养测试理论
PISA项目对科学素养的系统性研究是一个典范。
PISA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外延的建构方式不仅可有效服务于测试与评价,而且更够对教师如何理解科学课程、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价值、科学测试等问题大有帮助。
(1)PISA2000的定义
① 学生需要的或获取的知识或知识的结构(举例:对科学概念的熟悉程度);
② 学生需要应用的能力(例:完成一个特殊的科学步骤);学生遇到科学问题和相关知识与技能应用的环境(例:在与个人生活相关的问题上伶出决策,理解世界事务);
④ 学生对科学的态度与个性品质。
(2)PISA2006的定义
① 从相关的科学问题中识别问题、获取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从证据中得出结论的知识和知识的运用。例如,当个体阅读一个健康相关问题时,他们能否区分文本中的科学的和非科学方面?他们能否运用知识作出个人决策?
② 理解科学的性质是人类知识和探究的一种形式。例如,人体是否知道基于证据的解释与个人观点之间的区别?
3对科学是如何改变我们对物质、精神和文化环境的关注(awareness)。例如,个体技术对国民经济、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影响作用?个体是否关注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经济与社会稳定的效应?
④ 作为一个反思型的公民,对从事科学相关问题、科学的思想的意愿。

(3)PISA2006对科学素养的架构
知识(关于自然世界和技术 ;关于科学本身)
                                         能力                          背景
态度(他们对科学问题的反映)            (识别科学问题         (涉及科学和技术
科学地解释现象            生活情境)
运用科学证据 )
(4) PISA2015对科学素养的架构
知识(内容性、程序性、认知性)
                                                                               能力                                     背景
态度(对科学的兴趣、评估探究的科学方法、    (科学地解释现象                     (个人的
环境意识)                                                       评估和设计科学探究            地方的/国家的
                                                                       科学的解释数据和证据)             全球的)
3.教育测评的启示
(1)测评需要进行对象性质的研究。
(2)测评需要对测评对象的内涵所支持的外延进行分解或分析。
(3)需要对每一项的有效测评方法和手段进行进行程序建设。
TOP
9#

                                                    听曹宝龙老师的《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和测评》感想
        有幸聆听曹宝龙老师的《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和测评》。本次讲座曹老师从三个方面分享:什么是素养、什么是科学素养、PISA对科学素养的定义。
一、什么是科学素养。
       素养由品格和能力组成,品格是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能力是在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的个人的适应性行为。
       核心素养由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组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经过一定的教育后形成的适应社会与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什么是科学素养
1.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定义:
(1)科学观念:概念、规律、原理与观念的差别
(2)科学思维:模型构建、推理论证、创新思维
(3)探究实践:问题、证据、论证、交流
(4)态度责任:学习者对科学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认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认识
2.如何认识跨学科大概念?
跨学科大概念包括: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
三、PISA对科学素养的定义
(1)PISA2000的定义
① 学生需要的或获取的知识或知识的结构(举例:对科学概念的熟悉程度;
② 学生需要应用的能力;学生遇到科学问题和相关知识与技能应用的环境;
④ 学生对科学的态度与个性品质。
(2)PISA2006的定义
① 从相关的科学问题中识别问题、获取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从证据中得出结论的知识和知识的运用。
② 理解科学的性质是人类知识和探究的一种形式。例如,人体是否知道基于证据的解释与个人观点之间的区别?
3.对科学是如何改变我们对物质、精神和文化环境的关注(awareness)。
④ 作为一个反思型的公民,对从事科学相关问题、科学的思想的意愿。
科学老师一定多去做的,科学课上长时间让学生去做实验,曹老师认为这个科学课一定是比较好的,所以实验室对科学老师来讲,是重要场所,上科学课可能最主要的是实验。
TOP
10#

                                                                                       《扣精神 把方向 抠条文 把策略》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举案研读”会议记录 主讲练飞
一、我对课标的认识
(一)《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宪法——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深度决定了教师发展的高度。通过对2001版、2017版、2022版进行对比。
(二)如何研读《课程标准》——“举案研读”
心态: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方式: 举案研读
阅读一段话,想到一个教学实践案例,把这个案例写下来。
任务: 研修站成员每月1篇,交蓝娟老师处收集。
教研组组织研读,每学期一次集体交流。
二、紧扣精神,把握变化方向
(一)“书名”的变化
2001前 教学大纲
2001版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017版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1-6年级
2022版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1-9年级
在科学教学中将学习进阶理论用于实践并进行创新。
(二)前言的变化
2022版出现六次“习近平”,突出政治站位,突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课程性质的变化
2001版 启蒙课程
2011版 核心课程
2017版 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2022版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
(四)“课程理念”的变化
2022版课程理念更加突出“核心概念”与“教、学、评”合一
(五)“学习方式”的变化
探究和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加强对探究和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指导,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各种教与学方式的基本要求,设计并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
三、细抠条文,探寻区域课改策略
(一)推进教师培训
1.合理规划培训方案
2.创新培训方式
3.提升教师视野
4.提升专业情怀
5.提升教师项目化学习的指导与组织技能
6.积淀项目化学习的素材
(二)推进课堂改革
1.评价导向
课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课标:探究和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要加强对探究和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指导,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各种教与学方式的基本要求,设计并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
2.课例研讨
课标: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特点,可以采用专家讲座、案例研讨、工作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培训方式。
课标:案例研讨可采用工作坊方式,实施“案例分享——小组研讨——集中研讨——专家点评等活动环节”。
3.单元学历案
课标:基于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理解教材设计,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改变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学倾向。
TOP
11#

                                                                         《青少年科学教育中的思想方法与实践能力》记录 主讲  陈征
从“了解已知”到“探索未知”
1.1时代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的艰苦奋斗:经济方面:我国当前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方面:我国在许多领域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甚至部分达到了“领跑”。
任务目标:培养具有高科学素养和强创新能力的“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后备力量,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1.2“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科学家”的必要条件:
①    拥有丰富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②掌握科学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③能用科学思想指导学习和工作;
④将科学精神内化入自身价值观。
中国科学家精神层面的特点: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含义。“具有科学家潜质”应视为“从事科学工作”或“成为科学家”的预备阶段。即青少年虽然暂不具备“科学家”的全部必要条件,但在相应的成长阶段已初步具备其中部分关键因素,为未来奠定良好基础的准备阶段。
“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的必要特征:
①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③具有溯源意识、举证意识等基本的科学思维方式;
④能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⑤对科学家精神有初步的了解和认同。
1.3从“了解已知”走向“探索未知”
人类历史的“新阶段”,我们的知识总量小于我们的知识盲区。
科学素养培养的理念。拼图的方式体现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现状:当前孩子缺乏的能力,在两有三无的情境 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两有:有限时间、有限资源
2.三无:没有现成范式 、没有最优解法、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兴趣、观察、描述、实践
1.激发并保护孩子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孩子学会观察自然现象;
3.鼓励孩子描述自然现象;
4.帮助孩子开展科学实验实践。
什么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理解:就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思维和方法。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
2.1物理学的范式
     物理学的研究范式:还原论,寻找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和规律,发现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演生论,研究大量粒子聚集在一起时所呈现的规律。
2.2物理学的方法
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基本定律→推理、演算→新理论

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实验、观测事实→假设、模型→新理论
2.3物理学的语言
1.物理量
用物理的“语言”描述某一现象或物质,首先就是找到一个或者一组合适的物理量。
物理量的分类:
基本量和导出量
标量、矢量和张量
广延量和强度量
过程量和状态量
2.单位制
每个物理量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纯数和一个单位的乘积。
建立单位制的关键问题:1、如何选择合理又方便的单位。2、用什么东西作为这个单位的载体。
2.4物理学的思维方式
物理规律的对称性:在不同的“操作”下,物理规律保持不变
平移对称:在一楼和五楼的实验室做同样的实验,物理规律相同
旋转对称:在地球不同角落做同样的实验(相对地心旋转),物理规律相同
时间平移对称:去年、今年、明年做相同的实验,物理规律相同
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提出科学问题
2.对问题进行简化(建立理想模型)
3.根据物理规律和边界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理论预言
4.和实际情况(实验结果)进行对照验证
5.得出结论并应用于实践
6.在实践中不断重复以上过程验证和修正结论
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化繁为简:先简化问题,寻找最根本的“第一性”,建立理想模型。
再由简入繁:根据实际问题要求的范围和精度,渐次添加考虑因素。
逐步修正理想模型,一步一步接近现实情况。
理想模型:为了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东西”。
理想模型在现实中不存在!
解决所有物理问题的切入点,是寻找以下两个要素:物理规律和边界条件。
思考问题的角度: 定性和定量
学物理的正确方向:越学越少,而非越学越多。
TOP
12#

                                                                           《点亮小灯泡》课堂实录
                                                                                         辽宁贾阳
师:(出示图片)今天上课老师带来了三张图片,看看这什么?
生:(齐说)小灯泡、电池、导线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它们都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特点?
生:讨论
师:它们都有哪几部分组成?你来说
生: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灯罩,第二部分是那个细细的东西第三部分有下面的金属架
师:还有其他吗?
生:最底下的小黄点,中间还有银色的一卷一卷的。
师:这是金属螺纹。小灯的哪一部分会发光?
生:灯丝。
师:灯丝要发光,必须要有电,点从哪进入小灯泡?我们来看看小灯泡内部是怎样链接的呢?
生:有一根金数架是连接小圆点的,点从小圆点进入经过金属架到灯丝,还有一根金属架连接金属螺纹。
师:小灯泡有几个连接点?
生:2个
师:再看看电池有什么特点?
生:电池的加号代表正极,减号代表负极。
师:它在工作时用到哪?
生:正极和负极
师:它有几个连接点?
生:2个
师:导线有哪几部分组成?
生:里面细细的电线和外面橡胶做的外皮。
师:导线有几个连接点?
生:2个
师:接下来请同学借助电池和导线点亮小灯泡。敢不敢挑战?
生:敢
出示课题
师:实验时老师要提几个要求。(出示PPT,是讲解要求)用时6分钟可以吗?开始(学生实验)
师:上面一排的点亮了小灯泡,下面一排
没有点亮小灯泡。点亮小灯泡的有什么共
同特点?
生:都连了两个连接点。
师:是的,都连了两个连接点。下面不亮
的来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生:有些只连了一个连接点。
师:所以两个都连上了,电才能借助导线
到达灯丝,小灯泡才能亮起来。电是怎样
流动的呢?从正极出发从连接点进入小灯泡到灯丝,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负极。跟着老师用手来表示电的流动方向。仔细观察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电路?
生:闭合电路
师:看看不亮的是不是闭合的?
生:不是,断开了
师: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是用手按住,手松了就不亮了,有什么办法能解放双手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电池盒和小灯座。电池盒和小灯座有几个连接点呢?观察一下
生:2个
师:接下来我们借助它们两个来解放我们的双手。如何使用呢?我们来看视频。使用方法说清楚了吗?接下来快速组装。(生实验)
师:成功解放双手的举起小手。真棒,动手能力很强。(出示图片)刚才很多同学是这样连接的,仔细观察此时的电路是什么电路?
生: 圆形闭合通路。
师:这里有一个问题,小灯泡一直亮着,怎么办?
生: 用的时候把导线连接起来,不用的时候把导线拿开。
生: 装一个开关
生: 不用的时候把电池拿下来。
师:我们来看下最简单的方法,把导线的一端拿下来。开始(学生操作)
师:现在这个电路是一个闭合通路吗?
生:不是
师:如果生活中我们反复去拔插会怎样?
生: 会坏掉
师:大家能不能设计一个装置控制小灯泡的亮灭
生: 装一个开关
师:怎么去做呢?如果老师给你提供两个图钉,一块泡沫,一个曲别针,怎么样制作一个开关,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师:两个图钉相当于什么?曲别针相当于什么?泡沫相当于什么?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这个开关加入到电路中。加入开关的目的是什么?
生: 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
师:请组长来领实验器材。(学生实验)
师:开关做成功的请举手。前面这位同学也做成功了,请他介绍一下他们组是怎么做的?(实物投影)
生: 我发现它们都有两个连接点,所以把两个图钉当成两个连接点,曲别针是可以活动的,如果连上,就成了比合通路,打开就断开了,灯泡就灭了。
师:介绍的怎么样?掌声送给他。曲别针合上之后,此时的电路是一个闭合通路,反之,就是断路。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点了小灯泡,这个知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应用它了,比如说音乐贺卡,猜测一下音乐响起来是闭合通路吗?
生:是
师:比如说迷你电风扇,转起来是闭合通路?
生:是
师:迷你太阳能电灯,它工作时是闭合通路吗?
生:是
师:其实不仅仅这些是比合通路,所有的用电器工作时都是闭合通路。比如说教室的电灯也是闭合通路,它的电路埋在墙里,它同样也形成了闭合通路。同学们回去后可以研究你喜欢玩具,提示不能接家里的电,注意安全。刚才在制作开关时,老师提供的是图钉和曲别针,如果换成塑料,可以吗?回去尝试一下。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TOP
13#

                                                       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二)
                                                            主讲老师施昌魏 潘挺挺
观看潘挺挺老师《身体的总指挥》的上课视频
一、选课--缘起
身体的“总指挥”这一课,潘老师喜欢,且内容新,想试试;我们有优秀、专业心理老师;二胎爸爸、接地气,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健康生活计划。
二、教材分析
教材有三个活动,认识脑的结构。第2个方面是我们脑能帮我们做什么,第3个活动是做一个记忆游戏。潘老师对教材做了适当的调整,是基于前测的基础上。
前测问题1: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脑”能帮你做什么?
学生在生活中对脑的功能有较为丰富的认知和体会,但缺乏整理和提升。
前测问题2:你对“脑”有哪些想要知道的?
大部分学生对脑的结构存在疑惑;一些学生知道有左脑和右脑但有什么区别存在较多疑惑:不同学生对脑还存在各自不同的疑惑。
基于此,潘老师设计了借助类比物、阅读材料、体验活动、模型等多维度帮助孩子认识脑的结构是这节课的重点,同时帮助孩子适当拓展对左、右脑的认识;再借助视频帮助解决疑惑,激发学生产生更多新的问题,引导孩子们要像探索宇宙一样去探索“脑科学”。
前测问题3:为了不让我们的脑受到伤害,保持脑的健康,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对科学、安全用脑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缺乏一定的依据。
所以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的制定用脑计划,并作为健康生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得尤为关键。
三、设计思路
在本课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前概念,利用好图片、视频、阅读材料、模型、类比物等等,并通过记忆游戏等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脑,激发学生对“脑科学”的探究欲,为大单元服务!
四、过程设计
活动1:脑的功能
充分展示、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帮助学生对脑功能的元认知进行整理,从而达到共同学习、提升的效果;通过归类梳理,将研究问题变得更聚焦--记忆。
活动2:记忆游戏大比拼
基于学生最喜欢的游戏,结合数据分析,让孩子感受到不同的人,脑的功能是存在差异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从而,更加深刻的激发学生质疑:脑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
活动3:参观脑博物馆
模型感受区;类比物体体验区;信息学习区。
基于前测设计这个活动,让这节课变得更开放,更有针对性和选择性。
三个区的设置,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打开,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又会产生更多有意义的新问题。
一分钟视频:
视频虽然只有一分钟,但是可以帮助孩子解决很多疑惑,同时激发出更多思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人类对于脑的认知目前还非常少,可以探索的空间还很大。从而在孩子内心深处埋下一颗新的科学种子!
研讨:
归纳总结,走向生活,回归到大单元。
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 --评《身体的“总指挥”》一课
主讲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施昌魏
新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核心素养的理解;课堂教学的实施
教学设计:1.核心素养的视角
          2.课程标准的视角
          3.学生发展视角
学习现场:
1.聚焦问题:通过课前游戏自然引入“身体的总指挥”
2.探索实践:简化了脑功能的讨论活动,调整活动顺序(先功能后结构),将脑功能的体验活动与对入脑结构的认识活动做足做深但又不超标。两个主体活动用学生的前测数据来联接。
(1)前测统计脑可以做什么(功能)(2)“记忆大比拼”体验脑的功能
(3)“脑博物馆”认识脑的结构与功能
3.研讨交流:脑的结构及脑的保健
4.拓展延伸:回归单元主题--健康生活计划
创新点:脑的博物馆,它是一种空间的打开,是一种学习的打开,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的打开。探索”教师中心”到”人人中心”的学习变革探索。
    潘老师的课关注生活真实,迁移运用用科学。
TOP
14#

学习啦!
TOP
15#

《地球的结构》评课
       屠老师采用参观地球科学展览馆导入,提出地球结构模型不完整,因为缺少了地球内部结构,用任务驱动法建立补充完整一个地球结构模型,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地球的内部构造比较抽象,屠老师采用画廊式参观地球科学展览馆在为大家呈现了有关地球结构的很多资料,这样更形象生动,为建模打好基础。
      屠老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建立“立体”的地球内部模型,并且模型上有刻度,更准确的体现三圈的厚度,用红黄蓝三种表示三圈清楚明了,将没法看清的地球内部构造更形象生动。
TOP
16#

    《家里的植物》评课

1.用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因为……是句式了解孩子的前概念,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2.先参观王老师家周围,发现了哪些植物?再参观家里阳台的植物,引导孩子讨论自己家的植物,从而让认识到自己周围有很多的植物,引发思考“植物有作用?”。
3.继续参观王老师的餐厅,你发现了哪些植物?在交流的过程中,用我认为__来自于植物,是因为__。鼓励鼓励孩子发现植物可以做食物和做日用品,建构科学概念。
4.整节课过程中用参观王老师家的这种形式,学生非常感兴趣,这个快乐的氛围中来引导学生发现植物的作用,发生思维碰撞。
在这节课上王老师在参观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直觉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53尝一尝枸杞,除了用眼睛观察外,还可以用嘴吧尝一尝,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植物,“哇,真好吃”真是一节难忘的科学课。
TOP
17#

《落实“双减”政策尊重儿童权利》记录主讲陈永飞

第一点:今天的孩子快乐吗

2021年,“双减”:缓解焦虑情绪,改善教育生态。

2022年,家庭教育促进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2年,联合国儿 童权利公约对我国生效30周年。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唐江澎

今天的孩子快乐吗?

心理危机事件,为什么层出不穷?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

·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三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

·中国少年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合作研究显示:

·7.7%的中学生存在高抑郁风险,5.5%存在重度焦虑,18.1%有过自杀想法。

·中美日韩四国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

·中国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最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和交友。但情绪和交友恰恰是孩子最容易出问题的部分。

童年本来是怎样的?

成人对儿童做了什么?

主观臆断,不屑于倾听孩子的声音;自作主张,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过多唠叨,扼杀了孩子参与的动力;过多替代,弱化了孩子参与的能力。

第二点:儿童有哪些权利

2022年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对我国生效30周年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1990年,中国签署《儿童权利公约》

1991年,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1992年,《儿童权利公约》对我国生效

目前,全球已有196个国家批准参加《儿童权利公约》

中国儿童中心2014年对武汉、南昌等7个城市2049名五年级学生家长的《城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家长儿童权利知晓率不高,鲜有家长能够完整说出儿童权利的内容,家长对儿

童权利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家长最关注孩子的学习,家长陪伴孩子花费时间最长的是写作业,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家长会使用语言暴力或冷暴力的情况,伤害了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孩子又有哪些权利呢?

生存权:所有儿童有存活的权利,有权接受可行的最高标准的医疗保健服务。

保护权:保护儿童免受歧视,免受身体及性经济剥削和虐待,免受战乱、遗弃、照料疏忽;当儿童需要时,随时提供适当的照料或康复服务。

发展权:接受一切形式的(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向儿童提供良好的道德和社会环境,以满足儿童发展过程中的身体、心理、精神的需要。

参与权:儿童有权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有权对影响他(她)的任何事情发表意见。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阐述的各项基本权利

享有身份、姓名和国籍权享有拥有家庭的权利享有与家人团聚的权利,享有不被拐卖、贩卖和诱拐的权利享有倾诉的权利,享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的权利,享有自由结社的权利享有隐私权,享有资讯权,享有收到父母良好的照料享有免受虐待与忽视的权利,享有选择保护其最大利益的照料的权利享有寻求庇护的权利享有健康权,享有社会安全的权利,享有适当的生活标准的权利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享有权保持自己的文化和使用自己的语言享有玩耍、休闲和娱乐的权利,享有权利享有适当的法律程序和少年司法公正享有免做危险工作的权利,享有免遭毒品侵害的权利享有免受性剥削的权利,享有免受酷刑及被剥夺自由的权利享有远离武装冲突的权利,享有康复照料的权利。

犯罪心理学家的提醒:

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暴脾气者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教孩子规矩要“随时”“随事”教。

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休闲娱乐玩耍是儿童的权利,而不是学习好的孩子的福利,也不是孩子“听话”的交换条件,不要污名化,一看孩子玩就生气,玩游戏时身心舒展、没有罪疚感、不被,打扰的孩子,拿得起放得下。

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儿童10岁前应做的32件事

1.在河边草地上打滚   2.捏泥团  3.用面粉捏小玩意儿 4. 采集蝌蚪 5.用花瓣制作香水 6.在窗台上种水芹7.用硬纸板做面具8.用沙子堆城堡9.爬树。 10.在院子挖个洞穴。 11.用手和脚作画。 12.自己搞一次野餐。 13.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 14.用沙子“埋人”。15.做面包。 16.堆雪17.创作一个泥雕。 18.参加一次“探险”。 19.在院子里露营。 20.烘蛋糕。 21.养小动物。 22.采草莓。 23.玩丢棍棒游戏。 24. 能认出5种鸟。

25.捉小虫子。 26.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 27.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 28.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29.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 30.种菜。31.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 32.和人小小打一架。

玩耍能力是评判孩子心智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

耶鲁大学:假扮游戏,以色列:戏剧游戏社会戏剧游戏,德国:所有幼儿园以玩耍为主,幼儿园里最活跃、贪玩”孩子,到了小学是学习最积极的学生。

玩耍的好处:更好的认知创造力更佳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的词汇,更好的语言理解力,更高的语言水平,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的好奇心,更高的智力,更好地与同龄人玩耍,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更好的社会情感活动能力,更好地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与同龄人更好地合作攻击行为减少更富有同情心,更好的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克制冲动行为,更好地预测他人的喜好与欲望,更富有创新更富有想象力更强的专注能力,更佳的情绪和社交调整能力注意力持续时间更长,施行更多保护资源的任务…

教育的难度有多大?老师,“三独汇合” VS 学生,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厌学情绪多,认为学习没意义,真实世界无兴趣,断网就闹自残自杀,社交无能力,宁可跟机器人动感情,生命无价值感,枯竭感提前到来。

第三点:教育始于家庭

家庭教育三重“霾”

家长的心态:群体性焦虑输不起心理。家长的行为: 缺规则底线。传身不教。家庭教育:伪专家重术而轻道。

家庭教育的误区,失衡的家庭教育。孩子是白纸?还是种子?两种儿童观父母要负责?还是要负全责? 孩子是家庭的过客,孩子是有权利的个体,千万不要亲子一体化,尊重孩子的权利。丰富孩子的生活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

孩子希望我们这样:尊重孩子的个性,不在孩子面前提别的孩子如何优秀,以平等的意识看待孩子,能真诚地向孩子承认和检讨自己的不足,通过自己的言语、眼神及姿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肯定;有质量地陪伴孩子,有深度地进行亲子互动交流;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允许孩子参加同学的聚会;跟孩子一起做他感兴趣的事,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用挖苦、讽刺或者冷落、不理睬来实施,冷暴力,保护孩子的隐私;在择校、零用钱管理、家庭事务、兴趣班、 娱乐方式、 衣着打扮等选择上,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

哪些家庭的孩子学习好?饮食均衡规律,生活习惯较好,父亲认真、有条理、有礼貌,母亲比较有条理又有趣,喜欢做菜。亲子间的交谈多,母亲经常阅读育儿杂志,父亲周末休息,母亲通常是有计划且动作利落的人。

成绩不好的孩子有哪些特点?依赖方便食品,有肥胖倾向,喜欢电子游戏,不爱运动,被动、懒散、朋友少,喜欢窝在家里·阅读时间少,不动手整理自己的房间,早上起床后不洗脸或饭后不刷牙。

儿童权利像剪刀 剪开“亲子一体化”的捆绑,儿童权利像尺子 量出家庭教育是否及格,儿童权利像鞭子把父母赶出惯性的舒适区,儿童权利像台阶上去被成就、上不去被耽误,儿童权利像路标 从“只会爱”转向“智慧爱”。
TOP
18#

《什么是植物》记录主讲史军

一些简单的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口香糖为什么能砸开椰子壳?宇宙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每一个数字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能自己制造养料养活自己的就是植物吗?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就是植物吗?光合细菌,硫化氢只有会开花的才是植物吗?只有长绿叶子的才是植物?大王花,菟丝子,寄生植物。只有长绿叶子的才是植物吗?天麻,腐生植物。

生命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海蛞蝓,动植物?什么叫叶子?扁扁的?绿色的?植物有感觉吗?看,听,摸,问。植物能看见火焰吗?会算时间的叶子!植物能闻到满汉全席的香味吗?金合欢,煤气灯植物爱听到莫扎特,还是小苹果植物能耐感受亲密的拥抱吗?植物会助人为乐吗?花生和小麦,两个好朋友  

植物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让受众觉得植物有意思让受众成为植物的朋友让受众自己去寻找植物的乐趣。实践科学方法,观察、比较、分类、测量、交流、预测、假设、实验

植物学如何入门?认识植物的身体,根茎叶花果实。认识植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附生,寄生,共生,绞杀。认识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趋同演化,环境选择。张开好奇的双眼,开启智慧的大门。

植物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植物身体的基本组成:根茎叶花果实。植物是有生命的:生长和繁殖。植物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光、水、土壤、空气。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朋友和敌人

种子:

植物的生命胶囊:1.我们身边的种子。2.种子的外套,种皮。。3.种子的核心,胚4.种子的干粮袋大不同:花生豆家族的子叶(双子叶植物),玉米家族的胚乳(单子叶家族)。5.最大的种子(海椰子)和最小的种子(兰花种子),单子叶植物植物的子叶在哪儿?

根:

植物的水分吸收器:身边植物的根。大树的支柱:一个植物的根有多大?(分别测量一个狗尾草叶子和根有多长)植物的嘴巴:根上的毛毛。如何吸水?(把洋葱根前端浸泡在有红墨水的水中,可以看到红色上升)粮食储备库:红薯。红薯,山药,芋头,萝卜谁是植物的根?

叶子:

植物的能量工厂:1.世界上不同形状的叶子2.叶子身体有几部分?叶柄、叶片和叶脉3.叶柄,叶子会脱落4.叶片,真正的能量工厂5.叶脉和维管束,输送水分的管道。吃芹菜为什么会塞牙?

茎:

植物生长的支柱:竹子是草还是树?硬和不硬?大树长粗的秘密,年轮。土豆为什么是茎,芽?

世界上最高的树(美洲红杉)和没有茎秆的植物(重寄生)。蒸腾作用,水是如何被送上百米枝头的?

花:

植物的爸爸妈妈:形形色色的花朵。一个标准花朵的身体:花萼+花瓣+雄蕊+雌蕊。花萼:花蕾保护层。花瓣:招引蜂蝶的广告牌。雄蕊和雌蕊:植物的爸爸和妈妈。花朵与传粉者的精妙适应性!

果实:

种子旅行的运载工具:一个最标准的果实:桃子。果实的基本组成,果皮+种子。形形色色的果皮:核桃、榴莲、豆荚。真正的水果在哪里?草莓、无花果、菠萝。奇特的果实传播行为:松鼠和橡子,胡蜂和沉香 。

从“功利化”(实用)的角度来看植物学,对青少年考试有什么帮助?了解知识:古诗词&成语要点,中英文阅读理解,数学应用题的背景知识2011年杭州中考题《兰花的智慧》。

逻辑思考能力:莲藕上的丝究竟是什么?“输送营养的管道”,真的是这样吗?莲藕为什么要长这些丝?体会植物,学会讨论明白讨论不是辩论!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问题。言之有物,用事实说话。写文章困难的背后,是缺乏讨论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昙花要在晚上开花?为什么昙花开花时间那么短?如果昙花在白天开放会如何?如果昙花开花时间延长会如何?

专注力的培养: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短视频。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深度阅读的能力,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读一本难读”的书。

植物学给我自我认知:生态位,生命本无高级和低级懂得适应是什么,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植物学让我们感受到温暖,认识身边的植物,让老朋友无处不在,交流生命的美好,植物学给我们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从身边的物种和环境出发,了解不同生物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物种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个人在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中的关系和位置,

一个良性有机的内容集合。

我们在探索植物,也是在探索自己!
TOP
19#

《拓展性课程的课题选题策略》学习记录

主讲:吴韦春



一、拓展性课程选题的价值取向

1.拓展性课程的基本特征(基于本校,又不限于本校)

2.拓展性课程选题的价值取向:自主、选择、生活

3.拓展性课程选题的思考

(1)如何使内容和形式指向核心素养?

(2)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化的资源?

(3)如何开展学科拓展活动?

二、拓展性课程选题的路径

基础性和可行性相结合

生活性和综合性相结合

趣味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个性化和实效性相结合

三、拓展性课程的选题策略

1.立足办学理念,开发适切性课程

(一)生活体验课程

认识自己、饮食、仪表和着装、个人卫生个人生个人生活、居家环境等基础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作准备。

(二) 体验拓展课程

包括生活体验类课程(学生生活、居家生活和社会生活构成)和兴趣拓展类课程(语言类、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思维类兴趣)

(三)特长彰显课程

单项拔尖课程和综合创新课程

两个特点:地域特色不很明显、学校在某一方面有较深的积淀与优势,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

这类课程开发的好处:

优势项目是学校的强项,在此基础上发展比较有把握。

发挥学校优势项目可以创建特色。

2. 立足学科整合,开发适应性课程

以课程整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整合、“教”与“学”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拓展性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基础性、探索性、拓展性。

这类课程的开发的特点:体现整合性,这是明确体现学校特色的整合性的课程开发,明确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具有综合性:它在课程开发中,跨越了多种学科,涉及到方方面面。当然,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实施难度相对要大得多。

开发深层次课程:要体现个性化的教育观、要明确各种教材的目的、做到教材的多样化与差异性、层次性的密切结合。

3.立足实践衍生,开发层次性课程

一方面,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知识拓展,一线教师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中获得一些反思与教训。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大多数处于零散的个体层面,拓展性课程开发者可寻找其中的共性,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并上升到理论层次。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归类整理、再分析确定其研究价值,然后从中选取符合开发者研究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作为课题。由此而建立的课题就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推广性。

另一方面,开发者还可从已有的课程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化提升,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项到综合扩大和延伸,从实际出发,选择范围适当、条件充分、导向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研究内容作为拓展性课程课题。

这类课程的特点: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立足问卷调查,开发主题性课程

调查了解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当前教育区域有关拓展性课程的发展趋势,热点、重点和突破点,以便课程开发者在大环境趋势下选择更符合实际教育氛围、效益更强的拓展性课程选题:对学校实施拓展性课程的整体规划、方案设计、条件创设、学校特色、文化背景等进行调查了解,可以帮助课程开发者更好地了解学校发展理念,使拓展性课程建设更符合学校发展理念,与学校发展相辅相成。

   教师是拓展性课程开发的主角和关键,想要把握小学拓展性课程选题方向,必须了解同行教师在拓展性课程开发中的“痛点”和“不足”,迫切解决和局限性等,以便作出更全面的思考:学生是拓展性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与受益者,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可以直接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更加“接地气”的拓展性课程。

这类课程开发的优势:与学科课程有密切联系又不为学科课程所限制,可以为学生在学科学习领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更能为一些学有余力又喜欢某门学科的学生提供更深入学习的机会。使更多的学科教师有用武之地,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更喜欢开展学科领域的课程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把课程开发成为应试教育的借口来妨碍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

5.立足本土文化,开发寻根文化课程

领域:学校建立了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基地、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学校建立了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基地:搭建活动平台——借助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实践

我们以“电脑教室”为实践活动基地,以班级终端电脑为“活动点”,全天候对全校师生开放。在网络上建立相应的“实践活动软基地”,以“学校网站”为“主基地”,建立相关链接,各班级建立了“班级主页”、“班级博客”、“班级贴吧”等活动“分基地”,在这种大环境下,孩子们纷纷响应,建立了个人主页、个人空间、个人博客等相关的活动“小基地”,这些“软基地”的建立,为我校实践活动工具性领域的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

图片3.png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图片1.png



劳动与技术教育

图片2.png



地域资料共分享:在合作交流、探究活动中感悟劳动智慧:松源镇的农业特产、二十四节气的活动特色、地域文化互融、合作和交流。

6. 立足随机事件,开发教育生态课程

学校和老师采取的办法是学校某一时段或某一项活动,如校园“四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或是学校的某些特色,在历年活动的基础上,从特长项目入手,形成了较完善的拓展性课程,使活动内容有本可循,走向了规范。

课程特点:强调通过“集体审议”来解决课程问题。从课程问题的提出到课程问题的解决,师生数次获得“集体审议”权利。强调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实践兴趣””。它在课程开发中明确了课程、教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逐渐把课程的生态系统直接指向于学生对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能力德性的提高。

7.立足网络技术,开发教学媒体课程

信息技术网络具有高速、高容量、支持互动与拓展性课程资源共享的特点,可将学科拓展性课程资源在地域上拓展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时间上拓展到远古与末来;交流范围上拓展到兄弟学校、社会乃至地球上的每一个间隙。

课程特点:突破传统课程编制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TOP
20#

项目化实践作业的设计和实践学习记录-李卫仙

              主讲:潘海标

一、项目化学习的初步认识

听说过:在多次的教研活动中,参与过项具化学习的讨论。

参观过:借助学料培训机会,到萧山银河实验学心校参现过“停车系统未来城市”项目。

学习过: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过项目化学习的相关知识。

二、项目化教学实践初探

1.  寻找项目

项目化学习设计最难的是:找一个适合学生研究的项目

(1)项目要源自真实的生活情境;

(2)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能够为生活带来一些方便;

(3)更重要的是学生要通过这个项目化学习活动,在知识或技能等方面上有所收获;

做雨伞架

(1)放入雨伞,容易乱,导致取出不方便;

(2)组装式框架,容易散架.....,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雨伞架,以解决以上问题。

2.项目化学习过程:

(1)聚焦项目:

我谈自已在班厘的观察发现,与学生确定琐目:为级设计、制作一个雨伞架。

(2)出示项目要求:

①要占地少,解决雨伞放置不整齐的问题;

②要牢固,不容易散架;

③长短柄雨伞兼容;

④解决排水问题。

(3)学生初步画设计图:

①设计图抽象(没有任何说明)

②没有尺寸(没有考虑实际问题)

交流反思

(4)汇报设计图:学生互相“挑刺”,初创失败

(5)再画设计图:量雨伞尺寸,定雨伞架尺寸,定放置雨伞数量

三、读书有感

我认真读夏雪梅博士的《PBL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系统地学习项目化学习设计相关知识。

(一)明确了什么是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基于课程标准,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深入、持续并创造性解决间题的学习方式。

(二)理解了项目化学习的作用:

1.改变课堂学习不良状况:

当前课堂学习,主要面临的三大困境:

(1)虚假学习:学生坐在那里,供只是看上去在学习,或许他们只是在配合教师的教学,

(2)机械学习:他们学了,但很快就忘了,他们少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与应用,很少进行策略性的。元认知式的学习。所学难以迁移到新情景中。

(3)竞争性的学习:们认为自己的成隙是最重要的。而同伴的学习和自己无关:怕们很少有机会体会到“同舟共济”,在课堂中的对话、合作图多时并没有现出良好的社会性技能,也没有展现出深度的对话与讨论。

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书中,夏博士问道:

1.为儿童奠定的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核心素养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占据80%学习时间的基础型课程中,怎样做到知识学习和为儿重奠定成为终身学习者的良好能力与品质并重。

3.促进教学改革:

我们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来选择学习内容,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我们需要设计保证核心素养目标得到落实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

我们需要设计与核心素养相匹配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要从“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载养为本“的教学,从“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

(三)知道了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框架

四、项目化实践作业再设计与实践

造一艘船

1.寻找核心知识

项目化学习的计不是从项目线话动开始,面是从期待学生加掌持核心知识出发。设计者借课程标准、教材等材料寻找关键概念或能力,确认与这些关键概念、能力相关的一系列基知识和技能,以此达到知识与素养的兼得。

(1)不同时期的都具有不同的点和发势。

(2)科学技术在改变着,推动着船的发展。

(3)船由船舱、船舵、龙骨等多个系统成,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

(4)挥的材料和的材料都可以造,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5)相确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6)一个人工产品的完成一般会经历“问题一设计一制作一测试一完善“等技术与工程过程。

(7)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推动着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发展,船的技术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2.形成本质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

设计并制作一艘船VS设计制作一艘(  )的船

3.澄清项目的高阶认知策略
4.确认主要的学习实践

很多时候,我们会将项目化学习方程来设计:基本上是从查找资料,记录信息开始,到呈现结果结束。项化学习不是简单让学生完成活动作出成果,而是要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

5.明确学习成果及公开方式

项化学习与其他类型的教学最主要区别在于,项目化学习最终要有一个成果,并且学习者要公开介绍和展示自己的成果。

6.设计覆盖全过程评价

除了对成果的评外,项目化学习还要对学生实践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比如学生的态度、投入程度,主动性等。以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
TOP
21#

《做有温度的学科提质教育》--主讲孟景超
一、调情绪,激发内力
情绪价值,是第一学习力,当学生被我们爱着的时候,学生才会变得更好!曾经面对学生作业糟糕时,大多数以批评,通知家长或是拉到身边补做等一些负面行为教育,而正是这些模式拉开我们和学生之间距离,毕竟每一个人都不愿意被批评。
1.情绪(温度教育方法)
坚持记录,坚持认可
2红黑榜正面评价情绪激励模式
每天带着“放大镜”,寻找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然后不厌其烦的每天放大优点,公开肯定表扬,给予红榜。
2.巧用班主任意识
班主任就是班级灵魂,这个角色在班级的任何一方面都起到引领作用。作为科学老师,我觉得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学科态度,要让自己,家长,学生认同我的学科很重要。然后用班主任意识去对待学科教学,例如:多陪餐,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多交流,多与他们一起活动,多跟他们讲讲学科之外的事情,学生就会在无形之中感受到科学老师与其他教师的用心。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自然就会产生巨大无比的教学效应。
3.学科开学仪式感
科学也应该拥有属于科学本身精彩的开学第一课。让学生在第一天就有学科归属感,用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关注,激发兴趣。每个学期,设不同的主题进行。
4.奖励模式的分享
维护师生关系,除了以上这些,还穿插采用“用纸传情”,“激励盲盒”,
“互诉故事,分享经历”等等。久而久之,通过诸如此类小方法,师生关系就能一步一步进化。在进化中,为教学提质提供基石。
二、整教学,多维助力
如果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提质的基石,那教学相关策略就是提质的顶梁柱。
(一)新授课
1.践行项目化教学,对于新授课,除了一直坚持有实验人人必做的课堂要求,现在努力尝试进行学科项目化教学。六年级目前正在分组进行塔台建造和制作生物分布图以及多肉生长研究。也就是说,我们学校真的要用真金白银把学生设计变成可使用的物品。
2.重视实验技能
从去年开始,我们的科学考试试卷内容新加入20分实验题,这不仅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的难点。
①自编校本实验题库
老师根据历年考试卷,对实验题的考点进行分析,梳理必考的内容。并对其
实验要求,流程,注意事项的整理,形成一本实验习题库,供学生参考学习。
②自制专项实验ppt
同段教师分单元,整理专项实验(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拓展内容),制作成图文结合的ppt,便于学生在上课时,更直观复习有针对性的实验内容。
(二)复习课
对复习始终立足精准化,精细化。
第一步就是自觉制定复习计划。我的复习计划遵循三大性能:适用性、实用性、实效性!
①适用性:顾名思义——适合我自己学生学情的计划。平时,会随时记录每个班学生普遍未掌握,易错或是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制定复习计划时,对其问题进行汇总。
②第二性能是实用性。曾制定过自认为很牛的计划,结果实行起来,一顿打自己脸。实施起来很难不说,起不到效果,还把自己搞累。(个人建议是:简单,能在你和学生能力范围,
切实可行的方法)
③第三性能是实效性
一定要尽可能按照计划执行,而不是计划归计划,实施归实施。
③改编,“改遍”复习资料,在复习阶段,我们手上都会有来自不同出版社送来的复习料,如何正确使用复习资料也是一门学问。而我目前尝试的做法是:在精选各资料的基础上,对题目或是题型进行改编。改编原则是:要么对原有知识点基础上拓展相关实际问题,要么加入学生易错点或是同一知识点另一种拷问方式。
三、稳心态,持续动力
这几年,在我个人教学总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就是——-坚持耐烦。因
为我觉得每个老师都会在某一阶段出现职业倦怠期。
最后,想分享一个对撰写论文和课题有帮助的一款app笔杆论文,感觉简单有方便。只要在页面输入你的课题,点击,没过多久就会出现,跟你课题相关的资料,甚至已帮助大家提炼了目录,尤其是对刚尝试写课题和论文的老师,超友好。
TOP
22#

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科学课堂--袁优红
第一部分《地球的结构》课例--屠琴
师:在我们中山小学也有一个较小的地球科学展览馆,就在我们的报告厅当中,那在我们的地球科学展览馆当中也有一个地球模型,但是它里面缺少了一个部分,就是我们的地球结构。那同学们,你们今天有没有兴趣跟涂老师,一起来借助这个模具来做一个立场结构模型,这个小朋友期待的是啥?那制作之前老师先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们这个模型的制作要求:首先第一点,你这个模型要是符合我们的地球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你如果能做到越接近真实,就越好了。涂老师现在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你有没有了解到有关地球结构的哪些信息?你来说
生:我了解到地球内部是分地壳、地幔和地壳,你提到了这三个圈层,请坐下,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你来说。
生:地球最上面一层是有土壤。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这个内容,是不是,你也来说。
生:地核还分外地核和内地核。
师:说明同学们对于我们地球结构的了解和信息,都是丰富的,那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开始建模了吗?可能接近真实的情况可能还有点困难是不是?今天,同学们不妨,带着屠老师给你准备的记录单去参观一下我们周盛小学的地球科学展览馆,一起来看一下屠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记录单,这张记录单何老师放在每个小组的信封袋子里面,每个人一张,老师给大家八分钟的时间,我们一起去参观学习,把你所发现的记录到记录单当中。好,请同学们开始拿出信封袋的记录单,准备好了以后,屠老师就开始进行计时屠老师已经把展板放好了,同学们可以开始参观了。
师:好,先跟组里分享一下,刚刚参观的收获,现在同学们来跟我们同学分享一下,你刚才参观完以后,对于我们地球变动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了解?
生:我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结构,最外面的是地壳,它主要是由花岗岩和玄武岩的石头组成的。
师:好老师打断一下的,最外面的这一层称之为地壳,它是由岩石组成的,那我们其他的这个,比如说我们这里提到了地核,了解到吗?他没有收集到这个东西,你可以求求你的同学。
生:我还发现了,在地核是我们地球的最里面那一层,也是地球的中心,而且地核的整体温度受到高压和高温的影响,是温度很高的,计算时表上面写的是2000到两两千到5700摄氏度。
师:这么高的温度,那我们把地核的温度分其他圈层来做一个比较。那么另外两个圈层的温度怎么样,相对来说比地核要低一点。所以,我们这个地球那个结构的,温度是越来越高的,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还发现,就是我们地球表面还有许多岩石,像岩浆岩,电之岩,还有沉积岩,这个刚才石宇洋也提到了,我们地球是有这些岩石组织的,
生:,我来补充石宇航的就是地壳,它的那个厚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海洋那边,那个地壳的厚度是一千米左右,然后在新疆等等地区,它的厚度是80到五十千米左右。
师:这是指的是我们地壳的厚度,展板当中是写的我们的地壳的平均厚度,多少千米?三十三千米,是不是?那有的同学跟我们分享一下,另外两个圈子,它的厚度是多少?有没有收集相关的数据?第六组女生
生:我我收集了地幔的信息。
师:那你先给我介绍一下,这个圈层在哪里?
生:我知道地幔,它是地球的中层,它的厚度约是2860千米。
师:好的,那你来跟我说一说这个圈子的厚度?
生:地核的厚度约是3470千米。
师:好,这个数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从地壳到地核越来越往地球的中心,它的厚度也越来越厚了。
师:这里有一个模具平面图,这个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他们所在的位置好,B和刚才提到的最后三千四百七十千米,那这个1格表示一千千米的话应该在三和四中间老师表示出来,那我们的地幔,应该在哪里?五到六十千,我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说不同意,应该放在哪里,怎么算?
生:我觉得的话,那个地幔它写的是2865千米,我觉得是在下面。
师:那地核的厚度在这里再加上2865应该到哪里去了?加起来应该在六的上面那剩下的是谁的?发现没有,地壳真的好薄,就跟我们每天吃的鸡蛋的蛋壳一样,是不是非常薄。通过刚才我们齐心协力,我们发现地壳有这样的特点,那我们关于地球的结构,了解到哪些信息?地球怎么来?
生:我还了解到地幔里面这层里面的物质,就像它上面说就像沥青一样,可以是在短暂,在短暂的时间中,具有可塑性。
师:是不是里面会有什么出来,原浆喷发出来是不是?那刚才我们提到地壳形是由什么组成的,是什么最开始我们刚才提到的岩石,是不是?同学们也比较过了,我们这三个圈层物质组成,也都不一样,那关于我们展区里面,我们还有收获到哪些信息,你来说?
生:我发现地壳受到力的作用而变得弯曲,然后甚至断裂,所以说我们在地地球表面会看到很多褶皱,还有断层。
师:这说明我们地球的那个力量会使我们地壳发生变化或运动,是不是你把它的非常仔细,那同学们在刚刚参观的过程当中,你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想和我发小朋友来分享的?
生:你说我还发现在地球表面,有各种的地形,比方说我们中国就有盆地,还有高原,还有丘陵,山地。
师:那你介绍一下。中山的地形是什么?
生:中山的地形好像是平原跟丘陵的结合
师:非常棒,那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信息分析和整理,现在有没有信心来做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如何去做这个地球结构模型?根据屠老师今天给你们用的三种超轻黏土以及这个模型来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觉得可以用那个红色代表地核、黄色可以代表地幔,蓝色可以代表地壳。
师:你来说一说,你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地核里面有固体和液体,它的温度是非常高,气压也非常高,压力也非常高,所以可以用红色来表示。
师:那越往外温度越来越低,选择的是颜色黄色和蓝色,大家都同意这样子的颜色的分配吗?好,那老师也给大家对应的贴上你们刚才所讲到用我们的颜色来制作我们的地核,再然后用这个黄色的眼筒代表着地幔,那这外面这层用蓝色的超轻黏土,地壳是最薄的,那好,期待同学们等一下,你能做一个符合地球结构,而且接近真实的这样一个模型,如何做地球这个模型,其他同学你还有要提问的吗?你来说。
生:还有我觉得如果把超级黏土贴上去的话,它的那些厚度,和地球的那些真正的地地幔,地壳和地地壳的厚度要差不多的那种比例
师:一定要接近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个三个圈层厚度比例。刚了我捕捉到你们关键词,你的意思是像我这个超级黏土贴在老师的模型上面吗?是贴在外面是吗?那其他的还能更好建议?
生:我不同意他的说法。
师:那怎么做?
生:我觉得应该可以把红色的黏土,放在里面,模具里面。
师:塞进去,那接下来我们另外两圈层可以怎么做?
生:叠加上去
师:捕捉到关键词,比如说你说控制,控制的比例,我们要做一个接近真实的这样的东西是吗?我们小朋友真的可以动脑筋,那还有啥提醒其他同学?屠老师每个小组,在你的抽屉当中,放了这个超清颜三种颜色,你们可以一起拿出来制作,屠老师给你们的时间是六分钟。
师:六分钟的作品全部呈现在这里了,现在,你们一起来对比观察一下,大家的模型是否都做到了接近真实的?第三组男生。
生:我觉得我们自己的作品稍微有点欠缺,就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原本是要在这上面按出一些什么。
师:你想制造出一些凹凸不平的地形地貌,你首先反思自己作品的不足,那我们先整体来看。大家有没有都做到的真实的反应?
生:我觉得我们大家其实做的已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已经做的很真实了
师:给她鼓鼓掌好不好。
生:因为我看它大家的厚度差不多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地壳、地幔、地壳的厚度是差不多相符的,按照真实比例来制作的。大家用的那种热度,代表热度的颜色也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大家做的已经很好。
师:请坐下看我们第四组女生,首先对大家的作品做了整体的点评,现在哪些小组想要来介绍一下自己分组的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四个人一起上来。好,第二组一起上来了。
生:这个就是我们今天做的地球结构,首先,我们就是唯一特殊点,就是我们在那个地壳上面按出了火山凹凸不平的形状。
师:凹凸不平地形,甚至从地球内部力量喷发的火山都表示出来了。
生:同学们对我们这个做的模型还满意吗?
生:我觉得你们做的这个模型总体还可以,就是旁边有点黄,这个地幔有点开,那我们真实地球结构应该是怎样子的?真实的地球结构应该就是整一个地壳,那个地幔什么的都覆盖出来,没有地幔漏出来。
师:他已经小小修改了。第三个看一下
生:我觉得你们组这个想法非常新颖,因为我们做都是捏捏好就好了,你们还在上面还加了几座火山,就是觉得,更加更加体现出了那种地球上面的那种真实。
师:刚才我们第二组,已经展示了自己本组的作品,其他组想说说想法吗?大家一起第四组来。
生:我们做的时候就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就是它那个捏的时候,就是会非常的那种粘手,然后是拉丝,然后它还会非常非常的,参差不齐,就是这样子,它那里就是非常的陡,有的还捏成的是方形。
生:我觉得我们这一组的地球结构还可以更加改进,因为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从侧面看到这个地壳在末尾,这边都已经快快要不见了,它没有了,就是因为我这个,因为地壳有点参差不齐,有点厚度,不是非常精准。
生:那大家对我们组制作模型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你们那个,参差不齐,也是可以的,只不过最好把旁边的都给包住,最好在上面带按揭,或者把它隆起一些东西,这样,地地壳上面的盆地,山地什么的。
师:我们地壳这个圈子,了解到的知识,非常丰富,谢谢我们第四组同学。屠老师,今天时间有限,我们是请了两个小组上台分享,就像刚才同学所说的,大家这个模型,都非常棒。屠老师,将我们齐心协力建好的这些地球结构模型,我们把它们拼在一起来看一下,非常棒,这是我们五三班同学齐心协力的学习的成果,我们,可以将这个地球模型放到哪里去。对了,也可以放到我们的地球科学的展览馆当中,给其他班同学来学习和参观,那同学们在这一单元学习,我们也会借助这样的方法建更多的模型,将我们的所建模型放到地球科学展览馆当中,期待我们同学们在这单元会有更多的收获。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第二部分《地球的结构》课例交流--屠琴
本课中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了“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了解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的运动”三个活动。探索活动也是在这三个活动基础上展开的。那我们的目标的话就是这些要求也是教材的这三部分内容,那了解到学生在对于地球的结构其实他们所了解到的知识是比较零散的,不全面的,因此我们在这节课的时候把握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收集资料,然后在交流研讨当中整理有关地球结构的资料,最后做一个符合真实结构,而且越接近真实越好的一个需求结构模型。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上理解教材的力度以及新课标的引领,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个重整,首先我们是以学校要建设这个底层科学展览馆。这样一个大单元的一个项目背景,在这节课当中我们是要想要通过参观地球科学展览馆,结参观地球结构当中很多资料,有老师准备的一些展板或视频。那还有一些是我们实验室已经有的实物模型,比如说小朋友看的一些岩石标本以及弯曲的岩层等等。那在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资料,其实是我们学生在上一节课地球的表面,他们自己做的一些地球表面模型。当然学生收集的资料其实还有很拽放,也可以通过我的教材,只是在这节课小小遗憾,我没有发挥到它的用处。有了这些资料,我们在这样一个大的项目背景下,我们确定了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那在新课标引领下,我们做到就是跟我们原来老课标教材里面提到的教学目标是有所区分的。我也尽量做到能够让这个教学目标是可操作,可落实,可评价三个方面。那在这个教学目标引领下,我们对这节课的一个教学活动设计也是有所改变的,教学活动是我们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这节课当中学生非常喜欢的就是做这个地球结构模型。那尝试之后,其实他对学生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的地方,一个是我用橡皮泥去做,然后直接去捏,然后把各圈层的厚度做好,然后对半切开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三个圈层它容易变形。那考虑到这些问题,我们这节课当中是用到了这样一个模具,模具它所代表的地球结构模型最后拼接在一起,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地球结构,这就有一种集体的一个荣誉感。那在这个逻辑当中还有一个小小的设计就是为了降低学生建模的难度,我在其中一条棱上贴了一条比例尺,他跟小朋友记录单上的这个比例尺是一样的,那另外两条棱的,它的厚度控制是是不需要小朋自己来调整。那不仅仅是模具的这个设计,还有这个订单的一个是也是花了很多心思,那学生在参观过程当中,他所要记录的信息都会在这张记录单呈现。那学生所收集到的只是一部分资料,在交流过程当中,再结合老师的板书,我们将学生的这个资料变成一个平面的模型。这在接下来学生在做这个有立体结构的这个地球结构模型的话,它是有一个递进的过程。所以在这些课我的进步这个模具的为学生今天地球结构模型系统一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架。
第三部分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四---袁优红
科学核心素养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科学素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科学的世界观、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怎样的课堂是指向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科学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作为素养课堂最主要评价标准1.科学观念与应用2.科学探究与交流3.科学思维与创新4.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维度你怎么达成的,我在达成的过程当中我怎么去达成,再往这四个维度去考虑。最后我在自己反思调整的过程当中,我还是从这四个维度去去去作为标准,做一个评价,也就是来贯彻我们新课标当中教学评一体化的这样一个理念。始终围绕素养目标去进行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来反思我们科学课堂,让他朝着素养课堂的这样一个目标去行进。我在平时,我们在工作室团队当中,在我们平时教学当中也是这样做的。简单的来介绍一下我们四个维度。科学观念与应用--是其他素养的重要基础,特别强调学生对核心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以及灵活应用。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实践,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研究实践真问题的过程,做中学。科学探究与交流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科学学习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式,是形成科学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科学思维与创新一科学思维是科学核心素养的核心。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心,具有学习科学和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达到四个素养目标维度剖析屠老师的《地球结构》目标实施达成的具体过程。
一、科学探究与交流----以项目化活动理念,让学生经历设计制作地球结构模型过程。
1.设置情境,为学校地球科学展览馆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2.提出制作要求:“符合地球结构,越接近真实越好”的地球结构模型搜集制作模型信息:用参观活动为载体,以阅读资料、视频、实物等形式了解地球结构是怎样的交流提炼地球结构、地壳运动信息等
3.制作结构模型
4.展示、交流、评价地球的结构模型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屠老师把学生当做主体,但是又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在关键和重点处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帮助和指导。
一个记录单的设计,非常的亮眼,为什么说?我们看项目化的要求,任务材料,还有最终要达成的要求,我应该怎么评价他。还有这个实验材料,要把这一个平面化的一种数据化为一种立体化的这样一个模型,其实孩子就是一种思维的上升,体现了一种思维的境界,因为有屠老师的这样一个支架的搭建,有这样一个科学的引导,实现了本节课目标的推波助澜,就是会实现学生一种自主探究、学习、内化都得到一个很好的体现,很好的实现的目标。涂老师在这里使用了一个模具,使这节课又高效,然后制作出来,达成的目标又比较理想,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模具。
二、科学观念与应用
不是纯粹让学生掌握地球结构认知,而是从系统与模型的大概念高度来设计教学,这样的科学观念就能被迁移应用,实现深度理解性学习。
从学生表现看,模型与系统统领下的概念建构过程是学生科学学习内化的过程,是深度理解性的学习。
三、科学思维与创新
没有科学思维的科学探究是没有灵魂的,科学思维落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思考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做?只有把科学学习变成发自学生内在需要的活动的时候,才能最大可能的激发起学生思维参与的热情。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观念与应用
2.科学思维与创新
3.一节课以上三点都落实达标了,第四点--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的也自然会水到渠成。
屠老师已经在向着素养课堂的目标迈进,能不能做得更好呢?让项目化的学习更加彻底一些?是否能让学生经历更加彻底的探究解决问题的项目化学习过程。在学生明确任务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为了完成任务,需要搜集哪些资料信息?在制作模型的时候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参观展览馆,获取关于地球结构的信息变成目标明确,有清晰指向的学生参与的活动,而不是老师让学生去参观,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
TOP
23#

任务驱动,主题探究
----浅谈小学科学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主讲-吕晓怡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主题探究“?
学习方案一
1.制作电磁铁。
2.测试能吸多少枚大头针(磁性)
3.测试、统计南极和北极。
4.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和哪些因素有关?
(1)研究南北极和电池的接法是否有关?
(2)研究南北极和线圈缠绕方向是否有关?
5.总结研究发现。
学习方案二
1.回忆磁铁性质,演示、制作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2.提出问题。
3.主要活动:研究电磁铁和磁铁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4.交流研讨:
(1)展示研究发现(小纸条)。
(2)梳理电磁铁和磁铁相同点、不同点。
5.拓展: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两个方案的比较
从学生自主角度、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发展角度来比较两个方案
哪一个方案是任务驱动、主题探究的?
哪一个方案的学习活动设计更有价值?
要达成方案二的设计,你觉得学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验证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倾听习惯、提问能力…
方案三
(一)做一个电磁铁
1.出示螺丝钉和漆包线,示范缠绕在铁钉上,你觉得它能吸引回形针吗?【师展示台演示;也可微课展示。】
2.接下来请看仔细,你发现了什么?【师拿出一节电池,演示吸引小垫圈】
3.想不想做这样一个装置试试?要求:做好后,吸引小垫圈,吸三次,把你们的数据记录下来。
4.学生制作并测试活动。
5.统计吸引的小垫圈个数。
(二)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
1.你觉得这个装置和什么比较相似?(磁铁)
哪儿相似?【有磁性,能吸铁。―--追问:你看到吸引小垫圈就断定他有磁性了吗?】哪儿不同?【需要有电才能吸铁。】
2.回忆一下,磁铁有哪些性质?(有磁性,能吸铁;有两极,南极“S”和北极“N”;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南北方向。)
3.你觉得接下去我们可以研究什么?
(1) 有没有南北极?——PPT介绍“钉尖”“钉帽”, 如果有南北极, 您觉得可能会在哪里?需要什么材料来检测?【指南针,以下2~3点学生如果不提出则略过。】
(2)它是不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要先确定什么,才能研究这个?【有南北极】和谁相斥、相吸?【指南针】
(3)能不能指南北方向?――这个有难度的,待会儿你们可以想办法试试。
4.最好研究的是哪个?出示研究记录表。
5.学生拿回形针换指南针,开始研究。
(三)交流研讨
1.展示一个学生的研究记录单,说研究中的发现。
【和磁铁的相同点:有南极和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统计和他发现一样的小组。
2.展示不同南北极的学生记录单,说研究中的发现。统计和他发现一样的小组。
3.再试试看,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或:如有学生发现,则请该同学展示。】
4.全班检测,发现改变电池正负极,改变南北极。
5.为什么改变电池正负极, 可以改变这个装置的南北极?【PPT呈现】
6.这个装置和磁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以改变南北极——记录单补充。】
7.改变线圈的提示:
(1)改变这个装置的电池正负极连接,可以改变南北极,认可吗?
(2)展示台呈现两个线圈缠绕方向不同,电池接法相同的电磁铁,请两名学生检测南北极。发现了什么?【南北极不一样。】
(3)你觉得可能和什么有关?放大装置。【线圈缠绕方向不一样,等一下老师把这套装置送给你们,回家再研究。】
3.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个装置,既有和磁铁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给它取一个名字?【电磁铁】
(四)拓展
1.如果我们要深入研究电磁铁,你觉得还有什么可以研究?
(1)观察一下我们一开始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产生吗?你估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比较两组的电磁铁。【补充:3.能改变磁力大小。-需要进一步验证。】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电流大小?铁芯粗细、大小?等等是否有关。

关于任务驱动:
1.什么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式。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2.任务驱动的基本理论
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3.任务驱动教学的作用
从学生角度说,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教师角度说,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4.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
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5.任务驱动教学的好处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二、什么是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理论是苏联心理学中把学习过程看作完整的活动系统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为列昂节夫、加里培林和塔雷金娜。
1.学习包括“学”和“习”两部分,“学”是“习”的基础。
2.学习活动是一个过程,在“活动”中“学”和“习”。
3.学习活动是一个系统,由“开始活动——结束”组成。
人是活动的主体,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获得处理事物的社会经验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只有当活动满足人的认识性需要时,此活动才是学习。
1.学习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2.学习活动应该是认识者本身主动的一种活动,是解决认识需要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特殊性,并需经一定的阶段才能形成。学习是通过达到一定目的动作及操作来完成的,而动作又由定向环节、执行环节和反馈环节组成。
1.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成人的学习活动有区别,设计性成分更大。
2.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经历一定的阶段。
聚焦问题→主要活动→交流研讨一→拓展延伸
“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
1.表述的角度不同。学生“学”的角度和教师“教”的角度。
2.作用的主体不同。
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
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施教者是教师,受教者是学生。
3.设计的立场不同。
学习活动学生经历学什么、怎么学的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教师经历让学生学什么、指导学生怎么学的活动设计。
4.目标不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5.经历的过程不同。“促进学生的学”“指导学生的学”
教学活动:
教师有目的地施教,达成一定目标的活动;
活动过程是可控的,活动指向/活动结果是明确的,差异性小;
在活动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处于接受地位;
(4)学生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比较整齐划一。
学习活动:
(1)教师有目的地组织,达成学生一定的学习目标;
(2)活动过程具有不可控性,活动受学生的经验影响比较大,差异性大;
(3)在活动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起组织、引导、支持、评判作用;
(4)学生学习进程不一,在交流研讨中延续学习。
所以:
学习活动是需要设计的。
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设计的理念。
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3.基于学习活动设计的课型
导入活动—简洁明了,简洁清楚做什么,明了明白怎么做。主要活动—持久深入,持久学生的活动时间要有保障。深入让学生的活动有价值。交流研讨—求同存异,求同在交流研讨过程中形成学生一致的认识。存异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整理小结—巩固发展,巩固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拓展型课例--《科学绘本的设计与创编》
1.成立活动小组 2.整理单元知识点 3.确定绘本主题 4.编写故事脚本 5.绘图创编 6.展示评价。
TOP
24#

从雷老师烧菜的例子提出问题导入,贴近生活,感受热传递在我们周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试着解释,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思考:金属棒不好固定,是否可以改成窄的金属片。
TOP
25#

                                                                                                         机器人研究展望及未来科创人才培养
                                                                                                                                                        主讲 曲绍兴
(一)机器人研究展望
1.机器人的“前世"
介绍了机器人(Robot)名字的由来,及中国古代的机器人----伶人与木鸟、记里鼓车、木牛流马和外国古代机器人-----自动玩偶。
2.近代机器人研究
近现代机器人发展: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其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951年,第一台数控铣床在MIT诞生
1961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研究的历史真正开始。
1968年,具有一定智能的机器人Shakey在斯坦福研究所诞生。
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此后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
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
的开发期,90年代的实用化期。我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工业机器人,数十家研究单位和院校分别开发了固定程序、组合式、液压伺服型通用机器人,并开始了机构学、计算机控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
3.当代机器人研究
(1)仿人机器人
Atlas:Atlas机器人是一个双足人形机器人由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 (BostonDynamics)开发。他的身高约为1.8米 ,专为各种搜索及营救任务而设计,于2013年7月11日问世Atlas拥有强大的行动能力,不仅可以实现行走、奔跑、跳跃,甚至可以在复杂的地形中跑酷。
ASIMO:ASIMO的设计目标是为了帮助行动不便的人群,初代型号于2000年10月31日推出旨在用作多功能能移动助理。
Eccerobot设计高度模拟人类复杂的肌肉系统和和骨骼结构,比如它拥有弹性的肌建、由旋转体组成的灵活关节,并能够通过微妙的协作实现像生物体那样的真实动作。
(2)四足机器人:四足机器人一般由机械结构、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波士顿动力 Spot:它能够自主行走,配有摄像等传感设备,还可以装备机械臂,进行抓取等精细操作。工业用途:矿产勘探:煤矿井下危险区域的环境。油气勘探:故障排查、碳氢化合物泄漏检测、收集设备数据和风险预警等任务。
环境勘测:进行建筑物内部部勘测帮助生成全景式的图形数据。
温度检测、仪表检测...
MIT Mini Cheetah: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发的四足机器人,它是一种能够像真正的猎豹一样奔跑、跳跃、旋转的机器人。Mini Cheetah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活、最机敏敏的四足机器人之一它能够在各种地形中奔跑,具有很强适应性。
ETH ANYmal:采用电动区动,每只腿上都备了3个关节,能够进行高机动性的行走和奔跑。其身体重量约为30kg,高度为0.9m,可携带多种传感器。
4.前沿研究与展望
无人驾驶飞机、微型机器人、多机器人系统好人机器人集群、磁性颗粒机器人裙、软体机器人
(二)未来科创人才培养
什么是科创教育?
科创教育即STEAM教育,就是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知识整合为统一整体的一种教育方式。
科创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用证据思考,自觉使用科学思辨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掌握某种操作。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科
创教育具有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关注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培养等典型特征。
钟柏昌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如何叫科创教育
1.因材施教
2.培养兴趣
3.实验实践
4.贯通互动
人永远不会残缺。
残缺的只是科技,是技术的缺陷,才致使人们们团于残快的生活。
TOP
26#

为你的认真,点赞
TOP
27#

很详尽地记录,点赞
TOP
28#

一路成长
TOP
29#

在新科标下小学科学教师的新转变   主讲:张秋玲
1.对应年级增加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一般是10年更新一次、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特别,2011年版只有《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时发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发布的课程标准不分小学、初中,而包括了1-9全部年级。
也就是说,科学《新课标》打通了小初科学课程,强调了科学课程学习的整体件和学习进阶观念,不仅要考虑小学或者义务教育阶段,而且要考虑从小学到高中到底学生的学习需要怎样的进阶。
2.“核心素养”概念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分为四个方面: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引导学生自义务教育开始之时就关注科学思维、观念等的培养,对科学学科学习要求更高,更明确、更具体,方向更清晰。
3.“跨学科””概念
2017《课标》中,在课程内容方面用“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
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4大领域区分。
2022《新课标》重构为4大“跨学科概念”,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跨学科概念,注重学习中的综合性、跨学科探究,更多指向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4.发展促进者
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教育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不仅涉及科学观、科学态度,也涉及意识和价值观,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改变。教师要成为科学教育发展的促进者,明确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还要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观树立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及提升进行促进,以此达成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虽然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容易进去另一个死胡同,那就是手脑脱离的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往往根据老师设计好的实验做完一遍,得到了老师提前备好的结果,这样的实验是空洞的实验。科学思维讲究逻辑性,我们可以将问题引入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同样是六上《电和磁》一课我先给学生看一段视频,介绍我国迅猛发展领先世界的磁悬浮列车,让学生产生对电和磁的研究兴趣。再联系四年级学过的通路电路,让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去验证猜想。学生在过程中蹦跃出多种假设,他们的思维不断调整,在调整中不断得到优化。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形成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
TOP
30#

在新科标下小学科学教师的新转变   主讲:张秋玲
如何完成转变
一、认知转变
教师需要转变偶统教学观念,从传授知识到引好学生主动学习,从重知识点到重过程和方法,从单一的授课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注重结果到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
我们应该允许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而不是对的权威。教帅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白居,而应该与学生娃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基一种平等的交流,足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唤。

二、跨学科教学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即小学科学不只是一门学科,应从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角度认识科学教育。对科学及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更多局限于一门学科。为此,教师需立足大概念,超越学科教育,从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角度转变其对科学及科学教育本质的“不科学”认识,以纠正科学教育只是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的错误认识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相互联系构建了横向的课程内容结构,保证了课程的科学性和时代性,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和核心素养的发展。跨学科概念作为科学课程的发性目标,需要教师在充分厘清和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设置跨学科概念的作用与意义。
1.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和信息化技术建立密切联系,科学教学的工作也不例外。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播放科学发展成果,并以此在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石上凸显出学生学习自主性。
例如,三年级学生在学习“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内容时,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藍天中飘着的热气球的图像展现开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据此提问“热气球为什么能上升,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并回答提问。接着,教师将预备好若干实验器材分发给学生,激励学生依据“热空气会上升的性质”自己设计试验,并合力进行实践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知识相融课程中,学生的课堂自主性得到彰显,学科兴趣与主观积极性也获得提高。
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是一个根据分科教育所提倡的科学教学原则,并打破专业界线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理科课程有效性的提高,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重大的作用。
2.小学科学与音乐融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也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单纯的小学科学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把科学知识和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借助音乐教育理解到科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学习能力。
例如:
四上《声音》自制乐器。
低段一年级下册学生在学习“动物”单元内容后,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向自己说出小蝌蚪成为青蛙的过程。在学生逐渐深入地理解后,教师马上就把小鸡、猴子、小羊、鸵鸟等哺乳种类和它们对应的父母相互关系的区别和联系教给学生们,并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动物生长的特点编成儿歌。
3.小学科学与语文融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注量重知识教学工作以外,也把能力的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上,期望培训出全能型人才。小学科学课程属于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科学教师能够把语文知识点带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的科学精神素质和探索意识的增强。
例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生长变化”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考虑先根据多媒体的生活实践把不同环境中的一些植物进行介绍,引导学生知道这些植物各自与周环境相适应的特性。在学生兴致正高之际,教师便可把语文课本中有关植物感情的知识点带入课堂:教学中,使之将适应环境生长以及不适应环境生长两种不同的状态下的植物进行对比和探究,以增进学生对植物适应性情况的充分认识,并促使学生研究水平逐步提高。
4.小学科学与数学融合,锻炼学生科学思维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也可把数学知识点带入课堂教学学,并利用两个课程的内容相互配合促进学生在有效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科学思想。
如,当学生学习“认识温度计”,教师先鼓励他有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几种不同温度计的类
型,并鼓励他们说出上面的数字的差别。学生能把测量体温的水银温度计、体温枪、室内温度测量计等讲述出来,并把“36℃”“-5℃”等数学学科中的数值间差别。
当前的小学科学课程已经不再单纯局限于课堂教学,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以及生活探究等等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跨学科教学内容,借助多样的教学互动来完成交叉学科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接触到多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能够优化多学科知识融入科学课堂的教学手段。
例如,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的内容,我就组织-次以“种植自己的植物”为主题的科学活动,分给每位学生一些种子,根据单元的课题设置一些观察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涉及到教材课本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会普及大量的生物知识,学生在参与这种趣味科学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温习巩固自己在本单元所习得的科学知识,与此同时也会对植物生长中涉及到的有关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跨学科教学的任务。
为了能够拓展和延申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的系统性,需要通过跨学科教学来完善教材内容知识。通过这种交叉式的跨学科教学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让学生们无时无刻都够不断接触新学科新知识。教师提升自己钻研跨学科教学理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办法将科学教学课堂的知识点与跨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自己班级的学生提供更多全面发展的机会。

三、有效教学
教师需要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到探究式教学,从板书、讲解、演示到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科学乐趣。
小学阶段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十分的重要,不仅是学生知识启蒙的阶段,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阶段。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因为该学科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由于小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小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学科。它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
1.教师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为决定实际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先决条件。所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持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小学科学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构建起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准确向学生讲授相应的知识,虽然新课标提倡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可是教师不可以让小学生进行盲目地探究,在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高度体现教师主导性作用。
进行自主探究之前,科学教师必须通过标准、简练、规范性语言表述相应的科学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端正态度,以一种严谨的精神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究。学生完成自主探究活动之后,科学教师还必须概括并总结学生们的探究情况,强化相应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2.科学教师注意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现状:把课堂提问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如何设计问题、如何进行提问,因此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例如,课堂提问以回忆性、事实性等低水平问题为主;连续提问数量过多,或一律齐答,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并没有产生深层的认知行为;缺乏对问题内容的探索,而偏重于课堂提问的具体形式和技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有效提问则是能否保证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有效性的提问通常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很难用是或不是进行回答,而是将问题当作导火索,并将其贯穿在科学教学课堂始末,这样就会起到很好的引导及活跃小学生的思维作用。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因为认知方面的冲突会让小学生形成大量疑问,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提出那些能够激发小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从而促进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养成其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使学生明白自己产生疑问绝对不是自己无知,而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小学生通过探索,提问,解答等一系列学习过程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而科学教师则要利用有效提问来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下册《我们知道的动物》一课
教师将原来的封闭式提问“你们了解小动物吗”,转变成开放式提问“你认识哪些小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对这两种问答形式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种提问方式,学生会回答“了解”或者“不了解”;
第二种提问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思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发其思考。这些结果也证实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4.教师注意有效运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分组,绝对不能为了方便而进行座位式的分组,一定要掌握并实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一科学的分组原则,这样才会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这一效果,并且各个小组内的成员不可以\一直不变,教师应按照实际情况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组合,从而保证不同学习水平的小学生都会取得进步要想保证教学效果,科学教师还应制定比较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这样小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从而有效发挥合作讨论学习教学方法的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及综合素质。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就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从而保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模型建构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组成,模型建构作为科学思维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首次直接表述,意味着模型建构教学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及价值。模型建构在科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在深刻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开展扎实的教学实践。
模型建构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学习支架,创新教具模型,改进实验效果,促进学生深度探究,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如常见实体模型是指根据相似性理论制造的按原系统比例缩小、放大或与原系统等大的实物概念过程模型指呈现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方式的模型数学模型则指利用数理逻辑方法和数学语言符号建构的模型。建立模型是科学教育领域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教学策略。当教学内容较抽象,学生不能直接探究或观察时,教师可以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从疑模、设模、建模、研模、拓模展开,让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观察、分析、推理、发现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概念。在小学科学中,采用模型建构方法进行教学以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内容居多。
在三年级的“月相”的教学中使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月相变化规律等,认识月球环形山内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造”环形山,对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究。
六年级《地球的运动》《宇宙》等。
五、课程资源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
1.合理利用校园资源
学生的科学学习大部分集中在校园。激发学生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学校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科学课程资源。学校重视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的开发与利用。校园环境和学校的一些活动场所、设施等都是实施科学课程的有效资源。如种植各种植物(如桑树、柳树、银杏)、花草(凤仙花)、蔬菜(辣椒、茄子、黄瓜)这些花草树木让校园成为天然的植物园,科学的大讲堂。
每年秋天我校的银杏就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满地的银杏叶是不清扫的,专门留给学生们玩耍。
“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么好看的银杏树了呢?“为什么银杏树叶这么美惹人喜爱,银杏果却那么臭呢?、“银杏果这么臭会有动物吃他们吗?“银杏果对我们有什么用呢?……课堂上孩子们围绕银杏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老师的介绍下,孩子们知道了,原来银杏果曾是许多恐龙的食物来源,然而现在很少有动物会食用,这就导致自然状态下,野生的银杏树难以大量繁殖而如今我们看到的到处都有银杏树,其实离不开人类的栽培。也就是说一旦离开人类栽培,银杏树很有可能重新濒危甚至灭绝。
2.强化低段课程教学
目前,一、二年级科学课每周一节,课时数较少,课与课之间间隔时间长,课的内容缺少一定的延续性,导致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性不强。由于科学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加上孩子们接触到的各种知识因家庭而异,种种因素导致班级内的学生们对同一个探究主题的理解和应对层次差异较大,不适合采取单一的教学手段应对。
教师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结合小学科学低段的不同课程内容设计了多种拓展教学形式,因势利导,通过选择和设计高质量的科学教育活动进行科学知识的扩展、延伸与综合能力的深入发展,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阅读类拓展:丰富科学阅历,树立科学态度
身为科学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却忽略了科学史教育。事实上,对科学概念发展史的阅读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如二年级下册“自制指南针”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指南针、自制指南针,从而达到“知道指南针中的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基于指南针发展史的“指南针的家族”的拓展阅读单,以“文字+视频”的方式介绍了指南针发展的四个阶段:司南、古代罗盘、指南鱼、指南针,随后引申出现代网络定位系统辨别方向的新方法。通过拓展阅读,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指南针结构和原理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指南针的发展史同时,认识到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技的发展。
(2)项目类拓展:综合应用知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项目式学习指围绕一个富有挑战的主题,整合学科内或跨学科的知识,搭建起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理解,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年级上册孩子们探究了帽子的实用性和文化性,理解了帽子的设计元素、组成结构,包括面料、样式等,同时也倡导了文明环保、低碳生活的意识,体验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和活动过程中带来的快乐。虽然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创作出了一顶顶新奇的帽子,锻炼了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六、课堂评价

1.教师注意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精神振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运用巧妙、准确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还要高度重视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使学生在课中保持旺盛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所以,每当走进教室,我总是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并用语言加以鼓励:“呀!你们班的学生学习状态真好,安静地等着老师来上课,相信大家一定会在今天的科学课上学得有趣、开心。相信大家一定能积极动脑,同时也比一比,看谁学到的本领多!
2.教师注意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改变陋习
应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应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我们教师也不能容忍一些学习陋习的存在,该批评时我们教师要及时的批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时由于科学实验步骤多、器材多等原因,虽然在上课时让学生们自由讨论实验的方法,反复强调实验步骤要一个一个放螺母;要放在竹筏对称的位置;放垫圈时要轻轻放,不能用力扔;要多次测量载重量;测试前要把垫圈先擦干,但是,还是有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同时把实验桌搞得一塌糊涂,而且还有其他的学生也在模仿,一时间课堂全乱了。这时的我,并没有迁就这些陋习的现象,而是适时的批评与引导,使学生主动纠正不良现象,按科学的程序继续实验。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评价在突出对个体尊重的同时,我们教师适时的批评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什么?为了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有指向性,使学生从中不仅能得到前进的动力,还能找到不断努力的方向。我们教师的夸奖不仅要有激励作用,还要有明确的指向,能找准学生自身的闪光点,通过夸奖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继续努力学习,使这个闪光点转变为所有学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摆的快慢》课时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测量摆的快慢,有学生提出了两种测量的方法,一种是10秒内摆了多少次,另一种是摆了10次需多少时间。出现这样两种观点后,我首先表扬这位学生能主动思考问题,并鼓励全班的学生向他学习,以这位学生为榜样。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讨论该用哪种方法,学生们觉得都可行,于是学生们开始动手实验测量并记录,但是问题出现了,用10秒内摆了多少次这种方法进行测量的小组出现8次半,8次稍多一点等情况,学生无法记录下去了,于是学生们再次讨论,哪种方法更科学合理,最后学生们统一了认识,认为用摆10次需要三多少秒更为科学合理。而这时学生的探究是通过上述学生的观点进行的,他的观点成了全班探完的动力。更是通过刚才这个指向性的评价,使学生从中不仅能得到前进的动力,更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在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这为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课堂教学互评和小组之间开展课堂教学互评创造条件。
由于小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在于教学,在于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进行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和公正,并且都要认真对待。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指出同学的不足。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生长变化》3、4课时
为了证明植物的根吸收水这一功能,我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当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好了后,让学生们进行交流时,我让学生作出评价,有学生在评价时这样说,“我认为某某同学把小植物插在有水的瓶子里,过几天测量瓶子的水位变化来证明根是否吸收水分是可以的,但不是很科学,因为瓶子是开口的,水会蒸发的。我是这样做的,用塑料膜把瓶口封起来,这样水就不会蒸发了。”也有学生提出瓶子要细长,这样更有利于水位的观察等。
经过同学们相互评价,最后我肯定了同学们都说得有道理,既能倾听别人的发言,又能客观地指出不足我认为学生们在把新问题转化为能解决的问题时,发现了科学探究的严密性,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互评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帮助,课堂学习气氛热烈,从而也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小科教师积极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学目的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重要辅助手段。它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和发展性,它能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双方的互动相长,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利于我们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的发展。
展望
教师在新课标下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要求。
最后编辑水杉 最后编辑于 2023-06-13 11:12:5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