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学习,勤于充电,不断提升,勇攀高峰
诸暨市陶朱街道西湖小学 吕秋雨
2025年暑假,诸暨小学科学团队的“暑期科学汇”活动如期举行,延续“2+1”活动模式,即包含两个必修项目和一个选修项目。在这个炎热的假期中,我将通过精读专业书籍、指导相关活动以及总结一个项目,全面提升自我能力。
一、精读专业书籍
今年暑假我选择精读的书籍是《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提到,要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前,众多地区已开始跨学科教学的探索。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学习内容。例如,船这一单元的知识,便能巧妙地与语文中的曹冲称象、数学中的体积计算、美术中的设计图绘制相互融合;同样,种植凤仙花这一单元也可与数学的长度测量、美术的绘画技巧以及劳动课的种植实践紧密结合。因此,阅读此书不仅能启发我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拓宽思维,更能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读后感悟:
在不同的学校里,跨学科学习的设计和实施很难有一个通用的范式。它的设计往往受多种现实因素制约,更像是一个多方“拉扯”的不稳定结构。实施教师、活动周期、空间、成果形式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它的样态。跨学科实践活动怎样融入常态化教学?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会不会给跨学科实践活动带来沉浸式和个性化的新奇体验?未来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一定会更丰富和精彩。
二、指导相关活动
暑假是一年之中难得的与家人、朋友共度旅行的美好时光,越来越多的家长倾向于将科技馆作为孩子旅行必去的打卡地点。








上海天文馆参观日记
506 钟依澄
今天终于去了心心念念的上海天文馆!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一大早就像个小火箭一样冲出了家门。
一进馆,我就被大厅里一个巨大的摆锤吸引住了。爸爸说这是“傅科摆”,是证明地球在自转的装置。接着我们走进了“家园”展厅,天哪!一个比教室还大的地球模型悬在空中,一半亮着蓝光,一半漆黑,还能看到云层在飘动!突然“轰隆”一声,模型开始展示地球几亿年的变迁,陆地像拼图一样裂开又合并,简直太震撼了。
二楼是“宇宙”展厅,我最喜欢这里的黑洞体验!把手伸进那个发光的漩涡里,居然能感觉到引力在拉扯我的手指。还有一个超酷的VR眼镜,戴上去就像真的在星际穿越,差点撞上一颗红色的火星!
午饭时间到了,我挑了一个“地球冰淇淋”——绿色是抹茶味的陆地,蓝色是海盐味的海洋,连勺子都是宇航员造型。吃着冰淇淋时,我看到旁边小朋友的“月球冰淇淋”是灰白色的,下次一定要尝尝!
下午的“征程”展厅像科幻电影!我钻进等比例制作的天和核心舱模型,在宇航员的睡眠舱里打了个滚。最难忘的是球幕影院:躺椅几乎倒扣过来,整个天花板变成巨幕。当电影里的土星带着光环朝我冲来时,我吓得一把抓住妈妈的胳膊,结果全场小朋友都在尖叫大笑。
闭馆前,我用彩笔画了地球和火星,做成徽章别在书包上。回家的地铁上,我看着窗外渐暗的天空,突然觉得星星离我好近——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坐着真正的飞船去看看它们呢!
三、总结一个项目
项目名称: “探秘社区小生态——我是环境观察员”
项目概述:
学生将以“环境观察员”身份,通过 实地调查、实验分析、数据记录 等方式,探究社区(校园)环境的构成要素、生态关系及存在问题,最终提出可操作的环保改进方案。项目融合科学、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培养系统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驱动性问题:
“如何让我们的社区(校园)环境更健康、更美丽?”
(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问题发现→解决方案”层层深入)
核心概念:
1. 环境系统的组成(生物要素:动植物;非生物要素:水、空气、土壤、光)
2. 生态平衡(生物间的依存关系,如食物链)
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类型、资源消耗)
4. 可持续发展(环保行动的设计逻辑)
学习目标:
科学素养 | 实践能力 | 态度价值观 |
理解环境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 学会使用工具测量环境指标(如pH试纸测水质、分贝仪测噪音) | 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
分析常见环境问题的成因 | 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环境调查方案 | 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
解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 用图表、模型呈现调查结果 | 发展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
预期项目成果及评价
成果形式 | 评价维度 | 评价工具 |
《社区环境健康报告》(图文手册) | 数据准确性、问题分析的逻辑性 | 量规表(含数据记录、分析深度、建议可行性) |
环保行动方案模型(如“雨水花园”微景观、垃圾分类装置设计图 | 创新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 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
环境主题成果展(海报/短视频/演讲) | 表达清晰度、解决方案的感染力 | 公众投票(邀请家长/其他班级参与)
|
项目计划实施过程(共8课时+课外实践)
阶段1:启动问题(1课时)
活动:观看纪录片《地球上的小角落》片段,讨论“理想环境”的特点
产出:小组提出最关注的社区环境问题(如“池塘为什么有臭味?”“垃圾去哪儿了?”)
阶段2:调查设计与工具准备(2课时)
活动:
1. 学习使用简易工具(温度计、放大镜、空气质量检测卡、噪声APP);
2. 设计调查表(例:记录植物种类、水质清澈度、垃圾分布点);
3. 规划调查路线与安全预案。
产出:小组调查计划书
阶段3:实地探索与数据收集(课外实践+1课时)
活动:
生物组:拍摄并识别动植物(推荐APP“形色”),绘制食物网;
水土组:采集水样/土样,测试pH值、浊度(对比实验组:污染水vs干净水);
人类活动组:统计垃圾桶数量、记录噪音源、采访居民环保习惯。
产出:调查记录册、样本照片、采访视频
阶段4:问题分析与方案设计(2课时)
活动:
1. 用思维导图归因环境问题(例:落叶腐烂→水体富营养化→鱼类死亡);
2. 设计解决方案(如“用蚯蚓堆肥处理落叶”“制作鸟类喂食器保护生态”);
3. 制作方案模型或设计图。
产出:环境问题分析图、环保方案设计稿
阶段5:成果展示与行动倡议(2课时)
活动:
举办“绿色社区博览会”:展示报告、模型、环保倡议短视频;
实施一项微型行动(如:在校园设置“蚯蚓堆肥箱”、分发自制环保书签)。
产出:成果展览会、行动记录影像
相关学习资源
1. 工具包:pH试纸、显微镜、分贝仪APP、空气检测卡、标本采集瓶
2. 数字资源:
虚拟生态馆:中国数字科技馆“地球家园”展厅(kepu.cn)
互动游戏:WWF《森林小卫士》(环境决策模拟)
3. 阅读材料:绘本《树真好》《水中的光亮》(本土生物观察)
4. 社区支持:邀请环保局工作人员进校讲座,联系社区提供调查场地
设计亮点
1.真实问题驱动:以学生生活的社区为研究对象,增强代入感
2.量化工具赋能:用简易科学工具将“模糊感受”转化为“可证数据”
3.方案具象化:通过模型制作让抽象环保理念可视化
4.影响力延伸:成果展面向公众,让学习成果产生社会价值
每年的暑假研修期间,跟随团队,我总能学到诸多新知识,接触到众多前沿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教育技术的最新应用,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每一次的研修都让我受益匪浅。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深入交流和探讨,我不仅拓宽了视野,还激发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见解,无疑为我的教学工作和个人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