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治学之道(杨振宁)VS奥本海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复制链接]

1#
    中国现在的教学方法,同我在西南联大时仍是一样的,要求学生样样学,而且教得很多、很细,是一种“填鸭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到美国去,考试时一比较,马上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病在于,它把一个年轻人维持在小孩子的状态,老师要他怎么学,他就怎么学。他不能对整个物理学,有更高超的看法。我到北大、清华去,他们告诉我,物理课本有四大厚本,学生喘不过气来。一个喘不过气的学生,今后不可能做得很好。他必须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生,将来才行。

    整个东亚教育的哲学,太使一个人受拘束。如果要使每一个人学得有自己想法。怎么办呢?譬如物理学,美国有一本杂志,头五页是报道各方面的最新动态,我就建议留学生每期都去看看。即使不懂,也要看看。这种学习方法,我叫它为“渗透法”。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透彻法”。懂得透彻很重要,但若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就抗拒,这不好。“渗透法”学习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二是对整个的动态,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一个做学问的人,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有“taste”,这个词不太好翻,有的翻译成品味、喜爱。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有相当清楚的taste。就像做文学一样,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各个科学家,也有自己的风格。我在西南联大七年,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我的“taste”。
       ——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演讲部分内容


    奥本海默收到费米、特勒的推荐信以后,很快就给杨振宁寄出了邀请函。1949年秋天,杨振宁就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在这个研究所里只有人数不多的世界一流的研究教授,他们在研究所里有高额的薪水,不受外界任何影响地进行他们自己喜欢的研究。没有学生,没有教室,只有研究教授和来访问的年轻优秀学者。

    杨振宁原来打算只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一年,但奥本海默十分欣赏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据杨振宁自己说,那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博士后很多,有二三十人,奥本海默决定留他,很可能是因为他欣赏杨振宁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看法,不随意追逐热门课题。

    因此一年结束之后,到了1950年春,奥本海默给了杨振宁在高等研究所为期五年的聘书。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杨振宁最后决定留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关于奥本海默挽留杨振宁,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奥本海默出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之职以后,决心对这个研究所来一次大的改革。

    1935年奥本海默曾经访问过这个研究所,但是并没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当时给弟弟弗兰克的一封信中写道:“普林斯顿是一个疯人院,那些闻名于世的知识分子在这块荒地上唯我独尊。”奥本海默当时大约没有想到,自己在12年之后会被任命为这个研究所的所长。他接受任命以后,决心对研究所来一次重大改革。当时研究所的思想家们大多年龄偏大,而且相互之间可以说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非常缺乏合作研究精神。

    奥本海默雷厉风行,引进了不少年轻的干才,其中有派斯、戴森、李政道和杨振宁等人。在奥本海默引进的几位中,杨振宁和李政道到研究所不过几年,就推翻了一个自然界的“定律”——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春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奥本海默决定,1966年他将从高等研究所所长的职位上退休。杨振宁觉得奥本海默选择这个时机退休是聪明和恰当的,因为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国原子弹之父”,由于反对研制氢弹和其他一些原因,在1954年被他的国家羞辱了:原子能委员会剥夺了他的国家安全许可权,认为他不再适合担任公职,美国政府再也不需要他的意见和咨询服务了。

    正在他遭难时,普林斯顿的教授们联名写了一封信,希望研究所能够留住奥本海默。联名信起了作用,奥本海默继续留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当所长。1963年奥本海默才重新获得国家的尊崇,这一年12月2日,美国刚上任的总统约翰逊亲自将费米奖授予奥本海默,并在演说中感谢奥本海默为美国做出的贡献忍住泪水的奥本海默则说:“总统先生,您必定是具备了很大的勇气和慈悲才能将这个奖给我,对我来说,这代表着我们未来子孙的好预兆。”

最后编辑天边 最后编辑于 2025-08-16 20:09:14
分享 转发
TOP
2#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催生出来的,新中国起步晚,文盲率都近100了,那时候要的是打好地基,发展工业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批量生产理科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上帝视角轻松地评论前人的不足,是否有些偏颇了。
TOP
3#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催生出来的,新中国起步晚,文盲率都近100了,那时候要的是打好地基,发展工业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批量生产理科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上帝视角轻松地评论前人的不足,是否有些偏颇了。
嘉琳 发表于 2025/8/16 21:01:34
您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当发现问题,是一味地迎合,还是在批判中前行,如何更好的解决“钱学森之问”?毕竟那个时代,能出国留学的,也非一般人了。习大大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说:“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抄照搬”。我想,放在这里也依然适用吧
TOP
4#

您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当发现问题,是一味地迎合,还是在批判中前行,如何更好的解决“钱学森之问”?毕竟那个时代,能出国留学的,也非一般人了。习大大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说:“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抄照搬”。我想,放在这里也依然适用吧
TOP
5#

向大师们借鉴学习
TOP
6#

向大师们借鉴学习
TOP
7#

犹如现在的孩子什么都学就像大杂烩,好像没人引领啥也不会。记得我们小时候除了上课写作业其余时间都在玩耍,劳动及各种体育运动也都会,也没去过辅导班。
TOP
8#

个人认为教育受限于时代,但也借助于时代,每个时代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式的,只不过教育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我们要看到教育的发展
TOP
9#

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觉得都挺有道理教育也要适应国情吧
TOP
10#

杨振宁先生一直都是我的偶像
TOP
11#

的确,我们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学生对学习的主控权缺乏
TOP
12#

这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不仅仅是高等教育
TOP
13#

值得借鉴学习
TOP
14#

要激发、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对世界的好奇本就是最珍贵的 “火种”
TOP
15#

值得深思
TOP
16#

小孩子的兴趣慢慢地一点点读没了,可能大多都不是天选之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