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的教学方法,同我在西南联大时仍是一样的,要求学生样样学,而且教得很多、很细,是一种“填鸭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到美国去,考试时一比较,马上能让美国学生输得一塌糊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病在于,它把一个年轻人维持在小孩子的状态,老师要他怎么学,他就怎么学。他不能对整个物理学,有更高超的看法。我到北大、清华去,他们告诉我,物理课本有四大厚本,学生喘不过气来。一个喘不过气的学生,今后不可能做得很好。他必须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生,将来才行。
整个东亚教育的哲学,太使一个人受拘束。如果要使每一个人学得有自己想法。怎么办呢?譬如物理学,美国有一本杂志,头五页是报道各方面的最新动态,我就建议留学生每期都去看看。即使不懂,也要看看。这种学习方法,我叫它为“渗透法”。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透彻法”。懂得透彻很重要,但若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就抗拒,这不好。“渗透法”学习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二是对整个的动态,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一个做学问的人,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有“taste”,这个词不太好翻,有的翻译成品味、喜爱。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有相当清楚的taste。就像做文学一样,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各个科学家,也有自己的风格。我在西南联大七年,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我的“taste”。 ——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演讲部分内容
奥本海默收到费米、特勒的推荐信以后,很快就给杨振宁寄出了邀请函。1949年秋天,杨振宁就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在这个研究所里只有人数不多的世界一流的研究教授,他们在研究所里有高额的薪水,不受外界任何影响地进行他们自己喜欢的研究。没有学生,没有教室,只有研究教授和来访问的年轻优秀学者。
杨振宁原来打算只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一年,但奥本海默十分欣赏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据杨振宁自己说,那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博士后很多,有二三十人,奥本海默决定留他,很可能是因为他欣赏杨振宁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看法,不随意追逐热门课题。
因此一年结束之后,到了1950年春,奥本海默给了杨振宁在高等研究所为期五年的聘书。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杨振宁最后决定留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关于奥本海默挽留杨振宁,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奥本海默出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之职以后,决心对这个研究所来一次大的改革。
1935年奥本海默曾经访问过这个研究所,但是并没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当时给弟弟弗兰克的一封信中写道:“普林斯顿是一个疯人院,那些闻名于世的知识分子在这块荒地上唯我独尊。”奥本海默当时大约没有想到,自己在12年之后会被任命为这个研究所的所长。他接受任命以后,决心对研究所来一次重大改革。当时研究所的思想家们大多年龄偏大,而且相互之间可以说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非常缺乏合作研究精神。
奥本海默雷厉风行,引进了不少年轻的干才,其中有派斯、戴森、李政道和杨振宁等人。在奥本海默引进的几位中,杨振宁和李政道到研究所不过几年,就推翻了一个自然界的“定律”——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春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奥本海默决定,1966年他将从高等研究所所长的职位上退休。杨振宁觉得奥本海默选择这个时机退休是聪明和恰当的,因为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美国原子弹之父”,由于反对研制氢弹和其他一些原因,在1954年被他的国家羞辱了:原子能委员会剥夺了他的国家安全许可权,认为他不再适合担任公职,美国政府再也不需要他的意见和咨询服务了。
正在他遭难时,普林斯顿的教授们联名写了一封信,希望研究所能够留住奥本海默。联名信起了作用,奥本海默继续留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当所长。1963年奥本海默才重新获得国家的尊崇,这一年12月2日,美国刚上任的总统约翰逊亲自将费米奖授予奥本海默,并在演说中感谢奥本海默为美国做出的贡献。忍住泪水的奥本海默则说:“总统先生,您必定是具备了很大的勇气和慈悲才能将这个奖给我,对我来说,这代表着我们未来子孙的好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