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教育理论学习试卷》最后两道理论分析题简析内容:
四、分析题(第14题10分,第15题12分,共22分)
14. 在做《食物的营养》一课“淀粉遇碘酒变蓝”的实验时,把碘酒滴入淀粉中,发现原来本是乳白色的淀粉变成了蓝色,学生踊跃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并得出了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结论。这时,一名学生提出了让我意想不到的问题:淀粉液中既有淀粉也有水,到底是哪种物质遇碘酒变成了蓝色?
假如你就是上课的老师,对此你会作怎样的处理?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答:首先,我会表扬这位同学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
其次,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思考,并运用实验来解决问题。既然他提出水可能遇碘酒会变成蓝色,那么就让他亲自在干燥的淀粉里加碘酒,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将碘酒加入到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最后,通过实验现象来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碘酒是无法让水变蓝色的,而碘酒却可以让淀粉变蓝。
处理的依据是:运用实验来现场解决问题,一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另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获得正确的答案,让学生感悟到我们有了疑问,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来解决问题,用事实来说话,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赞同程老师的见解,同时,教师更因思考课前的材料准备应排除不必要的干扰,针对主题。)
15.给大家提供两个场景:
场景一:你看到孩子们斜靠着书桌,正在写字。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们正在查找科学术语的定义并将它们记到笔记本里。所有的孩子都很安静,很明显,都在做自己的作业。
场景二:我们看到几群孩子在向水盘中扔不同的物体。这里有些噪音,我们无意中听到孩子们在讲:“可是所有的木片都不漂浮起来。”“用铝箔做的小船能漂浮。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下沉。”“相似的物体是怎样漂浮或下沉的?”
请思考,场景一与场景二哪一个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参与的程度更大?为什么?(12分)
答:场景二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参与的程度更大。
因为场景一孩子们只是简单的在查找科学术语的定义并将它们记到笔记本里,并没有充分发挥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孩子们的探究能力难得到提高。而场景二孩子们虽然产生了一些“噪音”,但却充分的参与到了实践探究中,他们在交流与讨论,思维在碰撞。通过亲自的实践与交流,以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在场景二中的孩子们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参与的程度更大。
(当已有经验解释不了事实时,问题自然而然产生。孩子们就会努力、能动性地去思考,去“玩”,科学探究就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