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课前吸收了不少执教者的经验,在材料上作了调整:橡皮泥不用材料箱里的,用的是素描橡皮泥,可以反复使用多次,在水中不会融化;烧杯用了250毫升的,并且自制了细分刻度,以便观察水面的细微上升。
教学过程中感到生硬的地方及三种处理方法:
在观察不同形状的实心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做成碗形、船形的中空的形状橡皮泥是浮的之后,教师提问: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都不能想到是排开的水量缘故,很多学生都指向了空气的原因:因为有了空气以后变轻了,同体积的物体,轻的容易浮在水面上。我予以了肯定,“这样的解释合理吗?”我这样思考。学生在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之后,教师如何去引导?下面是我在三个班级中的三种处理方法,都觉得不尽如人意:
第一次处理方法:
在肯定和空气有关之后,我另起炉灶。“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实心的橡皮泥和船形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之后,水面有什么变化?”“变高了。”“是啊,这一部分变高的体积我们把它称为排开的水量,那么沉的形状和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一样吗?”这时,学生中出现了争论,有的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研究排开的水量的活动就开始了。
第二次处理方法:
同样肯定学生的猜测可能和空气有关后,教师随即板画沉的形状和浮的形状在水中的状态,请学生观察:“浮的形状有了空气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的回答也难以进入正题。最后由老师提出关于排开的水量的研究。
第三次处理方法:
还是同样的问题,画出比较图之后,我换了一种问法:“浮的形状空心部分是空气,这一部分空气在水面以上还是在水面以下?”“在水面以下。”“那么原来是水的空间被谁占据了?”“被空气占据了。”“是的,一部分被空气占据了,另一部分被橡皮泥占据了。也就是说橡皮泥进入水中的体积你觉得比全部沉入水中的时候要多还是要少呢?”有的同学认为多,有的同学认为少,研究的价值的凸显出来了。教师此时提出橡皮泥进入水中的体积我们就称为排开的水量,怎么知道沉的形状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多还是浮的形状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多呢?……
上述三种处理方法,尽管都不尽如人意,但自己觉得最后一次处理照顾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小步走,将一个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步步深入,最后揭示要研究的问题,显得相对自然些。看来,反复的尝试和思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