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学习资料
(一)好的测试题应该脱离课本
姓名:王远芬
测试题脱离课本常常被看作是“跑题”或“出偏了”,其主要原因是大家对课本作用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认为“以本为本”才是正理。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其中测试题的导向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为考试服务,测试题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考核,教学主要讲考试的知识点,正因为知识的考核始终集中于课本内容,教学和考试相互制约,从而平时的教学也就轻视方法的传播和科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也就跳不出课本知识的圈子,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因此,好的测试题有必要脱离课本,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让知识点的考核失去市场,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单调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而不再是考试的必然前提。
测试题脱离课本,在思想上要保持“形离神不离”,即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广泛的、课本之外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却与课本有密切联系。比如,三上《动物》单元,我们结合课本引导学生经历了“找蜗牛”、“捉蚂蚁”、“挖蚯蚓”、“看蜗牛赛跑、蚯蚓游泳”、“金鱼喝水”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测试题就不需要非要选择这几种动物来考查,可以选择课本之外的动物,比如蝗虫、蜻蜓或者干脆不知名又没有危害的小动物为对象,让学生决定如何去认识、去研究它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学生就很容易的想到之前利用过的课本上研究动物的方法来观察动物的身体结构,用不同的食物来试探它喜欢吃什么食物,轻轻的碰触它来观察它的反应,它的运动方式,找找它的家在哪里,了解它的生活环境等等。若干年后,学生可能忘记了小的时候玩过蚂蚁、蜗牛等动物,但是研究这些小动物的方法却不会忘记,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测试,就可以让师生都明白应注重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课本的作用只是完成这种思考的载体。通过课本知识的掌握解决生活中现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才是课本的真正用途,而不应完全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从而让教学和考试相互促进。
测试题脱离课本,在表现形式上,还应该放弃填空题和问答题,这两种题目更集中考查知识的记忆,忽视知识的整合利用。应侧重判断、选择、实验方案设计、实际问题解决和现象分析等有利于考察学生科学能力和素养的课本之外的题型,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以方法的引导为主,以提高科学能力为发展目标。
(二)好的测试题是书本知识的最好体现
作者姓名:郭桂娟
好的测试题是书本知识的最好体现 我们使用的书本是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制定的,它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情感需要,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我们的教学活动也是围绕这些知识和技能展开的。遗憾的是,有些老师在测试时盲目地追求知识量的扩充,喜欢在“深度”和“难度”上做文章,这样的题目固然体现了一定的新颖性和创新性,但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这对学习能力中等和偏弱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我认为,好的测试题是书本知识的最好体现。具体的说,好的测试题重在考查知识点的基础性,它的题材来自书本、立足书本,内容具体而有序,指向清晰而明确,体现“关注全体,促进发展”的原则,促进每个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图片] 例如此题:我们在做“给花传粉”的实验时,先用雌蕊的柱头轻触纸上的花粉,发现它很容易粘上花粉。这是因为雌蕊的柱头上有什么?它在花产生种子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个测试题内容来自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三课《花、果实和种子》。书中插图如下:如果课堂上学生认真做过这个实验,回答此题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事。而且这个题目学生不可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解决,它有效地鼓励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活动的意义,理解基本技能的原理,检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
(三)活用教材出题,不脱离书本
作者姓名:郭杰
好的测试题不应完全脱离书本。出测试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测试题作为一种评价的重要形式一直在教育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现阶段,教师的日常教学主要根据教材,也就是上述的“书本”进行着,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试题,当然不能完全脱离书本。
好的测试题可以根据教材适当延伸。而这个延伸,也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立足生活实际的试题取材丰富,可以让学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以下是出自教科版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的一题测试题:同学们在做接亮小灯泡的实验中,发现导线两头的绝缘皮没有剥掉,小明用小刀轻轻在绝缘皮外圈割了一下,很容易就把两头的绝缘皮剥下来了。这时,同组的小红说:我看到上次我爸爸在剥绝缘皮的时候是用打火机烧一下,稍微冷却一下后,用手很快就能剥掉了。请问,在小明剥绝缘皮的过程中,绝缘皮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小红爸爸剥绝缘皮的过程中,绝缘皮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这道题的知识点源自于书本,既让学生温习了四年级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受学生欢迎。
当然,适当延伸,并不是脱离书本,书本是“源头”,题目是“支流”。测试题在题型、呈现内容上可以变化,但所要测试的知识点源于书本。脱离了书本的题目,就是怪题、偏题。
综上所述,在出测试题时,应活用教材,而不脱离书本。
(四)好的测试题应该源于书本
作者姓名:桑建辉
好的测试题应该脱离书本,这句话我不赞成。测试题是用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其目的在于督促学生适时地全面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测试,学生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测试,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科学概念,发展了哪些过程技能,并由此决定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测试题脱离了书本,也就失去了测试的最根本意义。
好的测试题应该是源于书本的,《科学课程标准(3—6)》也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课标要求看,这样的评价改变了过去的方法,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上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也要求我们在编写测试题时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上,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鼓励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增强探究意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测试题的真正意义:分析总结学习过程,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借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优秀的测试题并作一个简单分析:
实验:溶解的快与慢(请动手做一做)
材料:
两个50毫升的烧杯,两份食盐(各10克)
过程:
在一个烧杯中加50毫升冷水,一个烧杯加50毫升热水。
将两份食盐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静静观察5分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详细记录在表格中。
结果:
时间 |
观察到的现象 |
冷水杯 |
热水杯 |
一分钟后 |
|
|
三分钟后 |
|
|
五分钟后 |
|
|
选择题:
1、这个实验中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
A食盐在不同温度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大小的。
B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吗?
C食盐在冷水和热水中哪个溶解的更快?
2、在这个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因素是哪个?( )
A不同温度的水。
B水的多少。
C食盐的多少。
3、从以上的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A温度会影响到物质的溶解。
B 50毫升水能溶解10克食盐。
C食盐会在水中溶解。
评测标准:
u 能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用文字准确完整表达出观察到的溶解过程,得到正确实验结论。(3★)
u 能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用文字准确表达食盐在一个杯中的溶解现象及部分另一个杯中的现象,得到正确实验结论。(2★)
u 学生完全不理解实验目的,完成实验,也没有正确实验结论。(0★)
这个测试题测试对象是四年级学生,该测试题并没有脱离书本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属于综合性测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溶解”这个科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要求能定量描述实验现象和规律,按照测试要求完成实验。评价的标准是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的,列出了从好到差不同水平的最低标准,通过三级评测标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评价等级,有利于学生查找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则可以借助这个评价标准来确定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将来要采取的下一步行动。在这个测试过程中,不但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测试,也兼顾了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这种测试题在认知领域对学生的评估模糊化了,但却加强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学生的评估。这样的形成性测试题真正实现了测试的目标:帮助学与教。值得每位科学老师的借鉴。
(五)好的测试题应该脱离书本
作者姓名:邵惠英
“好的测试题应该脱离书本。”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如今的科学学习不再是以往的那种填鸭式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现在的科学学习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为主,学生学到的学习方法是终身受益的。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指导今后工作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的思考,要学会举一反三,这才是真正学习科学的目的。好的测试题是考学生的能力,考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脱离书本内容之后学生没有课堂上的依靠,也就不存在死记硬背的形式。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成为记忆的高手,而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法,只要从测试中体现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会真正走向能力这条道路上来。老师的导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方法,测试的导向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所谓好的测试题就应该体现“好”这个字,好也就意味着这个测试题是能测得学生的能力,能测得学生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也就应该要脱离书本的具体指向的内容,这样才不会让学生始终围绕书本上的那些知识点重复地记忆和背诵,才不会让学生成为死记硬背的机器,才不会让学生成为没有思考能力,只会接受学习的学习工具。
好的测试题脱离了书本会让学生更快地提高科学的素质。举简单的例子:比如科学实验中出现的常见方法是对比实验,不管哪个年级,都有出现过对比实验的例证,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对比实验的操作方法,测试题中出现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案。三年级的对比实验有:比谁留得快的公平条件是什么?测试题中可以出现书本以外的内容:比谁推物体推得快的公平条件是什么?如此的两题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是不一样,但分析实质,其实利用了课堂上学过的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书本以外遇到的问题。又比如:三年级下册中出现的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测试题出现书本以外的例子:在2010年的3、4月多次出现家里墙上会流汗的现象,有些地面也出现许多水珠,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这道题其实是考学生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仔细察觉,那根据学过的知识必定能解答。我想通过类似这样的测试形式学生的学习才不会那么呆板,才不会死记硬背,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会大大改善。如此多次测试之后,学生也会明白科学学习不是考记忆内容,而是考学生的学习的方法,学生自然也就会更注重自己平时的积累,积累平时的观察发现,积累课堂的方法能否在生活中的运用,积累生活中出现的自然现象的分析。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要从测试题中解放学生的学习方法。
(六)好的测试题源于书本高于书本
作者姓名:许剑珍
好的测试题应该是源于书本但又不完全是书本上的内容。测试题是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的工具,测试可以分为几部分,一是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知识领域,有一定的知识面需要掌握,也就是T形结构,既要有足够的深度,也应有足够的宽度;二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已有的技能更为重要,往往这种类型的题目都是开放题,他们的答案是不唯一的。现在的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当今社会处在一个信息知识爆炸的社会中,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知识,但学习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打底的,而我们的教材就是把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点和思维方式告诉学生,知识在于积累,而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好的测试题应该是既测试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反应出学生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说测试题完全抛开书本,那我们还要书本做什么?不是说只有体现出思维活跃性的测试题才是好的,对于基本的知识点,我们不需要这样,比如考察学生对显微镜的结构认识和使用的方法,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内容,如果脱离了书本就没有意义,但如果说所有的东西都在书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科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能举一而反三,有不同的思维角度。因此,好的测试题应该在知识点的考核上源于书本,而在思维方式的体现上则应该是高于书本。
(七)好的测试题就应该脱离书本
作者姓名:詹林芳
先来看一道测试题:
下面是小明实验中搜集的四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
1号物质 |
2号物质 |
3号物质 |
4号物质 |
能否看见颗粒 |
能 |
否 |
否 |
能 |
是否均匀分布在水中 |
是 |
是 |
是 |
否 |
是否有沉淀出现 |
否 |
否 |
是 |
是 |
能否用过滤方法分离 |
能 |
否 |
能 |
能 |
通过比较,我发现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是_____________号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的是_____________号物质,我猜测能溶解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
本题中要判断这几种物质是不是溶解,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溶解的几个特征。后面猜测溶解的物质可能是什么,答案是非常开放的。如果学生是死记硬背,往往就不知道该怎样去回答。这个题目脱离书本,采用新颖的测试方式,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能帮助教师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从而真正发挥测试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测试题,往往被书本束缚,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考察,显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缺乏人文性。而我这里所说的脱离书本,实际上是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超越,基于新课程的理念下采用各种新颖的方式进行问答,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测试也能成为学生一次愉快的经历,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一部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7 23:34:4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