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对岩石的作用”实验设计的探讨
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02号学员史佰友记录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在“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部分安排了两个主要模拟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设计好这两个实验,是关系到学生在本课探究中成败的关键。这次参加丽水市课堂教评比观摩活动,再次聆听了两堂成功课例,在收获精彩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部分莲都区学员的思考。
老师们在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认识大自然冷和热变化、流水对岩石的作用,一般会思考如何选择探究的材料——岩石的特点,而“容易破碎”则成了首选。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里,观察到岩石的破碎,再思考大自然长年累月的作用,轻而易举的就能明白冷热变化和流水都是岩石改变模样的重要原因。但这样的设计,似乎有些急功近利,如何体现岩石改变模样过程的“缓慢”,就会感到稍欠火候。学生在完成实验后,会错误的认为,原来坚硬的岩石,要改变模样也是这样的容易。
要改变这一状况,还得从实验的设计入手。在这两个实验中,冷热变化的操作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不建议改变教材中的设计。下面就“流水的作用”实验的设计,参考本次评比活动中执教老师的做法,结合我们的思考,谈谈我们的想法。
1.设立观察的样本。
实验前,引导学生为了更好的观察流水对岩石的作用,可以先在全部材料中取出一块岩石放在一边,不参与水流的冲刷,等实验结束时,与其他岩石比较观察它们的不同。这样安排,一方面是更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流水对岩石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的习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2.选用不同的材料供学生研究。
以8个研究小组为例,我们可以安排6组学生使用质地较软,容易破碎的岩石,让学生在几分钟时间里,就能观察到岩石明显的变化,同时安排2组学生改用坚硬的鹅卵石为研究材料,让这两组学生在完成大自然水流作用实验后,并没有观察到岩石明显的变化。通过两类不同的材料的研究,让学生明白,在流水的作用下,岩石会改变模样,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岩石改变模样的过程有时(其实也是绝大多数时候)是非常缓慢的,是我们不易觉察的,需要我们长期的观察。但是变化的缓慢,并不意味着没有变化。
当然,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会改变模样,并且变化的过程是缓慢的,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从展示、交流、研讨方面做足文章。
当学生完成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的发现,许多学生能观察到水变得浑浊了,与样本相比,岩石变得更圆滑了,瓶底发现了一些小碎石等现象,这时,可以让观察到类似现象的小组,把塑料瓶集中到展示台上。这样,那两组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的小组,就无法也把瓶子和大家一起展示出来,焦点也就自然的集中到这两组学生的实验现象上。教师利用两类不同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让学生充分讨论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进一步认识流水对岩石的作用,以及岩石变化过程的缓慢。
3.背景音乐要能体现大自然水流状态的变化。
儿童学习科学最主要的动力是兴趣,我们的科学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学生安装浓厚的兴趣这一驱动,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模拟流水对岩石的作用,学生的主要操作是通过摇晃塑料瓶来模拟大自然的流水,着本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是只要教师安排得当,学生也可以兴趣盎然的参与进来。
在本次课堂教学评比中,两位老师都选择了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利用音乐本身的魅力,模仿大自然不同情况的水流状态:轻柔曼妙的弦乐,有如春江之水轻轻地流淌,雄厚激扬的交响,恰似汹涌澎湃的河水撕咬着河床。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变化,摇晃的轻重缓急也随之变化,逼真的模拟了水流对岩石的作用。学生的情趣被空前的激发,课堂教学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30 12:05:2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