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创建“思维场” [复制链接]

1#

创建“思维场”

    这是《科学课》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读来亦有同感,收获不小,推荐给大家。

 


创建“思维场”


李健梅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与众不同的科学课:老师的实验台到学生的实验桌,上面没有一件实验器材。一上课,老师就提出问题:“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白天与黑夜?白天与黑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开始思考并回答问题,多数同学认为昼夜变化主要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现象吗?难道就没有其他可能了吗?”老师不紧不慢地提出另一个问题。


教室里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的议论声渐渐变大,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开始争论。


老师拍了拍手,学生很快安静下来。“以我们知道的天体知识,以及我们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请同学们推测,究竟有多少种可能会出现昼夜现象?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研究结果画下来。”


紧接着,各小组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些学生甚至站起来,几个人一起比划着,老师不时时机地深入到各组参加讨论。临近下课大约十多分钟左右,老师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或几个人一起模拟天体运行的方式,或展示自己描绘的天体运行示意图。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推测中,引起昼夜变化的原因有十几种,而每一种都有相应的解释。其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想法是: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还有一个巨大的反光体,昼夜现象与这个反光体有关系。


老师在下课前留下了一句话:“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现象,科学家已经探究出了答案,下一节课我再告诉大家。”


下课了,学生走出教室,争论之声依然不绝于耳,他们还沉醉在思考之中。


这节没有器材的科学课给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整节课中,学生充分启动了自己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几乎没有间歇,思维异常活跃。课堂中形成了浓浓的“思维场”,学生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正是人们在探究未知领域时所经历的过程。


纵观目前的很多科学课,在过分强调学生动手实验的同时,缺少的恰恰是这种“思维场”的创建。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注重了创建这样的“思维场”?


学生有多少思维的机会?课堂中,我们时常看到,该让学生想的,老师直接给出了答案;老师提出问题之后,等不及学生思考,就开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有些学生甚至不明白要做什么;如利用潜望镜能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里面可能是怎样的装置?还没等学生思考,老师便让学生打开看一看,这一看,丧失了多少创新思维。地球内部有什么?还没有让学生去推想,老师便展现一幅内部结构示意图,这又失去了多少意义?学生需要思维的的机会,科学课中如果没有科学思维,就像捅破了窗户纸,一切都变得是那样的直白和浅显。


学生要有多少思维的时间?思考一个科学问题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当然因人因事而论。但是,假如我们给学生更多思维时间的话,又会有多少奇异、创新的想法出现?


学生有多少交流的机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课:较为充足的实验之后,学生的交流只是走过场,一两个学生的汇报代替了全班同学的想法,学生不大顺畅汇报中掺杂着老师的暗示,老师急于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即便有不同的意见,也没有发言的机会。这种交流,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展现智慧的欲望,就连表达能力也不能得到较好的训练。


有多少学生能够保证思维的激情?教学中,我们应提倡“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也就是让学生带着继续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而进入自己的“实验室”。虎头蛇尾或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自足的科学课并不少见。比如:学习了溶解之后,学生提出“盐在水中没有被完全溶解”的见解,倘若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许多教师不仅没有激发与维护学生探究欲望的想法,反而非常沮丧,认为实验失败了,还抱怨学生节外生枝。


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思维的空间是无限的。为学生创建“思维场”,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大门,掌握思维的方法,开拓思维的空间,是我们科学教师应该落实的重要的教学目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