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06号学员吴丽芬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1#

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06号学员吴丽芬研修专贴

                                                      学员简介


姓名:吴丽芬

工作单位:青田县实验小学东山分校

邮政编码:323900

联系QQ:252655856

电子邮箱:wuton711@126.com

教学感言:成功是平凡的积累,实力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中!

部分荣誉: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2010.5)

分享 转发
TOP
2#

个人研修目录:



(两年中自己的作业、新闻报道、论文反思、优秀教学设计和精彩主题贴等资料)

TOP
3#

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教育理论学习试卷
(满分100分)

学号  06      姓名  吴丽芬      学校   青田县实验小学东山分校      


要求:1、通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科学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独立完成,开卷笔答,鼓励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问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的答案,若发现雷同现象,视作不认真学习并以不及格处。建议在2个小时内完成。
3、上交日期:2010年10月30日前(误差不超过5天),以寄出邮戳为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  科学素养          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   探究     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这次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的方式,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开设 语文     、  数学   、外语(3年级起)、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 三  年级起)、艺术(或  音乐  、 美术等)、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等课程。
4.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    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   ,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5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  简单  到  复杂 、由教师扶着走          到逐步放开、由   模仿 到  半独立   再到  独立    的过程逐步进行。
6.科学课程的六个基本理念是:(一) 科学课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四)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五)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六)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7.科学课程的评价以 真实的日常教学   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   课外实践活动 ,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 发展状况     。
8.涉及科学概念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 知道  、 认识 、 理解  。
9.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 富有儿童情趣    和    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 ③ )1.鸟类的呼吸特点是
①呼气时,肺内进行气体交换          
②吸气时,肺内进行气体交换
③吸气和呼气时,肺内都进行气体交换  
④吸气和呼气时,气囊和肺都进行气体交换
(① )2.绿色植物叶的主要功能是
       ①制造养料                     ②储存养料
③运输养料                     ④吸收水分和其他物质
(① )3.下列关于蝗虫形态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   ②头部有三对触角,二对复眼
③口器是刺吸式口器             ④腹部有二对翅,胸部有三对足
(④ )4.关于鱼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多数鱼类的体表有鳞片,能保护身体
②鱼的骨骼既有支持作用又有保护作用
③鱼的鳃是呼吸的主要部位
④鱼类的鳍是一种运动器官,其中背鳍的作用最大
(③ )5.实验室收集氢气的方法为
       ①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②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③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④只能用排水法
(① )6.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交替”的原因依次是
①地球倾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
②太阳倾着身子绕地球转和地球自转
③地球自转和地球倾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④地球自转和太阳倾着身子绕地球转
(③ )7.下列有关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
②只有磁铁能够吸引铁,铁不能吸引磁铁
③在地球吸引物体的同时,物体也吸引地球
④力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④ )8.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①    分子质量大于原子质量           ②分子能运动,原子不能运动
③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④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② )9.利用杆秤可以很方便地称出物体的质量。由于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重是月球上的重的6倍,因而用同一杆秤,在地球上和月球上称同一物体时,杆秤上的示数是
①地球上的示数大于月球上的示数
②地球上的示数等于月球上的示数
③地球上的示数小于月球上的示数
(① )10.关于物体惯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②物体有无惯性,视情况而定
③只有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才有惯性            
④运动物体有惯性,静止无惯性
三、简答题(第11题11分,第12题9分,第13题8分,共28分)
11.某轮船在一次航行中不慎三只货箱跌进河里,这三只箱子的体积都是0.5米3,其中A箱的质量是600千克,B箱的质量是400千克,C箱的质量是500千克,问这些货箱落水后,最终是沉到河底还是浮在水面?(货箱都是不透水的)(11分)
答:ρ=m/V Aρ=600千克/0.5米3   Bρ=400千克/0.5米3   Cρ=500千克/0.5米3    
            =1200千克/米3     =800千克/米3      = 1000千克/米3
这三个箱子的密度都比水的密度大,因此这三个箱子最终都将沉到河底。
12. 请对镁、硫、氧气、氧化美、二氧化硫、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高锰酸钾等9种物质进行分类,将分类结果填入下表。(9分)
类别    名称    类别    名称
单质    镁、硫、氧气    金属    镁
化合物    氧化美、二氧化硫、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高锰酸钾    非金属    硫、氧气
金属氧化物    氧化美    非金属氧化物    二氧化硫
1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科学探究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8分)
答: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以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四、分析题(第14题10分,第15题12分,共22分)
14. 在做《食物的营养》一课“淀粉遇碘酒变蓝”的实验时,把碘酒滴入淀粉中,发现原来本是乳白色的淀粉变成了蓝色,学生踊跃汇报实验中的发现,并得出了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结论。这时,一名学生提出了让我意想不到的问题:淀粉液中既有淀粉也有水,到底是哪种物质遇碘酒变成了蓝色?
假如你就是上课的老师,对此你会作怎样的处理?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如果我是上课的老师,我会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解决问题。
追问学生,淀粉液中既有淀粉也有水,要验证是淀粉遇碘酒变蓝色还是水遇碘酒变蓝色,你觉得要控制哪个变量?(如果将碘酒滴入水中,水不变蓝色,则说明淀粉遇碘酒变蓝,而不是水遇碘酒变蓝。如果将碘酒滴入干淀粉中,干淀粉遇碘酒变成蓝色,则说明是淀粉遇碘酒变蓝色。)
处理依据: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学到的观察的本领,来自己寻找“常量”和“变量”, 教师只是从中进行协助工作,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5.给大家提供两个场景:
场景一:你看到孩子们斜靠着书桌,正在写字。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们正在查找科学术语的定义并将它们记到笔记本里。所有的孩子都很安静,很明显,都在做自己的作业。
场景二:我们看到几群孩子在向水盘中扔不同的物体。这里有些噪音,我们无意中听到孩子们在讲:“可是所有的木片都不漂浮起来。”“用铝箔做的小船能漂浮。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下沉。”“相似的物体是怎样漂浮或下沉的?”
请思考,场景一与场景二哪一个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参与的程度更大?为什么?(12分)

场景一中的孩子们侧重于科学概念的学习,场景二中的孩子们侧重于探究能力的发展。要说哪个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参与的程度更大,个人认为场景二的学生参与度更深入些。
理由:场景二的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更强。“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孩子们向水盘中扔不同的物体,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不同,自己提出问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场景二中的孩子们乐于合作和交流,孩子们进行的是一种群体活动。合作和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了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他人、适当地有条件地让步等技能和策略,只有通过科学学习活动尤其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锻炼,才能逐步形成。孩子们通过交流发现了许多问题,进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人人都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相似的物体是怎样漂浮或下沉的?
场景一中的孩子们也在参与学习,但是思考问题的深入程度可能比不上场景二的孩子们,他们进行着个体的活动,头脑风暴式地思考问题能力还欠缺些。
话说回来,科学概念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是同等重要地,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就好比两条腿走路,不能说哪条腿重要,而抛掉另一条一样。如何找准一个切入点,给予学生一个或多个难易度适宜地任务,使两者之间保持一个合理地平衡。学生进行探究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做强大后备力量的,否则探究只能停留在浅层意义上,甚至缺乏理性的思考而走进一种误区。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大多学生也亲自动手参与了活动,但最后留在学生头脑里的东西有多少?甚至有没有?科学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大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反复研究,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地时候,也处于否定之否定时期。但有一点,正日臻成熟。我们应取百家之长,结合自身特点,加上思考与判断,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 0:00:24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