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这次的小学科学小中高评审,头一天下午知道课题,第二天上课,有点类似于以前的教坛新秀评选。抽到《声音是怎样产生》这一课时,心中不免窃喜,因为这节课上学期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刚上过,自己也听过好多次,似乎有点胸有成竹。可是当自己开始备课时,发现听课和备课完全是两回事。直到晚上八点多,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不甘于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想出新,又没有十足把握,心情一下子晴转雷阵雨了。
上课地点在宁波市区的一所学校,因为不想麻烦他人,所以下午2点上课,我上午10点多就出发去上课学校,想早点去早作准备。背着大鼓,腰挎吉他,双手还捧着一大筐各式能发声的物体去上课。路边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我,看得出来,有的甚至有出钱听我奏一曲的冲动。到了上课的学校,负责接待的老师热情的把我让了进去,还连连说:“你们音乐老师上课真辛苦!”
到了指定教室就开始满头大汗地进行上课准备。庆幸自己来得早,我今天上声音,发现多媒体没有声音,实物投影也无法切换。幸运的是在聊天中知道这所学校的负责上科学课的老师碰巧也是北仑人,又碰巧我在以前还帮过她一个小忙,所以这些问题她马上请电脑老师都解决了。(看来好人还是要经常做)等课前工作准备完毕,已经是12点半了,一包饼干就着半瓶矿泉水,就把中饭给解决了。
下午2点03分离上课还有两分钟,上课的班级已经全部到位,我发现苗头不对,后面5个评委,前面班主任老师还没有离开,这些学生竟然已经聊开了。对于这些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可谓是个个见多识广,后面有人听课那是家常便饭,根本不当一回事。
一开始上课,我让学生听了一段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后。我提出疑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我的设想中是学生不知道,于是我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没想到就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知道,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天呐,这节课不用上,学生就已经知道了。幸好我没有被他的话乱了自己的节奏。“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你的推断!”原先的设计被完全推翻了,必须修正原先的教学思路。
所以我从开始上课就非常注重两点:
1、时刻注意课堂纪律调控,不时提醒学生把手中的实验器具放入盘中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汇报;
2、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所幸这节课我准备了丰富的发声器材,增加师生互动、学生亲身参与环节。
整节课下来,虽然也有调皮的学生偷偷摸上讲台想敲一下锣、打一下鼓的现象,但都被我成功化解了,学生课堂纪律也基本在可控范围之内。
课后深深体会,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同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我们学校问下去,下面鸦雀无声,但到了这里居然回答得头头是道。
哎!第二次在城里上课,不是一般的被动。
小插曲:现代版《买椟还珠》,因为我在设计发声活动中,要用到12个空矿泉水瓶,一时三刻哪里去找那么多空瓶子,去学校总务处好不容易凑出5个空瓶,其余的只好去超市买矿泉水,买了水,又拿不动,自己喝了一瓶,又留下一瓶当午餐,其它的水就在超市门口哗哗地倒掉,心痛啊!但是没办法,东西太多,我拿不动,喝又喝不了那么多,还引得路人驻足观看,啧啧称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16 21:35:0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