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不恰当的爱与被误判的威胁
杭州下城胡承东
前期的一天,我在我家单元门前发现了一窝小燕子,欣喜得很,用相机拍了一段视频,放在网上,与各位分享。也希望这段视频能为我们的科学课派点儿什么用处。后来,接下来的后来几天,我几乎天天在上班的时候,下班的时候都要去看看那一窝小燕子,奇怪的是:第一天没见到,我以为小燕子会飞了,在外面飞着呢;第二天也没见着;第三天又没有见着……它们怎么了?它们为什么不见了?它们为什么不回来了?问题一直都挥之不去。
直到有一天,我和夫人说起小燕子,忽然想起,会不会是自己拍视频的原因,大燕子以为受到了某种威胁,以至于义无反顾,一去不返。想到这里,我的内心一颤,原来罪魁祸首还是自己呐。
想起脑科学,我茅塞顿开,“爱”,不能被确定,就是威胁。我的拍摄行为,不能被燕子确定为安全,那就是潜在的威胁。
人与燕子的关系是这样,何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威胁意味着伤害,安全意味着生存。今天的燕子,今天的人类都是从远古进化而来。对于环境中的危险,脑有着非常完备的警觉机制,和对于危险的感知能力,
说到最后,话归主题: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们要细心的呵护学生那份安全的心理,千万不要由于我们的不恰当的“爱”,而成为被学生误判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