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唱山歌记录教学随想 [复制链接]

1#
到钱塘已5年,参与论坛也停歇了多年,今年开始回归专注教学,再开一个帖子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点滴随想。
最后编辑唱山歌 最后编辑于 2025-09-22 19:25:20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课堂上围绕学生设置问题。开学三周来,尝试着用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借助课件,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设置问题,引发思考,然后逐步深入开展探究。待本课教学问题基本完成后,最后借助课件帮助梳理、提升认知。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比以前的围绕课件设计的流程开展教学效果好很多,学生更感兴趣,能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
以前基本上围绕课件开展教学,其实课件设计的教学流程、问题、考虑的细节更为全面详细,但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往往不是很喜欢,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教师教学缺乏以学生为主、重点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吧。虽然课件所出示的问题并通过老师口述提出来,与不借助课件直接由老师提出内容相同,形式还更为直观清晰,但学生往往更喜欢老师离开讲台、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这样的提问更为生动,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近,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堂更有魅力。
当然,所提出的问题要能仅仅抓住学生的心理,要能层层推进,要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TOP
4#

课堂上围绕学生设置问题。开学三周来,尝试着用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借助课件,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设置问题,引发思考,然后逐步深入开展探究。待本课教学问题基本完成后,最后借助课件帮助梳理、提升认知。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比以前的围绕课件设计的流程开展教学效果好很多,学生更感兴趣,能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
以前基本上围绕课件开展教学,其实课件设计的教学流程、问题、考虑的细节更为全面详细,但这样的
唱山歌 发表于 2025/9/20 19:42:06
不借助课件,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设置问题,引发思考,然后逐步深入开展探究——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模式,学习了。
TOP
5#

这种模式听起来很不错
TOP
6#

很有想法的老师
TOP
7#

适当借助课件,某些课型中很多图片、视频素材还是很有必要的
TOP
8#

欢迎回来,论坛又热闹了
TOP
9#

以生为本的课堂,问题从学生中来,由学生自己解决
TOP
10#

欢迎开贴,回到论坛的大怀抱!
TOP
11#

及时记录是非常好的习惯
TOP
12#

从学生出发,回归课堂本质
TOP
13#

学生是课堂的根本,我们就是为他们服务的
TOP
14#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一个道理
TOP
15#

学情是教学非常必要的基点
TOP
16#

想知道以前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时候,科学课是怎么上的!
TOP
17#

问题从学生中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TOP
18#

确实,过度依赖课件也不好,它只是一种帮助教学的工具,其他的教学方式也要勇敢尝试。
TOP
19#

回归学习的本质,激发学生潜能
TOP
20#

作为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课件,作用还是很大的。
TOP
21#

论坛一直都在,交流一直在进行。
TOP
22#

点滴思想的交流,终将实践于教学行为。
TOP
23#

欢迎回归,非常熟悉名字。
TOP
24#

课间框架性强就像个模板但不灵活
TOP
25#

我们做了再多的研究也是要回归课堂的
TOP
26#

我之前看一个老教师上课就是这样的 整堂课围绕学生 不用课件
TOP
27#

感谢新老朋友们的鼓励!今随笔:《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片段
我们已知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有关(一起复习长低短高)现有三根弦,粗细不同,长短相同,弹拨发出的声音会不会不同?猜测会是怎样的不同?(生猜测)如果要验证这个猜测,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个条件不同?学生实验后交流。
用举手表示的方式反馈实验结果:音高相同0人,粗的声音低绝大多数,粗的声音高有2人(2人一组,该2人为同一组)教师把该组弦演示发现确实粗的声音高!在多次听过证明确实“异常”后,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于是有生说“可能有的松有的紧”。于是提出松紧是否影响音高。同样方法设计——猜测——验证。最后学生通过亲自多次尝试获得声音高低与长度、粗细、松紧有关。感觉今天的教学过程与之前的老师提问“与那些因素有关?(生列出各种可能的因素)我们怎样设计?”然后验证的方法效果好多了。
感想:1.问题由学生中来。2.课前教师要预设好这节课要开展哪些学习活动,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3.尊重学生的真实、勇敢的表达。
TOP
28#

光的反射问题创设
光照向水中,部分光进入水中折射,还有部分光在水上方另一方向传出去了,这是什么现象?生:反光。简单解释即“光的反射”。问:如果手电筒的光照向地面,会不会反射?几乎认为“不会”,一两个人认为“会”,被老师一句“也有一两个不怕死的”后也犹豫着放下了手。在老师强调“看来还是态度不坚决,我喜欢你真实的表达想法”后,有几个声音“有的会有的不会”再请说“怎么说?”原来是说“地面光滑的话会(反射)不光辉的不会”。最后一次举手的是“如果照向粗糙的水泥地”全班一致认为不会“反光”!这时我没有说你们实验后再回答,而是直接告知:全错了!也就是照向水泥地、柏油路都会反射!验证方法:手电筒照向你认为不会反光的物体,在该物体上方放一本书(其他物体也可)观察这本书会不会有光的亮度变化?带着这个认知冲突、之前不可置信的问题饶有兴致地做起了实验,现象明显,结论清楚,没有反驳。
随想:围绕本课难点、学生长久以来的错误认知,激化冲突,教师直接判定错误(难得用该法),更加激起他们的疑问和挑战,在亲自观察到的事实面前改变了原有认知,更有意义印象更深刻。
以前曾在本课教学后还是有很多学生纠正不了“只有镜子才反射光“的认知”,难以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任何物体除了光源外,都是物体对光的反射”这一观念。这次教学应该会好很多吧,应该是克服难点的一个好方法吧。
TOP
29#

今天做了作业本单元练习,比预想的好多了,分析认为应该是与这学期的课堂上教学方式有关,即设置主要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探索,以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为主,精简课件,这样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的课堂感觉也更好,更容易生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