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君: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19期
近日,聆听了科学与技术教育硕士,重庆市江北区胜利村小学书记、校长,重庆市江北区科学兼职教研员舒刚老师与我们分享的讲座《儿童眼中的〈声音〉理解》。在讲座中,舒校长从课例研究的缘起、对课例的进一步分析和持续的研究与实践:大单元建构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作了讲解。
讲座以“声音是怎样传播”这一课中的拓展内容“土电话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中出现的两种不同情况开始研究,这两种情况分别是拉直的棉线和松驰的棉线传播声音的不同。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发现拉直的棉线传播声音效果好,松驰的效果差,针对这种情况,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声音像坐滑梯,只能上,不能下;声音从缝隙中传播;声音在拐弯时减速。之所以会有这些看法,是因为学生没有把上节课“声音是怎样产生”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中,学生素养没有形成,不会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世界里创新运用。其实这些情况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常见到,但大多时候就一笔带过,直接把上节课的内容重复一遍,没有像舒校长这么严谨,也没有他这么细心,从一个小细节中发现问题,并由此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在利用土电话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时,舒校长引导学生在实验时,还另辟蹊径,把棉线拉成“V”型、替换金属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质疑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魏勇老师曾《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一书中,针对一些教育现象指出:现在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只有理解、贯彻、执行。只有信的教育,而没有疑的教育。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要有质疑的精神,要学会批判性思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舒校长这一课中,恰好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从舒校长的讲座中,我还看到了他渊博的知识修养,不管是引用的各种教学理论,还是讲座中的各种数据、图表,这些都值得我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