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一观点,不管是2017版的课程标准还是2022版的课程标准,表述完全相同,说明科学课程是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大家的共识。不但得到了教育专家的肯定,而且得到了全体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赞同,也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
科学课程是基础课程,意味着科学课程的地位已经跟语文和数学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从初中科学学科的地位观察,已经完全跟其他考试学科一样,而且占据的重要性更高,甚至有“得科学成绩者进重点高中”的说法,更显出初中科学课程的地位。尽管当前小学科学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但是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已经把小学科学与语文、数学并列,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看待。如何获得真正符合实际情况的地位?需要所有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有作为才有地位”,小学科学教师要做出成绩,要拿出明显的教学成果,才会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承认,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科学的学科地位。
基础性是义务教育阶段所有课程的属性。科学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培养目标上: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发展基本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以致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科学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表现为:科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实践活动学习科学。科学课程注重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用核心概念呈现课程内容,综合发挥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教育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现象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其他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性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强调综合性,就要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强化学科知识的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活动。综合性和实践性,体现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因为学生的生活情境是综合的,科学课程研究学生周围的世界,所以科学课程的内容包括四大领域,本身就是综合的,这是跟分科课程的重要区别。
强调实践性,是为了变革育人方式。过去,我们还是太注重书本学习,太注重纸笔考试,导致学生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能力显得不足。因此,加强实践性成为改进育人方式的重要方面,成为课改的重点,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1.要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要把握探究实践的基本要求,做好基础性探究实践活动。课程标准附录中的127个必做探究实践活动,是科学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全部落实。在将来的实验抽测、实验考试,都是以此为最低要求进行的。
2.教师要具有综合视野的整体观,通过13个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实现对4个跨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有综合性的视野,打通不同领域的界限,引导学生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现象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注重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其他课程相互渗透,开展跨学科学习。在考试命题的时候,可以命制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大力提倡探究实践活动。探究实践是学习科学课程的主要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科学课程把探究和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联系实际,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和实践活动学习科学,这既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学生兴趣所在,为学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要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