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所见》
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科学老师一读就能发现其中包含的声音相关知识。
1. 声音的传播与反射("歌声振林樾")
科学现象:牧童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振林樾"),涉及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遇到障碍物(如树木)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树林中密集的树叶和树干会多次反射声波,产生混响效果,使歌声显得更加洪亮。
延伸知识:不同频率的声音传播距离不同,低频声波(如牧童的歌声)比高频声波(如蝉鸣)传得更远。
2. 蝉的生物学特性("捕鸣蝉")
鸣蝉的机制: 只有雄蝉能发声,通过腹部鼓膜振动吸引雌蝉交配(属于繁殖行为)。 蝉鸣声频率可达4000Hz以上,是典型的夏季高频噪音源。
牧童的观察: 蝉的听觉器官位于腹部,对振动敏感,牧童突然静止("闭口立")可能是为了避免惊动蝉(蝉对突然的动作更敏感,而非持续的声音)。可见,这也是非常有生活经验的孩童呀,科学知识可不就是蕴含在每个生活经验之中嘛。
3. 生态系统的体现
诗中短短四句勾勒了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生产者:林木("林樾")通过光合作用支撑生态系统。
消费者:牧童(人类)、黄牛(草食动物)、蝉(以植物汁液为食)。
食物链:植物→蝉→鸟类或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