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真实探究为主线,构建结构化学习经历
邵老师的课堂绝非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或实验操作的机械执行,而是精心设计了一条完整的、递进的科学探究路径,充分体现了“做中学、思中悟”的理念:
(一)从真实观察起步,激发问题意识: 课始,学生直接观察来自校园花坛的潮湿土壤,运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寻找“有什么”。这个活动门槛低、参与度高,迅速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并自然生成了最初的发现(石子、沙子、枯叶、水分等)。将发现写在纸片并分类贴于黑板,既是初步交流,也是后续探究的“起点地图”和对比参照。
(二)聚焦核心问题,引导方法创新: 当初步观察遇到瓶颈(比如“粘成一团,看不清楚”)时,邵老师巧妙抛出关键问题:“想要获得更多的发现,获得更多的信息,同学们有更多更好的观察方法吗?” 这一问题精准指向了科学探究的核心——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提出了“用放大镜”、“加试剂看反应”、“晒干”、“碾碎”、“放入水中沉淀”等多种方法。这体现了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如检测淀粉)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
(三)整合多元方法,深化概念理解: 邵老师没有让学生的方法停留在口头,而是高效整合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晒干、筛分、沉淀、蒸发),设计成结构化的主体探究活动。这并非活动的简单堆砌,而是服务于“分离并识别土壤不同成分”这一核心目标:
晒干: 解决潮湿、粘结问题,便于后续分离操作(筛分)。
筛分(使用不同孔径筛子): 物理分离不同大小的颗粒,直观感受颗粒差异,引入“分类”和“分离”的科学思想。
沉淀: 利用沉降速度差异在水中再次分离不同颗粒,并与筛分结果相互印证,深化对“颗粒大小”这一关键属性的认识。同时,意外发现“气泡”(空气)和“漂浮物”(有机质),拓展了观察维度。
蒸发: 针对沉淀后上层液体(土壤浸出液),通过对比蒸馏水蒸发,揭示溶解于水中的“盐分/矿物质”这一肉眼难辨的成分。将探究从可见固体推向溶解态物质。
整个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方法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印证,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方法→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完整科学探究循环,对“土壤成分”的理解从模糊的生活概念走向了包含“空气、水分、矿物质/盐分、沙粒、黏土、腐殖质(间接引出)”等具体成分的科学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