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课例研享】走向深度探究的科学课堂——特级教师邵锋星老师《观...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邵锋星老师执教的《观察土壤的成分》一课,以其精妙的设计、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导和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精准把握,为我们呈现了一节小学科学课的典范。该课例的核心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25/7/15 19:28:1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一、以真实探究为主线,构建结构化学习经历

邵老师的课堂绝非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或实验操作的机械执行,而是精心设计了一条完整的、递进的科学探究路径,充分体现了做中学、思中悟的理念:

(一)从真实观察起步,激发问题意识: 课始,学生直接观察来自校园花坛的潮湿土壤,运用感官和简单工具寻找有什么。这个活动门槛低、参与度高,迅速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并自然生成了最初的发现(石子、沙子、枯叶、水分等)。将发现写在纸片并分类贴于黑板,既是初步交流,也是后续探究的起点地图和对比参照。

(二)聚焦核心问题,引导方法创新: 当初步观察遇到瓶颈(比如粘成一团,看不清楚)时,邵老师巧妙抛出关键问题:想要获得更多的发现,获得更多的信息,同学们有更多更好的观察方法吗?这一问题精准指向了科学探究的核心——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提出了用放大镜加试剂看反应晒干碾碎放入水中沉淀等多种方法。这体现了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如检测淀粉)的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

整合多元方法,深化概念理解: 邵老师没有让学生的方法停留在口头,而是高效整合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晒干、筛分、沉淀、蒸发),设计成结构化的主体探究活动。这并非活动的简单堆砌,而是服务于分离并识别土壤不同成分这一核心目标:

晒干: 解决潮湿、粘结问题,便于后续分离操作(筛分)。

筛分(使用不同孔径筛子): 物理分离不同大小的颗粒,直观感受颗粒差异,引入分类分离的科学思想。

沉淀: 利用沉降速度差异在水中再次分离不同颗粒,并与筛分结果相互印证,深化对颗粒大小这一关键属性的认识。同时,意外发现气泡(空气)和漂浮物(有机质),拓展了观察维度。

蒸发: 针对沉淀后上层液体(土壤浸出液),通过对比蒸馏水蒸发,揭示溶解于水中的盐分/矿物质这一肉眼难辨的成分。将探究从可见固体推向溶解态物质。

整个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方法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印证,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方法设计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完整科学探究循环,对土壤成分的理解从模糊的生活概念走向了包含空气、水分、矿物质/盐分、沙粒、黏土、腐殖质(间接引出)等具体成分的科学概念。


TOP
3#

二、 以概念进阶为目标,实现深度认知建构

本节课对土壤成分概念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探究过程中实现了清晰的概念进阶:

去伪存真,明确观察对象: 当学生将松软作为成分贴出时,邵老师没有粗暴否定,而是通过追问松软是不是土壤的成分?引导学生思考特征成分的区别,帮助学生聚焦到寻找构成土壤的物质实体这一核心任务上,为后续探究奠定了正确的认知方向。

从现象到本质,深化成分认知:

观察到气泡”→ 推理得出空气是成分。

观察到潮湿/晒干确认水分是成分。

筛分/沉淀出不同大小颗粒识别小石子沙子,并引入黏土概念。

蒸发结晶揭示矿物质/盐分这一溶解态成分。

讨论漂浮的枯枝烂叶引出腐烂后形成的腐殖质概念。

从识别到关联,构建系统理解: 在总结环节,邵老师引导学生将分散发现的成分(空气、水分、矿物质、沙粒、黏土、腐殖质)进行整合陈述,并回顾探究方法(晒干、沉淀、筛网、蒸发),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关于土壤成分及其研究方法的认知网络。 邵老师没有把土壤成分的认识作为唯一教学目标,说明邵老师重视的是探究过程与概念建构的融合统一。


TOP
4#

三、以思维发展为内核,培养科学素养

邵老师的课堂处处渗透着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鼓励猜想与假设:邵老师用猜猜看会有什么结果?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基于观察进行预测。

引导比较与分类: 对筛分和沉淀后的颗粒进行大小比较、命名(石子、沙、黏土),是分类思维的典型运用。对比蒸馏水与土壤浸出液的外观及蒸发后痕迹,是控制变量比较思想的体现。

促进推理与论证:

气泡现象推理空气的存在。

水浑浊/有漂浮物推理黏土悬浮和有机质的存在。

蒸发后白色痕迹推理溶解矿物质的存在

激发质疑与辩论: 关于土壤浸出液与蒸馏水是否相同的讨论,是课堂中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邵老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实验(蒸发)让学生自己寻找证据,验证溶解物质的观点。

重视迁移与应用: 学生提出用加试剂(类似检测淀粉)的方法观察土壤,体现了知识迁移的能力。邵老师虽未在本课深入,但点出其蕴含了向土壤酸碱度检测方向发展的可能,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TOP
5#

四、以教学智慧为保障,实现高效课堂

邵老师展现了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对课堂细节的精准把握:

巧妙运用板书与记录: 板书(观察土壤的成分晒干沉淀蒸发空气黏土盐分矿物质腐殖质)清晰勾勒探究主线与核心概念。椭圆形纸片记录并分类张贴,使初始发现可视化,便于后续对比和整理。实验记录单规范了观察过程,为交流提供依据。

精准提问与有效理答:

1.推动探究的关键提问: 更多更好的观察方法吗?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指沉淀法)颗粒大的在哪?颗粒细的在哪?知道它是什么吗?还有什么方法研究?

2.促进思考的追问与理答: 松软的追问、对沉淀法原理的再确认(谁再说一遍?)、对学生生成观点的及时提炼与升华(如从气泡到空气,从蒸发痕迹到盐分)。

高效组织与资源利用: 材料准备充分;实验操作要求明确(如筛在纸盘里);媒体使用恰当,辅助观察和聚焦讨论

概念表述的科学性引导: 邵老师在课堂中虽有使用叫什么的情况,但也通过追问(如黏土颗粒的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实质。

建立课堂联系与延伸: 将水分、空气与植物生长条件联系;将漂浮的枯枝烂叶与腐殖质建立联系,并预告后续实验(烧一烧,闻一闻观察腐殖质),保持探究的连贯性和开放性。

TOP
6#

邵锋星老师的《观察土壤的成分》一课,是一节以深度探究驱动概念建构、以科学思维培养为核心的优秀科学课例。这堂课不仅让学生深刻认识了土壤的成分,更让他们亲历了科学探究的魅力,锻炼了科学思维的能力,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设计理念与实践智慧,对深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启发意义。

TOP
7#

邵老师经典课,听过,赞,
TOP
8#

上完一堂课记录的东西真多
TOP
9#

仔细分析一节课,收获很大。
TOP
10#

通过课例分析,取长补短,是快速进步的途径之一。
TOP
11#

这个分析非常细致,让新老师很有帮助
TOP
12#

学习优秀课例可以让自己成长更快,剖析优秀课例可以让自己研究更深。
TOP
13#

这样的课例分析能力,值得学习,可以看出对科学课理解的程度
TOP
14#

饱含思维的课堂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TOP
15#

感谢分享,收集至:【一课一帖】四下3-6《观察土壤》http://lt.zjxxkx.com/showtopic-67845.aspx
TOP
16#

深度思考。
TOP
17#

深刻理解了科学思维素养
TOP
18#

虽然未亲身听过这节课,但是在这篇案例分析中已经感受到了这节课的丰满充实,以及邵老师的睿智、优秀,学习了
TOP
19#

一节体现思维进阶的科学课,通过课例分析来取长补短,学习了!
TOP
20#

一节有思维含量的课,探究事物的本质
TOP
21#

分析得好深刻,学习!
TOP
22#

思维的进阶在设计中有很好的体现。
TOP
23#

学习优秀的课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