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萌: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 总第117期
陈建秋老师做的报告《问题链驱动,引爆认知冲突——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密码》虽然没有参与直播,但觉得陈老师分享的内容对我们的科学课堂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隔三差五地听了两三遍,总是觉得回味无穷,时不时的想起来,反复琢磨。
陈老师在分享中提到,当前课堂出现的困境是知识碎片化、被动接受、思维浅层化。具体表现在:学生只关注是什么,很少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破局的主要办法是;构建思维型课堂,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逻辑推理、实证精神和跨学科联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问题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问题链是连接知识与思维的桥梁,从事实性问题到思维性问题的升级,本质上是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建构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记忆、理解、应用等)逐步过渡到高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激活学生的主动思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序列,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
做了理论方面的讲解后,陈老师以《增加船的载重量》和《相貌各异的我们》为例,详细展示了以问题链驱动认知冲突的具体教学策略。即通过结构化追问,引导学生从现象观察到本质探究,结合实验探究与逻辑推理,揭示了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构建的实践路径。
尤其是在看了陈老师展示的《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的问题链设计后,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备课之前我也经常参考教学用书上的问题链设计,在课堂上,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对他们来说有难度,于是就放弃了这些难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学生思维的提升没有益处。看到陈老师这一课的问题链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这样的问题链是我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构建思维型的课堂,而构建思维型课堂的关键在于恰当的问题链设计,以问题链驱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进而促使学生高级思维的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