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君: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第15期
在这次馨火学堂桂馨科学课网络研修第3期的讲座中,我见到了心心念的陈建秋老师.虽然已在网络上认识陈老师很多年,但这还是第一次见到面对面“会说话”的陈老师。陈老师一如我想像中那么睿智、幽默、风趣。
陈老师这次分享的讲座主题是《问题链驱动,引爆认知冲突》,在讲座的正式开始之前,陈老师就来了一个暖场活动:让我们观察左边两张海报和右边一张海报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暖场活动很“科学”。陈老师的讲座分四个部分进行:一、思维型课堂的“破局点”;二、概念解析(思维型课堂、问题链、科学探究活动等);三、案例剖析(问题链与认知冲突的“化学反应”);四、实践路径(如何设计“问题链+认知冲突”的课堂)。
在第一部分思维型课堂的“破局点”时,陈老师举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一个小女孩身子穿过两根金属栏杆,别人都在质疑:头大栏小,她是怎么过去的?其实小女孩是从左边先把身子穿过去的,头卡在那了,并不从右边先进去的头。陈老师想告诉我们的是要学会打破常规思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反向思维。也就是要找到“破局点”,打破被动接受知识,避免思维浅层化。陈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用我们语文课中的一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来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异常现象的敏感,聚焦核心素养,久而久之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
在案例分析部分,陈老师以《相貌各异的我们》课例研讨为例,诠释了什么是“问题链驱动”,怎样“引爆认知冲突”。其实在听陈老师讲座之前,我也上过这一课,当时我也让学生事前调查对比自己与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相貌之间的差异。如面部脸型、单双眼皮、耳垂、头发等。课堂上学生也是各抒己见,气氛了很活跃。但今天听了陈老师的课,发现自己的问题设计的不够深入,没有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另外课例中设计的魔镜活动:这是我们班的谁谁谁这个环节,让学生画出自己的面部特征并随机投影,更是体现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下次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在教学环节中借鉴陈老师的这个做法去试一试。
听完陈老师的讲座,感觉意犹未尽,希望馨火学堂多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聆听名师的讲解、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