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蓝桂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阅读摘录及心... [复制链接]

91#

把握课标才是关键,才能有的放矢。
TOP
92#

有思考的摘抄
TOP
93#

摘录

三、“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学业要求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学业要求是总体学业质量要求在本核心概念具体化的表现期望,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进行具体描述,是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等。

(一)科学观念维度的学业要求及其进阶分析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并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识别人体的感觉器官

  

3~4 年级

  

  

能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能描述常见动物、植物的共同特征;能描述人体用于呼吸的器官、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

  

5~6年级

  

  

初步认识微生物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初步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7~9 年级

  

  

能综合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相关知识,找出生命系统构成层次的内在规律,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层次性

(二)科学思维维度的学业要求及其进阶分析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能结合动物和植物的外部特征,比较动物和植物的异同;能概括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3~4年级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能概括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5~6年级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常见的植物进行分类

  

7~9 年级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常见的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能使用简单的检索表对生物进行分类;能建构简单的细胞结构模型;能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探究实践维度的学业要求及其进阶分析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身边常见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4 年级

  

  

能设计简单方案,探究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知道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信息,列举相关实例

  

5~6年级

  

  

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形态;能设计调查活动,说出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说出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7~9 年级

  

  

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工具观察各类生物;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并绘制简单的生物图;探究不同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

(四)态度责任维度的学业要求及其进阶分析

                    
  

学段

  

学业要求

  

1~2年级

  

通过观察,对常见的动物、植物的外在特征产生探究兴趣

  

3~4 年级

  

  

在认识常见生物、认识生物生存行为的过程中,认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以及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的积极意义;认同保护人体具有呼吸功能和摄取养分功能器官的重要性

  

5~6年级

  

  

通过对生命系统构成层次的初步学习,乐于探究和实践,关注人体健康与环境保护

  

7~9 年级

  

  

认同观察工具的使用及发展对提高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的作用,认同无偿献血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关注生物圈的保护

TOP
94#

心得

  通过对各个年段不同学业要求来看,现行教材超纲还是比较多的,这几年一直教六年级,六年级学生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新课标里都已经放到7—9年级去了,如二歧分类法,一直是学生考试的痛点,不知道明年五、六年级新教材出来后,会不会按照新的课标要求进行修改。

TOP
95#

边读边摘录边感悟,优秀总是有道理的
TOP
96#

摘录

四、“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教学提示

(一)教学策略建议

1.合理利用黑板画、图片、视频等素材,以及校园、社区、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资源,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借助多种工具观察各类生物,开展基于观察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动手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

3.运用细胞、系统等知识进行建模教学,建构生物模型

(二)学习活动建议

1.观察

2.体验

3.调查

4.实验探究

5.项目研究

TOP
97#

心得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的教学内容学生相对熟悉,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动物和植物,开展有系统的观察、调查以及体验活动。

TOP
98#

摘录

第二节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一、核心概念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的价值

(一)核心概念6的内涵与外延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将带领我们走进生物体内,思考生命何以生存和生长,思考生命的生存生理机制。

“稳态”一词自1929年出现,便为生物体内的自我调节机制提供了精辟的说明。生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得以执行,机体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相对稳定,都需要生物体内环境稳态的支持。因此,稳态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之一。

(二)核心概念6的学科价值

科学家开展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揭示生命维持生理活动和机体健康的机理,另一方面将这些科学成果转化为科学技术反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核心概念6的教育价值

学习“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各种生命活动,认识生物体内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态与变化”的跨学科概念。通过对植物生存生长条件和影响因素、食物消化过程等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在建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或模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时,学生在学习生物体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科学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大意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

TOP
99#

心得

稳态(Homeostasis)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概念最初由生理学家提出,随着控制论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其内涵已扩展到有机体多层面的协调稳定过程,包括生命活动功能、正常姿势维持等,可应用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乃至社会群体等不同层次,且能在特定时间内(从几毫秒到若干万年)保持特定状态。在这里,主要是指生物体的生存和生长,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具体的生物为例,了解他们的生长、生活需要,如何维护生物的生长过程。从而认识生物体内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形成“物质与能量”“稳态与变化”的跨学科概念。

TOP
100#

摘录

二、“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学习内容与内容进阶

(一)学习内容的结构

6.1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6.3人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二)学习内容的进阶设计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有3项学习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两条进阶主线,分别为生物体的生存和生长、生物体的调节机制。本核心概念的关键进阶路径如图7-7所示。



(三)核心概念6与跨学科概念的关系

本核心概念涉及“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两大跨学科核心概念。

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在整个生命运动过程中生物体内部及其外部环境之间贯穿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物质与能量观是生物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在本核心概念下,主要体现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有机物;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食物作为一种物质,被人体摄入后,经过消化吸收,再被细胞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类的生命活动所需。

稳定与变化是认识系统运作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生命系统身就是一个稳定与变化的系统,其稳态通过调节来实现。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中,生命观念之一便是稳态与平衡,其含义便是“稳定与变化”的观念,具体表现为细胞、个体、群体方面的平衡。

TOP
101#


心得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学习内容相对不多,其中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一部分内容,我们主要让学生认识植物的生命活动,特别是要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这一部分内容,则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生长为例进行学习。同时还要渗透“物质与能量”和“稳定与变化”两大跨学科核心概念。

TOP
102#

摘录

三、“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学业要求

(一)科学观念维度的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需要外界环境的帮助

  

3~4年级

  

能说出植物和动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认识到植物、动物的某些结构具有帮助其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5~6 年级

  

认识到植物利用阳光、空气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养分的过程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和人依靠摄取食物以维持生命活动

  

7~9 年级

  

能综合植物、人体的调节过程,认识生命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态逐步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的观念

(二)科学思维维度的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能分析不同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能比较不同动物感知环境的器官

  

3~4 年级

  

能比较分析植物、动物生存需要的差异

  

5~6年级

  

能通过描述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消化吸收,分析评估自身营养摄取情况

  

7~9 年级

  

能建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或模型,能分析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

(三)探究实践维度的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能依据可观察的现象,描述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

  

3~4年级

  

能设计简单方案并实施操作,搜集植物和动物生存、生长所需条件的证据

  

5~6 年级

  

能收集人体和动物以其他生物为食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信息,用多种方式表达调查过程与结果

  

7~9 年级

  

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探究植物生长的调节过程;能设计方案,通过调查探讨疫苗的来源和作用机理

(四)态度责任维度的学业要求

                    
  

学段

  

学业要求

  

1~2 年级

  

对生物生长的自然现象感到好奇

  

3~4 年级

  

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能与他人交流证据和观点

  

5~6年级

  

认同物质和能量的获取是维持生物体稳态与调节的基础

  

7~9 年级

  

认同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原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关注人体免疫与健康

TOP
103#

心得

“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的学业要求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四个维度进行阐述,并且每一个维度都有不同的学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刻了解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任务。

TOP
104#

摘要

四、“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教学提示

(一)教学策略建议

1.创设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将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的抽象知识具象化

2.鼓励学生开展基于实验的探究活动,探索植物生存、生长的规律

3.结合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开展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教育

4.利用科技史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索植物、动物、人体的稳态与调节的规律

(二)学习活动建议

1.观察

2.实验探究

3.调查

4.项目研究

TOP
105#

心得


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情境,将相关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比如组织种养植物、养殖动物、免疫接种的案例。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提供机会,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探索植物生存、生长的规律。

TOP
106#

摘录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核心概念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价值

(一)核心概念7的内涵与外延

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生物逐渐适应了它所栖息的环境,不间断地从环境中摄入和排出物质和能量,生物依赖于环境而存在,也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归纳为一句话便是“地球上每一种生物的生存都与环境密切相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协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二)核心概念7的学科价值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与加剧,生态学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其研究对象涉及动植物个体的生态现象、种群的生态研究、生物群落的生态现象、生态系统的生态研究等,并在近年来深入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将生态系统中的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及相关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发展的经济、社会、人文等均纳入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三)核心概念7的教育价值

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视野也不再局限于生命科学领域,而应从跨学科的视角,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跨学科议题,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的认识。

TOP
107#

心得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着不同的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学生认识相对到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则理解不够,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到后面。

TOP
108#

我正在学习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