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开发科学教学资源,让科学教学活起来(黄君健)
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课程标准2022版本解读》,深受启发。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对于第十五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下启发:
合理使用课程课程资源是十分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兴趣,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能够达到一定的因材施教的效果。故在教学中,我们因因地制宜的,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来开发各种科学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不是简单的资源扩容,而是作为科学老师教育思维的彻底转变。生活化资源的引入让科学教育焕发新生。书中提到,社区环境、家庭用品、自然景观都可以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这种转变打破了课堂的围墙,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生活。比如,在讲解"物质的变化"时,厨房里的食材变化就是最好的教学案例。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则为科学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胡教授特别强调要善用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实验室等现代教育技术。这些资源不仅弥补了传统实验的局限,更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在资源开发的主体上,书中提出了多元参与的创新思路。教师不再是资源的唯一开发者,学生、家长、社区都可以成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力量。这种多元参与的机制,让课程资源真正服务于教学需求。
资源类型的多元化是本章的另一个亮点。胡教授详细介绍了文本资源、实物资源、数字资源、人力资源等多种类型的开发策略。特别是对校外科技场馆、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的利用,为科学教育开辟了新天地。
在资源开发的方法上,书中强调要遵循科学性、适切性、趣味性原则。这些原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实践的真知灼见。比如在开发实验资源时,既要考虑实验的科学性,又要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
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是本章最具启发性的观点之一。胡教授指出,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生的奇思妙想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这种观点打破了资源开发的事先预设模式,让教学过程本身成为资源生成的过程。
跨学科资源的整合利用为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书中展示了如何将科学与艺术、人文等学科资源有机结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要实现知识的深度融合。
在资源利用的策略上,胡教授特别强调要注重资源的迭代更新。科学教育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这种动态更新的理念,确保了课程资源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总之,用好身边的科学资源,不仅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更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当苹果砸中脑袋的时候,能不能砸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