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科学趣味课后服务课程 [复制链接]

24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借助实验模拟石油开采流程,亲身体验这一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2.学生得以深入理解石油开采所蕴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洞悉其中的科学奥秘。
3.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的观察力与实验操作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如同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磨砺自己的技能宝剑。
4.激发学生对地质学和能源科学的浓厚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
教学的重点:模拟石油开采实验的详细步骤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是打开石油开采知识大门的关键钥匙。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注水法采油过程里压力与流体动力学所发挥的作用,此乃深入探究石油开采原理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TOP
242#

教学准备:漏斗、广口瓶、超轻黏土、布丁杯、滴管、吸管、量杯、石子、食用油、清水,
TOP
243#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借助图片或视频展示石油开采的宏大场景,提问:同学们,你们可知石油从何而来?那深埋于地下的石油,我们又是怎样将其开采出来的呢?
引入课题:自然地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模拟石油开采过程。
讲解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这一独特的方式,深入理解石油开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步骤
准备地下储层:
在透明塑料瓶这个小小的“地下世界”里装入适量的石子。
模拟钻井:
将吸管精心剪成两段,一段笔直,宛如深入地下的钻井管道,一段带弯头,好似为石油流出开辟的特殊通道。
在漏斗口接上笔直的吸管,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插入广口瓶中,直至抵达油层位置,就像钻井精准地找到石油宝藏所在之处,并且确保吸管插入后稳固,如同钻井的稳固支撑。
注水驱油:
用量杯倒入水,再用滴管吸取量杯中的水,水如同被注入地下的活力源泉,从漏斗通过水管缓慢流入塑料瓶中,这代表着泵入地下的水,水的注入增加了压力,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石油缓缓上升。
将布丁杯放置在弯头吸管的下方,布丁杯如同一个忠实的“石油收集者”,静静地等待着抽出的石油。弯头吸管的出口尽量向下弯,确保油能够顺畅地流入布丁杯中,就像为石油流出开辟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
模拟石油抽取:
全神贯注地观察油如何随着水的压力上升,通过吸管被抽取到广口瓶的外部,这一过程恰似石油从地下被抽取到地表的神奇之旅,学生们仿佛成为了石油开采的见证者。
注意控制水流速度,避免过快而导致实验失控或石油溅出,就像驾驶汽车需要控制好速度一样,确保整个模拟开采过程平稳有序。
收集石油:
使用布丁杯收集从吸管中流出的“石油”,布丁杯此时就像是石油的“储存库”,模拟石油的收集和储存过程,学生们仿佛成为了小小的石油工程师。
持续注水,直到收集到足够的石油或观察到石油不再上升为止,如同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持续探索与收获
实验小结
通过这个饶有趣味的实验,我们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石油开采知识宝库的大门,初步了解了石油开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着重强调石油开采的复杂性,这是一个涉及众多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的复杂过程,如同一个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同时,也指出石油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如同在美丽的自然画卷上留下了一些不和谐的痕迹。‌
TOP
244#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就像为学生的成长之路铺设坚实的基石,使他们在未来的科学探索和团队协作中能够勇往直前。通过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如同奏响一曲和谐的教育乐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充满激情与活力。密切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TOP
245#


TOP
246#

实验名称:制作脊椎模型
TOP
247#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脊椎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脊椎如何支撑身体并提供灵活性。
3.学生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TOP
248#

教学准备:材料:圆纸片、线轴、EVA圈、弹力绳。
TOP
249#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通过PPT展示人体骨骼图片,引入脊椎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人体奥秘探索的兴趣。
2.引出实验
使用PPT课件,解释脊椎模型的制作目的和过程。
3.制作过程
3.1 准备实验材料
- 将所有材料放置整洁。
3.2 固定脊椎
-将弹力绳固定在EVA圈上,并穿过线轴。
3.3 组装椎骨
- 将线轴排列成一线,模拟脊椎的排列。
3.4 放置椎间盘
- 在相邻线轴之间放置圆纸片,模拟脊椎间的椎间盘。
- 依次把每个线轴和纸片交替穿在弹力绳上。
3.5 连接椎骨
- 将弹力绳穿过线轴中心,确保线轴可以灵活转动。
- 把另一个EVA圈穿在弹力绳上,打2个结,防止其散开。
- 拉紧弹力绳,再把弹力绳打几个结,以免EVA圈脱落。这样这款小制作就做好了。
五、观察与分析
学生模拟脊椎运动,观察脊椎骨和椎间盘如何协同工作,并记录观察结果。
六、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脊椎的功能和模型的制作体验。
TOP
250#


TOP
251#

实验名称:模拟手臂骨骼与肌肉运动
通过制作简易假肢来模拟手臂骨骼与肌肉的运动,学习人体手臂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假肢的制作原理。
TOP
25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体手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增强学生对生物力学和人体解剖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之心,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和需求。
教学重点:掌握人体手臂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原理;成功制作模拟手臂骨骼与肌肉运动的简易假肢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骨骼运动依靠骨骼肌的牵拉,以及两组肌肉相互配合实现骨的运动;将实验中的模拟原理与实际人体手臂运动和假肢工作原理相联系。
TOP
253#

实验材料:白皮带轮、弹力绳、双面胶、银色扎带、插销轴、双脚钉、切割木板A、切割木板B、吸管、塑封袋、白卡纸、剪刀
TOP
254#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播放一段孩子们在操场上运动的视频,视频中着重展示手臂的各种动作,如投掷、攀爬、挥舞等。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在视频里你们看到大家的手臂都在做什么呀?我们的手臂可以做出这么多动作,是不是很神奇?那你们知道手臂为什么能这样灵活运动吗?”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展示一些残疾人使用假肢进行日常活动的图片,接着提问:“大家看这些图片里的叔叔阿姨,他们因为一些原因失去了手臂,但依然可以正常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引入课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我们的手臂能做出各种动作,是因为手臂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在共同发挥作用。而那些失去手臂的人,是借助假肢来重新获得活动能力的。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制作一个简易假肢模型,来体验模拟手臂骨骼与肌肉的运动,探索其中的奥秘。”
3.实验目的
制作一个简易假肢模型,模拟手臂骨骼、关节和肌肉的配合。
深入理解人体手臂运动产生的原理。
了解假肢帮助失去手臂的人运动的原理。
4.实验步骤
准备材料:把所有材料整齐地放在桌面上,方便取用。
连接手臂骨骼:将插销轴小心地穿过切割木板 A 与切割木板 B 的小孔,在插销轴的另一端套上白皮带轮,注意让白皮带轮的凸出面朝向木板,轻轻转动木板,检查连接是否稳固,模拟手臂的弯曲和伸展动作。
制作手:在白卡纸上画出手的形状,可以是简单的手掌轮廓,然后用剪刀剪下来,用双面胶将剪好的手粘在切割木板 A 的一端。
制作并添加肌肉:把双脚钉插在手臂外侧的两个孔里,将弹力绳压在双脚钉下面,再把双脚钉的另一端贴着木板掰弯扣紧,确保弹力绳固定牢固,同时保证手臂伸直时弹力绳处于绷直状态。用银色扎带把塑封袋的一端扎紧,把吸管放在袋子的另一端,再次用银色扎带扎紧。将塑封袋两端的银色扎带系在手臂另一侧的两个孔里,模拟手臂肌肉的作用,手臂伸直时塑封袋也要绷直。
模拟骨骼与肌肉的运动:通过吸管向塑封袋内吹气,观察手臂的变化,就像肌肉收缩时手臂的动作;再挤出塑封袋内的空气,观察手臂的复位,模拟肌肉放松的状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弹力绳的长短,让模拟效果更好。
5.实验小结
老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分享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做得非常棒!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制作出了模拟手臂骨骼与肌肉运动的简易假肢模型。我们发现,就像我们的真实手臂一样,这个模型的‘骨骼’提供了支撑,‘肌肉’(弹力绳和塑封袋)通过收缩和放松带动‘骨骼’运动。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手臂运动的原理。”
TOP
255#

教学反思:在讲解知识原理时,虽然使用了比喻等方法,但对于肌肉与骨骼的配合运动原理,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难度。后续教学可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让学生亲自感受曲肘和伸肘时肌肉的变化,加深学生的理解。
TOP
256#


TOP
257#

趣味科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