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模型为例,这些设计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在整个单元和每节课中需要经历怎样的科学学习,以及单元中的各节课之间如何连接。
首先,在单元设计层面,设计规范要求教材给出单元的锚定现象和驱动问题,按一定的序列编排学习活动,利用它们分别解释锚定现象涉及的相关概念,并将这些概念整合起来构成现象解释的完整模型;强调每个单元都要为学生提供多次机会以综合他们在各节课中建立的概念。
其次,在单节课设计层面,设计规范要求每节课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深化现象解释的模型或拓展模型的某个方面;每节课都应由学生提出指向现象解释的驱动问题;问题应来自单元中的锚定现象,或学生在建构现象解释模型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每节课都应让学生通过科学实践搞清楚一部分概念,从而在问题解决上取得一定的进展,逐步推进概念的深化与拓展,完善对锚定现象的解释。
最后,针对单元中各节课之间的联结,设计规范要求每节课的最后都要产生新问题,作为后续课的研究目的。换句话说,各节课之间是连贯的,后续课上要不断综合和修正完善前面课上获得的概念。每节课都要安排讨论环节,以帮助学生明确当前已经建构的解释模型,同时提出尚未回答、有待解决的问题,以便将该节课与后续课的研究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