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姜小圩2025年网络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91#

2.泰国第一高楼——“像素大厦”
泰国地标性建筑王权大京都大厦,又称“像素大厦”,在这次地震中也幸存下来。虽然出现了剧烈摇晃,但这座高314米,共77层的泰国第一高楼始终没有倒塌。
TOP
92#

3.全球最丑的24座大楼榜首——大象大厦
位于曼谷乍都乍区的大象大厦,以独特的大象造型设计闻名。这座于1997年落成的建筑高102米,共32层。虽然被评为全球最丑的24座大楼第一名,大象大厦抗争能力却不错,在地震中昂然屹立。
TOP
93#

为什么有的建筑会倒,有的不会?

为何在强震中,有些建筑会倒,有些却站住了脚跟?虽然每栋建筑有特殊之处,应该具体问题分析,如“像素大厦”安装了抗风减震的阻尼器,但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普遍的关键因素,去弄清楚这里面的原因。
TOP
94#

1.地基
建在河滩、沙土等松软地基上的建筑容易倒塌,因为地震时,土壤会像果冻一样摇晃、流动,导致建筑物倾斜、下沉。而建造在岩石等坚固地基上的建筑稳定性更高,不容易倒塌。
TOP
95#

2.建筑材料
用砖块、石头等硬脆材料建成的房屋缺乏弹性,在地震中容易开裂散架。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能弯曲变形,用它们建造的房屋能通过“以柔克刚”的方法分散地震能量。
TOP
96#

3.结构设计
承重墙结构完全依赖竖向的墙体承载外力,一旦某面墙体遭到破坏,就可能导致连续倒塌。而框架结构比承重墙结构更抗震,因为它是用很多柱子和横梁搭成的,就像搭积木一样。这样能形成多道抗震防线,即使部分梁柱受损,整体仍能通过其他梁柱保持稳定。
TOP
97#

沙尘来袭!“迷雾”笼罩全国多地

4月,一场罕见的沙尘天气从北到南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就连南方的海南省都未能幸免。突如其来的沙尘天气让各地的PM10爆表,给人们的春游出行蒙上了一层阴影。
TOP
98#

沙尘从哪里来?
沙尘天气,是强风将地表松散沙粒或粉尘卷入空中,导致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我国北方以及蒙古国境内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荒滩,沙量足够。这里恰好又是冷暖空气交锋的战场,大风天气多。容易扬起沙尘,如果遇上强劲的上升气流,风沙就会被带至高空。当高空中的风沙遇到强冷空气,就会随之一路向南,然后再风力不足的地方降下来,形成沙尘天气。
TOP
99#

为何在强震中,有些建筑会倒,有些却站住了脚跟?虽然每栋建筑有特殊之处,应该具体问题分析,如“像素大厦”安装了抗风减震的阻尼器,但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普遍的关键因素,去弄清楚这里面的原因。
姜小圩 发表于 2025/6/8 20:36:28

抗风减震的阻尼器,原来有神器加持。
TOP
100#

沙尘何时出现?
在我国,3-5月是沙尘天气最频繁的时段,4月尤甚。这3个月的沙尘天气能占到全民的80%。为什么沙尘天气也喜欢春季呢?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较少,北方的地表解冻后更松散,更容易产生沙尘,再加上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容易刮大风。这些都给沙尘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TOP
101#

沙尘为何南下?
通常,沙尘天气只会影响我国北方部分省区。这次席卷全国的沙尘天气实属罕见,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去年冬季沙源地降水较少,气温偏高,干燥的沙尘物质更多;二是亚洲冬季风进入强周期性阶段,沙源地的大风天增多,更容易扬起沙尘;三是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从北向南的运动强度增加,冷空气频繁南下。
TOP
102#

沙尘来袭,我们该怎么办?
沙尘天气来袭时,我们应尽量待在室内,关好门窗,并采用洒水、开启加湿器、用湿墩布拖地等方式增加室内的湿度,防止扬尘。如果要出门,我们应该带好口罩,做好防护。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喝水的方式来补充水分,加快新陈代谢,提高对沙尘天气的抵抗力。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加强防风固沙的工作。他们种下一颗颗树苗,在沙漠边缘筑起一道道抵御风沙的“绿色长城”
TOP
103#

世界上有两样事物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样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样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康德
TOP
104#

花的介绍,分享很到位
TOP
105#

时隔53年,废弃探测器重返地球


莫斯科时间5月10日9时24分,苏联废弃的金星探测器“宇宙482”重返地球大气层,最终坠落在印度洋,结束了其长达53年的太空漂泊之旅。
TOP
106#

宇宙482为何沦为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指环绕地球轨道运行但已失去功能的人造物体残骸,包括废弃的卫星、火箭残骸、航天器碎片,甚至宇航员遗失的工具。因此,太空垃圾主要源于人类航天活动。“宇宙482”于1972年由苏联发射升空,原定登陆金星执行探测任务,却因运载火箭故障,没能脱离地球轨道,最终沦为长期漂泊的太空垃圾。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它的大部分外部结构逐渐解体脱落,最终留下一个直径约1米重约495千克的钛合金球形着陆舱。在近地轨道稀薄大气的影响下,球形着陆舱的飞行轨道逐渐降低,最终坠回地球。
TOP
107#

著名的太空垃圾事件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其运载火箭在完成使命后脱离轨道,成为史上第一件太空垃圾。
1965年,美国宇航员爱德华遗失的手套,以近2.8万千米的时速在太空飞行。好在这只杀伤力大的手套最终在大气层被烧毁。

1983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碎片相撞,导致其舷窗被损,只能提前返回地球。
TOP
108#

如何应对太空垃圾

如今,低低轨道区域充斥着大量空间碎片。它们运动速度极快,大概相当于子弹速度的7倍,即使是微小碎片,也能击穿宇航员太空服、破坏航天器设备。比如,一片药片大小的碎片就能把人造卫星撞成“残废”。
那么,我们要如何对付太空垃圾呢?目前主要有四种方法:规避、预防、防护和清理。
1️⃣规避:航天器利用轨道检测技术,提前知道太空垃圾的位置,从而调整轨道,避免与其相撞。
2️⃣预防:让卫星在寿命末期自动降低轨道,更快进入地球大气层以被焚毁。或者把地球同步卫星转移到“墓地”轨道,减少常用轨道上的太空垃圾。
3️⃣防护:通过给航天器穿上铝板、高强度负荷材料等“防弹衣”,使之有效抵挡太空垃圾的撞击。
4️⃣清理:将太空垃圾拉到地球大气层,让他们被烧毁,或者将其轨道抬高到不常用的轨道高度。还可以用机械臂抓取太空垃圾用激光推开或烧掉他们。
TOP
109#

欢迎开贴,共同学习
TOP
110#

科学家发现植物发臭的秘密

释放臭味是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的“拿手好戏”。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铃木属、臭菘属和细辛属的部分植物在体内合成臭味物质的过程几乎一模一样。为了演化出合成臭味的能力这些植物用了近700万年的时间。
TOP
111#

走进臭味的来源

植物产生臭味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依靠外界的某种化学物质,有的是植物与细菌合作的结果。本次研究中的铃木属、臭菘属和细辛属的部分植物,则是自身就可以主动散发臭味。他们通过体内一类名叫“二硫键合酶”的物质,能够将含硫分子转化为产生恶臭的化合物,就像一个可以靠自身产生臭氧的工厂一样。
TOP
112#

发臭的秘密

苍蝇、食腐甲虫等昆虫喜欢的腐肉会发出臭味。植物模仿腐肉的气味,就是为了欺骗这些食腐昆虫,让它们误以为找到了“美食”。等昆虫发现自己上当受骗的时候,它们已经带上了花粉,不知不觉地成了这些植物的“义务快递员”。
TOP
113#

植物释放臭味,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美食骗局”。铃木属、臭菘属和细辛属这三个植物大家族里,只有部分成员掌握了释放臭味的技能。研究人员推测:要么,在它们周围,逐臭的苍蝇比寻香的蜂蝶多,它们不得不用臭味来获得苍蝇的青睐;要么,它们输掉了与其他植物的“香味竞争”,不得不放弃蜂蝶,转而用臭味寻求苍蝇的帮助,替自己传播花粉,从而实现种群的繁衍。
最后编辑姜小圩 最后编辑于 2025-07-10 09:39:08
TOP
114#

巨花魔芋
巨花魔芋是臭味植物中的“大明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它的花朵会释放出浓重、刺鼻的尸臭味。巨花魔芋也会制造热量,让自己的温度维持在38℃左右。温度和臭味相结合,能吸引那些在夜间活动、对温度极为敏感的昆虫,让它们误以为发现了刚死去不久的动物尸体。巨花魔芋还会用长筒状的花序暂时困住昆虫让它们在挣扎逃离的过程中,携带上尽可能多的花粉。
TOP
115#

大王花

不少人认识臭味植物,都是从大王花开始的。这种奇特的植物能开出巨大的花朵最大的直径可达1.4米。因为释放出腐肉的味道,人们曾误以为它以动物为食,甚至称它为“食人花”。大王花不但在气味上模仿腐肉,在外形上也在向腐肉靠拢。它的这种行为是化学拟态和视觉拟态的结合目的是让自己更容易受到食腐昆虫的青睐。
TOP
116#

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复活”了

今期,在赤水河这个科研人员精心营造的“生命摇篮”中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判定为“野外灭绝”的长江鲟,终于完成了自然繁衍,迈出了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一步。长江鲟是长江的“活化石”,在亿万年的时光中静静穿行,见证了恐龙的灭亡,也目睹了人类文明的兴起。它们生活在长江上游,沿着金沙江、岷江等支流回游产卵。但由于回游通道被阻断、栖息地退化及非法捕捞等原因,自2000年起,它们再也没有在野外产卵。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但科学家们没有放弃,他们在赤水河为长江鲟精心布置了一个可以产卵的生命摇篮,调节水流仿造河床,最终成功让长江鲟产下鱼卵。
TOP
117#

“宇宙手电筒”精准丈量地月长度

        想象一下,在35万千米外的月球轨道,一束来自地球的光穿越重重黑暗,精准照亮了一颗绕月飞行的卫星,然后又悄然折返回来。最近,由中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利用云南天文台的近红外月球激光测距系统,向月球方向发射出一道激光,准确命中一颗装备了特殊反射器的卫星-天都一号。通过接收这束微弱激光,他们成功测出了卫星与地球之间精确到厘米的距离。这项技术,就像是在浩瀚宇宙中打开了一把“手电筒”,让我们能清晰地“看见”在月球轨道上飞行的每一个坐标点,为未来的月球基地建设、航天导航系统,乃至人类探索更远星辰提供了强大助力。
TOP
118#

人类老祖宗8500年前 已玩转“地中海漂流记”

        英国《自然》周刊近期发表的研究显示,地中海马耳他岛的人类定居史比此前认知的早1000多年。8500年前,就有一群狩猎采集者乘筏渡海,成为这座岛屿的“开拓者”。此外,上万枚贝壳化海豹骨骼证明这群“史前赶海人”早已掌握海洋资源利用技能。更惊人的是,他们可能乘坐木筏皮筏,横渡85 千米汹涌海域,从西西里岛抵达马耳他,仅靠洋流与星辰导航。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