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问的目的
启发思维: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讲解数学难题时,提问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像在几何证明题中,启发学生从不同的定理出发寻找证明途径。
检查理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讲完一篇文言文后,提问文中重点字词的释义或者句子的翻译,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内容。
二、提问的内容
难度适中: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例如在物理课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可以提问简单的应用问题,如已知物体的质量和所受合外力,求加速度;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如在斜面上的物体,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
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问题应该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在生物课上,在讲解细胞呼吸时,老师可以先问学生 “细胞呼吸有什么作用?” 然后进一步提问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有哪些主要区别?”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三、提问的方式
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回答,不能只关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采用轮流回答、小组讨论后代表回答等方式。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对话练习时,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提问的语言清晰明确:避免使用模糊、容易引起歧义的语言。在化学实验课上,老师提问 “这个实验步骤中,加入试剂 A 的准确作用是什么?” 而不是模糊地问 “这个试剂有啥用?”
给予适当的等待时间:提问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能立刻给出答案或者催促学生。比如在历史课提问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时,等待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并整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