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跃龙: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学习说明和任务单

报名申请时间:2024年1月26日——2025年11月30日

网络研修时间:2024年1月26日——2025年12月30日

资料汇总评选:2026年1月——2月

评比结果公布:2026年3月

为方便落实网络研修过程管理和研修成果统计,“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的学习任务采用积分制,分为“学习分”“成长分”两个部分,所有资料时间界定在2024年1月26日-2025年12月30日。

一、学习分

成员或团队的学习分资料,需在每期网络研修结束后至下月研修开始前,将资料汇总到一个文件夹,以压缩包的形式发送至指定邮箱173692760@qq.com。在最后一期(2025年12月26日)附上参与期数目录。

举例说明:2024年1月26日的研修资料,最迟需在2024年2月25日24时前发送,当月提交时间截止不接受补交资料。文件夹建议采用“姓名(团队名)+总期号+研修资料”,比如陈建秋总第103期研修资料。

1.宣传:每期1分

积极宣传馨火科学网络研修的活动通知或海报,发布在QQ、微信、钉钉群或朋友圈,发布时间要求在研修活动当天8点之前,每期1分,以截图为证。

2.研修:每期10-20分

及时收看馨火科学网络研修的直播或回放,记录该期研修的总期号、主讲嘉宾和分享主题,说明是收看直播还是回放,撰写有一定价值的学习笔记或体会,后期评比时由学习组组织名师进行评分。

3.互动:每期1分

参加网络研修直播时,提出的问题被主持人或嘉宾采纳解答,每期1分,根据研修工作组公布的获奖名单计分

*以上内容到时候可参照微信群里提供的研修记录样本汇总。

二、成长分

1.成绩:按说明加分

网络研修期间,取得的县区级或以上的科学类荣誉、优质课、公开课、讲座、教学技能比赛、论文课题等获奖发表(不包括指导学生比赛),每人次加1分,团队集体类获奖每次加5分。后期评比时需提供正规文件或证书作为凭证,并要求先自行进行统计汇总。

2.发表:每期加1—3分

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在“小学科学教学论坛”设有专版,在此版块建立个人或团队专贴,并将每期的学习笔记或体会在下月研修开始前(这一点非常重要)发表分享,后期评比时由工作人员统计,每期加1分。特别优秀的学习笔记或体会,工作人员会推荐到桂馨公众号“桂馨科学云”发表,则每篇再加2分。

网址:小学科学教学论坛»互动专版»桂馨之友

http://lt.zjxxkx.com/showforum-22.aspx

个人或团队专贴参照格式:

陈建秋: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个人专贴

陈建秋名师工作室:2024-2025馨火科学网络研修共同体团队专贴


桂馨科学云
微信号guixin-scicloud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TOP
4#

2024年第3期,总第105期 我的船长我的船

  [td=85%]  

  

一、为什么做

  

国家、政策视角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视角

  

教师、学生视角

  

二、如何做

  

挑战和应对

1.教师团队合作:克服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和协调问题。

2.教学资源整合:教材、设备、技术等,这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学科知识的整合: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4.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最近发展区以及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

5.评估方法: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可能需要创新的评估方法,以便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果。

6.项目式学习局限性:时间、空间、评估难度、学科强行融合、教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


一些朴实无华的应对建议

1.自我催眠

2梳理项目脉络,理清需要的跨学科支架,尝试合作

3.项目主持人or项目成员


4.先开始做,再尝试做的完美。先把事情做完,再把事情做好

  
  
  
TOP
5#

2024年第4期,总第106期 中小学生创意实验的思与行

趣味实验思考
(一)趣味科学实验开发的现实背景
“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应试实验"
具体原因可能是:
有理念少行动;有开发少实用;有情境少建构;有教师少实验员;有实验室少用品;有活动少专题;有内容少课时;有考核少监督。
特别是教材中的实验问题
(1)实验原理的科学性
(2)实验安全性
(3)实验现象可见度(4)实验步骤
(4)实验步骤(5)实验操作(白)试剂用量(7)实验装置(8)实验装置图
(二)趣味科学实验的设计目的
1.鼓励学生动手做科学。
2.激发学生的创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4.提供学生趣味生动学科学的机会。5.提高学生废物利用及环保意识。
6.培养科学探究的技能、精神与持续研究的毅力。
7.印证科学理论,使科学概念具体化有助于记忆,帮助说明科学与技术的整合。

(三)科学实验的素材来源广泛
苏州大学的朱正元教授,是一位力主自制教具仪器的教育家.他说:"不要迷信只有工厂制造的仪器才是仪器."他提倡"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用来源于生活中的“器材"自制教具仪器,将学生身边的事物与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实验,把握新知,达到学以致用的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努力寻找和筛选学生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学生进入思维的前提,把"身边的实验"引入课堂,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中常见的"瓶瓶罐罐",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学习并不是那样的空洞,而是实实在在,
深刻体会身边就是物理.
科学实验的素材有纸、水、沙、光、磁铁、塑料瓶、硬币、气球、橡皮筋、吸管等。
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越新奇,学生越熟知,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麦克斯韦
(四)趣味科学实验开发的政策依据
2019-11-30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教基〔2019)16号
1.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2.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主要举措
3.规范实验教学实施。4.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5.保障实验教学条件。6.健全实验教学评价机制。7.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8.强化实验教学安全管理。
2021年4月12日教基厅函〔2021〕 1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
指出: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学校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
(五)科学玩具的开发思路
第一种:器材为中心
第二种:概念为中心
第三种:玩具为中心
第四种:生活为中心

TOP
6#

2024年第5期,总第107期项目化学习的选题思考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原则

1.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把握科学教育的思想性和政治方向,在理解课程标准和编写意图上进行开发与利用。精选有助于科学学习的各类优质资源。

2.实行多元主体开发

发挥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的积极性,多途径开发与利用。

3.贴近教与学的实际

选择与组合各种适宜自身教学实际的课题资源。做到课程资源与科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相互促进,原有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的综合使用等。

二、开发与利用建议

1.注重教材拓展内容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应当充分开发利用科学教材中的拓展内容。


例1.给校园植物挂牌,并制作校园生物小报。也可拓展到校外。

例2.制作手摇发电机。

例3.设计制作一个盆栽植物浇水的简易滴灌装置。

例4.做一个堆肥箱。

例5.如果要让小车运动的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

例6.在学校的科技节上,同学们可以尝试制作一艘大型纸船载着大家在水中行驶。

例7.组装一辆太阳能妈驱动的小车,并测试。

例8.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




2.注重校园环境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与科学有关的资源。


3.注重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TOP
7#

2024年第6期,总第108期

2024年第6期,总第108期  《携带花花草草走向大赛殿堂——科技小论文选题和实施策略》

本次培训主题是《携带花花草草走向大赛殿堂——科技小论文选题和实施策略》,从培训中,看得出冯老师对自然界的热爱与好奇。他的原话是:做科学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他制作的视频中,看似平凡的植物,实则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奥秘、生态学价值乃至潜在的经济价值,都是极佳的选题切入点。冯老师在正式开展研究前,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及存在的不足。这方法有助于我们明确研究方向,避免重复劳动,并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我的思考是,在选题时,我们也应该尝试从现代科技的角度出发,比如探索智能农业技术在花卉种植中的应用。积极寻求与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合作,通过跨学科交流,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丰富研究内容,提升研究水平。这样的融合不仅使研究更具前沿性,也拓宽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性,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可靠。


TOP
8#

2024年第9期,总第111期
孙含晖——《科学课的理想模型》一、好奇心的定义及分类
好奇心的“当前科学理解"是什么?(通过搜索阅读科普文章和科学文献)
遵照科学精神来思考,好奇心是生物演化形成的,对我们的生存有帮助。
知觉好奇心:受新奇陌生情景刺激而产生、希望将一个事物由不熟悉变成熟悉,从而消除不安全感的心态。很多动物也有这种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渴望寻找相似现象背后的模式及规律的心态。这是人类独有的好奇心。也是科学探究最需要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神经反应,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来抑制或者增强的。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相信客观世界有道理,并且积极研究客观世界的道理。
科学是柔软的、有生命力的、可以纠错的。因此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始终要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个事物。
科学方法是一些可积累的、有秩序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在较长时段内逐渐接近客观世界的道理。
“当前科学理解"是学术界在目前相对一致的认识,具有相对客观性和纠错能力。
科学精神是激进的保守主义:保守主义让我们虚心向大自然学习并尊重一切事实,激进的一面则让我们把已经学到的一切知识尽最大可能外推到各种情况。
(科学是可证伪的,科学工作者构成了科学共同体。这些说法相对经典,略微过时)
三、小学科学课的目标
提高所有孩子的科学素养同时,鼓励少数对科学有强烈兴趣的孩子自由发展。
霍金读大学时都还没表现出天赋,学生的发展周期较长。
培养科学思维最重要,应该占到全部努力的70%。
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是锻炼科学思维的副产品,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积累得多,也能促进科学思维在更高层面上开展;每个孩子在科学上的特点不一样,不必追求全才。
中国在今天最缺少的是能创新的科学家。保护孩子好奇心,求知欲最重要。
三、培养科学思维
公开讲给孩子介绍:科学思维培养不神秘,有套路;反复练习,熟能生巧,从小学一年级就可以开始。
科学思维的基本循环:
1.获取信息
观察和记录
可以是各种感觉器官的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有时要长期观察记录,例如观察植物生长,天文记录等
可以学习借助各种观察工具,例如显微镜、红外成像仪等
上网搜索
阅读文献
提醒并强调:分清事实与观点
2.提出问题
可能是科学思维里面最重要的一环---学会提问题
什么是好问题:
小学生能提出的,都是好问题!(要鼓励提问)
有些问题适合在小学阶段研究,有些问题暂时不适合。
逐渐总结归纳什么类型的问题更适合继续研究。
细致观察是提出好问题的基础。
有了一定的知识框架,再和获取的信息及观察结果做对比,提出的问题可能更深刻。
提出好问题既有套路,也可以有打破套路的新问题
提醒并强调:问题比答案更重要!
提醒并强调:尽量避免"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除非老师问"你们还可以如何提问题呢?
3.锻炼的是“探究”
科学思维是“探究”
像侦探一样面对多种可能,不是有了结论之后再做几何证明题的“事后诸葛亮”
真正探究不是老师早有一个答案,去引导学生证明这个答案,而是老师也什么不知道,学生提出多个假设问题,多个假设及猜想要互相竞争,看谁的解释力更强更广泛,并且能够被实验证实
科学发现的历史,对于理解探究有很大帮助
回到当年科学发现的现场,体会科学家的困惑与迷茫;(就像来到案发现场的侦探)
每个时代的“探究”都有很多困惑和迷茫,都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在科学思维的循环中,在科学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试错。
原始人如何教孩子打猎?今天的科学老师如何教孩子科学探究?
四、如何做好科学老师
把科学思维的基本循环在科学课上讲给学生然后反复练习这个循环,形成套路。
平时装装糊涂,让孩子们自己探究,偶尔出手一两次。
给孩子们的探究提供帮助。例如,组织孩子们的讨论,让孩子们互相提问,协调一下讨论的秩序。
鼓励提问,鼓励试错,鼓励创新。
老师“弱”,学生才能“强
TOP
9#

2024年第8期,总第110期
徐亮  
《技术与工程领域跨学科项目实践》


(一)背景分析

1.课标内容(3-4年级)

跨学科概念:学科内(结构与功能);学科间(综合实践、劳动教育)。

2.内容分析

教室里的植物在假期里继续浇水。——来自生活(珍惜水资源+技术与工程)

3.学情分析

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及设计能力、合作能力。

4.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简单的设计问题存在限制条件,并有多种设计方案。知道工程设计实施的基本坏节,能在教师引导下,初步理解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

(2)科学思维:在教师引导下,能将问题情境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技术项目,依据实际需求明确任务目;能借助表格、草图、实物模型等方式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分析、比较,调整、完善设计方案。

(3)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常用工具,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处理;能合作完成初步设计与制作,并通过测试改进;能参与研讨,对自己及他人的设计图与成品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能根据任务指标,客观评价成员参与项目的行为。

(4)态度责任: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接纳他人的正确观点,积极改进完善。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探究实践。乐于合作,乐于“做中学”。

5.重难点

重点:综合考虑需求与条件,初步设计与制作滴灌器。

难点:成员、团队间充分交流,提出或接纳有价值的建议。

6.教学准备:制作材料及工具、测试材料。


(二)思路构架

工程设计物化(实践线):明确目标→设计交流→制作测试→展示评价→

自主合作探究(思维线):界定→完善→合作→改进→

(三)设计实践

1.情境入项,明确目标

(1)引发源于实际生活的问题,利用真实的情境驱动学生快速进入探究。

(2)项目作品也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基于需求开展头脑风暴,明确具体目标。

问题:暑假期间,怎样浇水?

2.讨论分析,设计方案

(1)引导学生依据课堂可用材料工具讨论设计,培养关注界定条件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2)明确小组分工,引导学生各展其才、高效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3)提示设计和汇报要点,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解决重点问题,并在过程中促成“思行合一”。

3.全班交流,完善方案

(1)通过对设计图的研讨,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己经能发现并修改一些设计上的不足。

(2)同时为其他组提供更多思考建议。在相互指正和借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设计得到初步完善。

4.小组合作,制作测试

制作是有选材需求和测试标准导向的,在两次甚至更多次的测试中,学生通过“做中学”,逐步完善设计与作品。

5.展示汇报,评价改进

项目化成果需要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呈现自己的作品、经历和感受,给学生让思维显性化的机会,在思维碰撞中反思过程,在展示评价中获得成就感。

6.回顾小结,激发新思


一节课的结束不是项目化学习的结束,而是新起点。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在项目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生成更大的信心与目标。

新问题:如何给几十盆相同的绿植同时供水?室外的植物受环境影响大,水量需要随机调整,如何解决?

7.引入新知,生成拓展

(1)提供进阶“脚手架”, (视频、实物)引导学生挑战新问题,获取新知识和新材料,提出新设计方案。

(2)汇总新方案,利用新课时或二课社团时间,择优指导制作更先进的作品。

(四)感悟反思

设计是工程的核心,实践是工程的过程,产品是工程的结果。我们要做到三者兼顾,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优化设计和创新作品来体现进阶性。要将评价前置,让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之前明确目标和评价标准,从而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逐步养成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良好习惯。

加强综合性。一个项目工程通常涉及广泛内容,我们在进行工程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实践运用,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工程问题的解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没有标准答案,所有的学生作品都应得到认可,让学生懂得经历过程比得到结果更加重要

加强对技术与工程的辩证认识。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但是,也要预防核泄漏等事故灾害,发挥正向作用。

TOP
10#

2024年7期,总第109期马冠中  《从教学案例到科学教学小原则》

问题——学生研究怎样的问题?

现象——学生研究怎样的现象?

研究——学生做怎样的研究?

证据——学生使用怎样的证据?

整体——学生经历怎样的过程?

(一)学生研究怎样的问题?

1.学生个人角度:

现象能调动学生的想法和先前经验。

框定为解释现象的教学中,学生被赋予认识能动性,帮助他们理解科学概念对解释自然世界的价值。

2.学校课程角度:

现象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情境,相比于脱离情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探索科学观点。

发展对现象的解释,需要使用各维度的素养,为学生提供发民素养的机会。

教学框定为解释现象,能够促进学生参与真实的学科实践中。

3.原则1

学生研究的问题需从经验出发提出,指向解释现象。而不是从知识出发的问题,仅指向要教的概念。

(二)学生研究怎样的现象?

现象1.

轮船漂在海上

这个现象来自于哪里?

1.
自然/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现象

是否仅指向要教的概念?

⒉.解释现象,指向多个可能观点

现象2.:水里,橡皮泥沉底,塑料球漂在水上。

这个现象来自于哪里?

⒉教具演示的现象

是否仅指向要教的概念?

1.仅指向要教的概念

真实科学:科学家解释自然现象,解释自然为什么会这样,如何发展战这样的。

不同学科领域涉及不同的现象:

物质科学:如,物体膨胀、运动

生命科学:如植物生长.物行为

地球和宇宙科学:如,昼夜交替,月相

学生个人:

与学生的兴趣和日常经验相关。兴趣是短期和长期科学学习的催化剂

引发学生对日常现象的困惑、混乱或怀疑,能够:

引起和保持学生兴趣。

推动学生发展对他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更加深入的解释。

原则2

学生研究的现象是自然/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与学生日常经验和兴趣有关。而不是教具演示的现象,用于得出知识的实验现象。

(三)学生经历怎样的过程?

案例

案例1:植物会向光生长吗?

案例2:植物歪了,怎么回事?

案例3:为什么水看起来是蓝的?

经历一个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使用探究要素→搞出一些东西。

原则3

学生需经历的过程:学生在科学课上要完成认识活动。以解释现象为认识目标;使用探究要素实现认识目标;发展对现象的解释;提出新问题,更深入地解释现象。而不是做一些活动来理解概念。


小原则0

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实质:认识教学决策地张力并协调。认识每个教学决策的多种可能;认识教学决策所面临的张力;认识每个教学决策的预期结果。而不是不加思索地站在某个立场上。

TOP
11#

有记录,有收获
TOP
12#

2024年第10期,总第112

《跨学科概念与跨学科学习---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


1.科学是不断更新、无限扩张的汪洋大海,但学生的时间精力和认知能力却是有限的。

2.新课标遴选了体现不同学科核心思想的13个学科核心概念,作为学生学习科学、提升核心素养的载体。


  厘清概念

1.学科核心概念:构建学科的主要概念和思想。重点突出学科

2.跨学科概念:不同学科之间的共通概念和思想。属于综合科学

3.大概念、大单元、大主题、大情境:单元教学时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跨学科概念


  • 模式:模式是指事物之间或现象之间反复出现的、具有规律性的关系或结构。在科学中,模式可以用来描述和预测自然现象,如生物的生长模式、天体的运动模式等。
  •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一个事件(原因)导致另一个事件(结果)发生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确定因果关系是理解自然现象的关键,它有助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 尺度、比例和数量:尺度、比例和数量涉及对事物大小的测量、比较和量化。在科学中,这些概念有助于理解自然现象的大小、范围和数量级,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 系统与模型:系统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模型是对系统的简化或抽象表示,有助于理解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物质与能量: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而能量则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根源。在科学中,理解物质和能量的性质和转化是理解自然现象的基础。
  • 结构与功能:结构是指物体的构造或组成方式,而功能则是指物体所具备的作用或用途。在科学中,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又反映结构。这一概念在生物学、工程学等领域尤为重要。
  • 稳定与变化:稳定是指物体或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状态,而变化则是指物体或系统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改变。在科学中,理解稳定与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揭示自然现象的动态特征和演化规律。
最后编辑恒硕 最后编辑于 2024-11-17 19:17:1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