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开辟科学教育新赛道、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打造科学教育大格局的动力源泉。优化顶层设计,突出协同育人,坚持守正创新,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着力点和总路径。
(一)优化顶层设计,构建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
构建高质量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必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一是研发精品课程教材。课程教材是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关键载体。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开足开齐开好科学类课程,注重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融通、课内课后协同配合;提升科学教材的编研出版质量,将科学教育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落到实处,增强对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基于科学教育的独特属性,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重视科学实验、改善实验条件,保障实验教学时间、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积极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拓展知识技能,体悟科学精神。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师范院校增设科学教育专业、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科学教师培养,落实中小学科学教师配备标准,增配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专职实验员,搭建科学教师研修培训平台,畅通科学教师职称晋升渠道,切实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施教水平。四是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加强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实践,充分展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个人生活与公共事务;引导学生涵育科学精神,增强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
(二)突出协同育人,打造全方位科学教育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必须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全过程育人格局。一是提升多方协同效能。充分调动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育人主体的力量,在目标协同、资源协同、保障协同、评价协同上狠下功夫,建立健全多主体参与科学教育的对接和激励机制,推动构建校内外联动开展科学教育的协调和保障机制。二是丰富课后服务项目。将科学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必备的项目,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研究观测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对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的指导,引导支持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长期开展科学探究和实验,砥砺科学品格、立志科技报国。三是加强家庭科学教育。通过组织家庭科普实践活动、倡导亲子科普阅读、培育家庭科普文明风尚等,充分发挥家庭科学教育在儿童科学启蒙、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科学教育学在日常、融入生活。四是强化科学研究支撑。加强基础研究,探寻科学教育教学规律;开展专题研究,破解科学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推进前瞻研究,探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成长规律,深化跨学科育人育才研究,支撑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守正创新,做好相关改革措施的衔接
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处于开新局的关键阶段,各项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衔接适配。一是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合理规划、有效监管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审批程序、发展路径,鼓励通过多种合理方式开设科技类非学科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二是理性选择竞赛活动。引导学生量力参加“白名单”竞赛,支持有潜质的学生投身科学研究;在竞赛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因素,锤炼学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矢志创新的坚毅品质,为他们将来从事有组织科研筑牢思想根基。三是完善长链条育人机制。推动打造“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统筹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项目,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贯通培养的有效模式。
(摘录于:https://mp.weixin.qq.com/s/hibvvAhgtDHJZfD3tbGQ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