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管理团队赵燕娜2024成长专贴 [复制链接]

1#
时序更替,岁物丰成。2024,坚守初心,继续前行!
最后编辑赵燕娜 最后编辑于 2024-01-22 10:20:23
分享 转发
TOP
2#

研修笔记1:
正如张丰主任所介绍:我国理科教育的问题并不在知识的涉面,学习的难度,而在于学习方式。大量的解答习题的学习,较少的解决问题的学习;多数是分科割裂的知识记忆,较少的学科联系的综合应用。如何促使知识传递为主的学习向主题探究为主的学习转变,促使指向确定性知识为主的学习,向指向创新的开放意义的学习转变。
因此,2022版课程方案和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育人导向: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结构得到了优化:设立跨学科主题活动,加强学科间的互相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而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发展思维、培育素养上具有独特功用,受到国内各学科的普遍关注并获得了快速发展。
张丰主任强调:项目学习 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战役。看似 一个泊来的新概念,其实是教育的固有之道;看似 一个实践研究课题,其实是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求;看似 今天的创新探索,其实是研究性学习的波澜再起;看似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继承,但其内涵已有新的发展。的确:在今天的讲座中,张丰主任从对美国和中国课程设置情况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从课程内容不同,到对于国家的意义,在到中国以学科课程为主的现状,提出了项目化学习的重要意义——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如此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意义在于促进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最终促使知识的现实化,促进解决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
那么在今后的项目化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是否创设真情境、是否提出真任务,学生提出真问题,体验真过程、建立真合作、创设真研讨、实施真改进、生成真成果。最终做到推动课程育人。促进认知学习与社会性发展的结合。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发展,促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学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社会认知的发展。
TOP
3#

研修笔记2:研修主题是《项目学习2.0走向3.0版本:育人模式的时间新样态》,由来文教授主讲。来文教授的讲座结合了许多的生活实例和实施案例,细致地分析了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与外延。来老师强调项目设计来源于生活痛点,思维强调的不是设计,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质是以人为中心涉及被关注,微创新提供方法论。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得项目化学习,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得真实问题,因此我们情境创设也需要更真实。
学习”的特质是有目标(要有操作性,尽量遵从于全日制课程,减小学生的负担)、有计划(老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管理手段)、有评价(并且为使教学评一体化,评价必须是前置的,这是项目化学习的一大特征之一)。项目的特质包括真实性、系统思维以及产品导向,这三点在来老师精心准备的案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来老师还讲到了PBL和pbl的差别,主要在于其真实性不同,用户拆分项目流程,找出痛点,形成机会点。找到一个好的项目化主题和问题,不是靠老师去凭空构建的,最主要的还是从实际问题的分析开始,找准“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就是缺乏找到一个好的项目化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就在我们身边。
正如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真实的情境具有这样三个标准:(1)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现实世界成年人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2)项目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是有意义的;(3)能够将其运用至实际生活。指向:真实问题,学生视角,学以致用。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认知经验建立起了联系,才更能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TOP
4#

研修笔记三:研修主题是《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由曹宝龙特级教师主讲。重提素养:素养是品格+能力,核心素养是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2022版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

对于科学观念的解释:科学观念与现象不同。
科学思维课标的定义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课标准中模型建构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其实要深入理解很难,我对这个模型建构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模型思维是指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已知的模型为要素进行思维,具有抽象化和具体化两个特点,抽象化:通过对已知的各种事物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简化省略,来形成可以表达事物主要特征的模型,在新的认知过程中联系具体的条件使之应用于具体的问题情景。具体化:当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相似但更复杂的问题,原有的模型不能概括当前问题的特征时,就会尝试构建新的符合当前问题的模型,丰富自己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模型,在荣国模型描述证明理论。简单来讲: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探究或项目化、或者其他学习的方式来对模型进行了解和认知,并通过建构、发展、完善模型来促进认知发展的一种科学思维能力。
而曹特认为:模型建构特别重要:对象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模型就是用来解释科学现象的,把科学主要的东西讲清楚,把次要的东西都扔掉。对研究科学的人,或者学习科学的人最重要的要素某种程度上来讲,比推理论证、创新思维更重要。如果科学没有模型、科学是没办法进展的。把模型建构讲得特别简单,又让人清楚明白。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推理论证:是一种科学家的语言方式,有理由、有证据。小学低可以经常用一套模式:我认为....理由是1...,2.....,观点和证据对学生推理论证的培养很有效。证据推理到观点,由观点推到证据,联通了,就ok了。也是人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
TOP
5#

研修笔记4:通过缪徐老师《突破教科研论文写作瓶颈的若干方略》的专题的培训,了解了学习科研与论文写作的学习目的和实用价值。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好书、管理好学生,也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教科研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评职称做铺垫;还能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作用于教学,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要练好文字功夫;善于学习借鉴;学会积累素材;搞清四个问题;抓住写的契机;注意思路创新;精心打磨文章;掌握投稿技巧。
在平时要经常写生活随笔、教育随笔、教学札记。“做到”文字不离手。
首先,要学会判断的论文质量。
(一)论文本质进行学术价值判断:1.解决现实问题。2文章立论3.资料引用。4.论证方法。5.语言文字。
(二)从论文表述形态判断:1.“小”选题要小。2.“新”论述角度要新。3.“精”语言精练,逻辑清晰。4.“深”论述要有深度,层层深入。
其次,要抓住撰写的契机。
每一次外出听课学习、每一次网上研修、每一次执教公开课、每一次教学存在的问题,都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善于从学习、教学中抓住论文撰写的契机。
第三,要精心打磨文章。
   (1)探索性。教学研究就是不断探索,把未知变为已知,把知之较少的变为知之较多的过程;这一特点决定了科研过程及其成果的不确定性。要求科研的组织计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创造性。科学研究就是把原来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没有创造性就不能成为科学研究;这一特点要求科研人员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
   (3)继承性。科学研究的创造是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的创造,是在继承中实现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科研人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科学的知识,才有资格和可能进行科学研究。
   (4)连续性。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的活动,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这一特点决定了在科研组织管理中,要给科研人员指供充分必要的条件。才能获得较高的效率并取得成果。
第四,要具有创新性。
  科研论文是一最新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他具有创新性,学术性,可读性特点。科研论文根据研究领域可分为:理论性科研论文、实践性科研论文、应用性科研论文。根据发表形式可分为:期刊论文、学术著作、会议论文等、写科研论文的要符合它的基本结构,要有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
    此外,还应该积极抓住机遇,找到合适的投搞路径、投稿技能、积极投稿,也是一种证明和肯定自己的途径。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收获很大,学到了很多知识,开拓了视野 ,掌握了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要领。
TOP
6#

学习笔记是得时常回头看看,不然都藏在电脑里忘记了
TOP
7#

回复 6楼秋清的帖子

是的,每月研修,有空必定会记录所思所想,只是存在文件夹中,论坛是个好平台,可以系统记录研修路程
TOP
8#

每一次学习记录内容,过后还可以随时看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