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食》教学设计
宁波市北仑区绍成小学 黄巧尔
【教材分析】
日食是学生已经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一种天文现象。聚焦板块中,引导学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太阳系中天体的运行上。天体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日食。探索活动1是模拟三球运动,认识日食的成因。探索活动2是模拟日食现象,汇总观察结果。研讨环节一是让学生通过交流、汇报,总结出产生“日食”现象的原因,认识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运动、大小和位置关系。二是梳理学生对太阳系这个天体系统的理解。拓展板块,借助金星凌日天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是一个运动着的天体系统。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光沿直线传播,月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正是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三者特殊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相对距离关系,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并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才有可能挡住太阳光。模拟实验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日食的成因,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认识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运动和位置关系,了解不同位置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日食及其原因。
科学思维: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地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探究实践: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认识。
态度责任: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保持关注典型天文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运动、大小和位置关系。
2.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
三球仪、自制模拟教具、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聚焦
1.2009年7月22日那一天,在浙江发生了一场300年难得一见的天文现象。请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有什么感受?
2.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 模拟三球运动
1.你觉得日食的发生跟太阳系中哪三个天体有关?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2.介绍三球仪及其使用方法。
3.在模拟的过程中判断三球运动过程中是否发生日食?如果发生了,此时三者处于怎样的位置关系?
4.如何判断发生了日食?
5.交流研讨。
(三) 模拟日全食
1.通过模拟实验,我们了解了日食发生的原因,那能不能在今天在课堂上亲眼看一看日食发生的整个过程。
2.介绍日食观察仪,学习日食观察仪使用方法。
3.学生实验、交流研讨
l 重现日食发生的一个过程
l 定格遮住面积最大时的样子并投屏实验记录表
4.总结:我们把遮挡面积最大时发生的日食类型称为日全食。
(四) 模拟日环食
1.1987年9月23日上虞也发生了日食。这时候的日食是怎么样的呢?
2.用日食观察仪模拟1987年9月23日的日食并比一比和2009年的有什么不同?
3.学生实验、交流研讨。
4.总结:我们把遮挡面积最大时遮住了中间大部分的日食类型称为日环食。
(五) 建构运动的月球轨道
1.为什么同一地区会发生不同类型的日食?
2.原来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不是正圆,有可能是怎么样的呢?
总结:科学家经过不断的观测模拟发现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其实是椭圆。
3.2010年,我们浙江又发生日食了。这时候,浙江地区看到的日食是怎么样的呢?
让我们通过大屏幕来看一下。
总结:我们把这样只遮挡太阳边缘部分的日食类型称为日偏食。
4.这时候月球轨道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倾斜的。
5.再来看看我们的三球仪,它模拟的月球的轨道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6.真实的日食发生时,还有很多的奇观。如日冕、贝利珠。
7.介绍未来日食时间地点表。
(六) 拓展
1.除了月球外,还有哪些天体也会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
2.视频欣赏金星凌日。
3.结语:在太阳系中,天体在不断地运动,还会发生很多天文奇观,留给大家课后继续去观察和探索。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