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的作用》教学设计
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沈菲菲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计源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生长变化》中的第四课《茎和叶》以及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三课《绿豆苗的生长》两课,是一节基于课程内容的拓展课。对应的是《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第六条核心概念“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中的“6.1植物能制作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第七条核心概念“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的“7.1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及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
关于“叶的作用”在四年级时,学生初步了解到了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而光合作用的学习放到了五下《生物与环境》单元,将完整的叶的知识分解成了2块,割裂了知识链。因此,本课的学习从核心概念的视角出发,尝试立足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用气孔这一结构,将叶的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相联系,将“叶”重构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内容,以实现知识学习的完整性,以及通过一系列活动,实现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目标。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初步学习了植物的茎和叶,并对此充满兴趣。但多年来教师最常采用“资料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叶的作用”。学习的流程和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叶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并且能写出光合作用的过程。但这样的学习,让学生缺失了对现象背后“结构与功能”这一跨学科概念的深度认知。因此本课尝试用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叶的作用”,将学生放还到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和观点,保持学生持续的探究欲和学习欲,这也理应成为“素养立意”理念下的科学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空心菜叶在水中的情况,知道叶的表面有气孔,有蒸腾作用;通过对比实验知道叶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利用阳光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科学思维:用观察、推测、比较等方法,能依据现象分析出植物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
探究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寻找气孔,在对比实验中收集植物光合作用的证据验证推测,判断出叶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联系的,得出科学结论。
态度责任:在探究叶的作用中,能真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基于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持续保持对植物生长变化及结构与功能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实践操作寻找气孔,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测。能够利用对比实验收集植物光合作用的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科学结论。
难点:能利用BTB证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能基于现象分析叶的光合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罩无色透明塑料袋的12盆植物、新鲜空心菜叶、烧杯、温水、BTB水溶液、水草、带盖试管、吸管等。
教师准备:植物LED灯、教学课件、板贴、跳绳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探究叶的蒸腾作用
1.出示包有塑料袋的植物盆栽,学生观察,并讨论,交流观察到了什么?推测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推测:叶子的表面可能有着什么样的构造?
3.叶片上真的有气孔吗?你有办法找到气孔吗?
4.空心菜叶实验,观察放入热水中的现象。
5.学生实验,和同学们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6.其实在叶的表面有许许多多的小孔,我们把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图示)
二、活动二:探究叶的光合作用
1.除了蒸腾作用外,植物的叶还有其他作用吗?
2.介绍光合作用。
3.猜测:二氧化碳会如何进入植物的叶?
4.那植物真的会吸收二氧化碳吗?向学生介绍 BTB,实验材料
5.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实验方法
6.领取记录单,学生实验
要等待五分钟(等待时间……)
7.出示植物在阳光下光合作用产生气泡的视频,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8.观察液体的颜色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三、小结、拓展延伸
1.今天的课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