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科学课堂:在《放大镜》中触摸科学思维之光
6月15日有幸看了杨老师的《放大镜》一课,我对科学教育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在这堂课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让我真切感受到科学课堂的魅力与素养导向教学的强大力量。
在实验活动一中,杨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包括不同形状和质地的透明物体。学生们通过观察、触摸、对比,自主探索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他们仔细观察每一个物体的形状,用手感受厚度的变化,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最终,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放大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且透明的特点。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来获取知识,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验二则聚焦于探索放大镜倍数与凸度的规律。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三个凸度不同的镜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同一物体在不同镜片下的成像大小,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进行实验,有的反复更换镜片观察,有的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成像大小,还有的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同伴讨论。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学生们逐渐发现,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高。这个发现让学生们兴奋不已,他们不仅理解了放大镜倍数与凸度之间的关系,更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给予学生提示和鼓励,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课堂最后的提问环节,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新的高度。“怎么才能放大得更大?”“怎么才能将玻璃变成放大镜?”“怎么操作放大镜才能有更好的放到效果”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欲望。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提出可以增加镜片的凸度,有的设想通过组合多个镜片来提高放大倍数,还有的思考如何改变玻璃的形状使其成为放大镜。学生们的想法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堂《放大镜》科学课,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活动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它不仅传授了科学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借鉴这种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设计更多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让科学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沃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科学的海洋中畅游,绽放属于自己的思维光芒。(党湾一小 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