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961#

素养导向科学课堂:在《放大镜》中触摸科学思维之光
6月15日有幸看了杨老师的《放大镜》一课,我对科学教育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在这堂课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让我真切感受到科学课堂的魅力与素养导向教学的强大力量。
在实验活动一中,杨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包括不同形状和质地的透明物体。学生们通过观察、触摸、对比,自主探索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他们仔细观察每一个物体的形状,用手感受厚度的变化,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最终,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放大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且透明的特点。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来获取知识,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验二则聚焦于探索放大镜倍数与凸度的规律。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三个凸度不同的镜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同一物体在不同镜片下的成像大小,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进行实验,有的反复更换镜片观察,有的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成像大小,还有的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同伴讨论。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学生们逐渐发现,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高。这个发现让学生们兴奋不已,他们不仅理解了放大镜倍数与凸度之间的关系,更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给予学生提示和鼓励,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课堂最后的提问环节,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新的高度。“怎么才能放大得更大?”“怎么才能将玻璃变成放大镜?”“怎么操作放大镜才能有更好的放到效果”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知欲望。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提出可以增加镜片的凸度,有的设想通过组合多个镜片来提高放大倍数,还有的思考如何改变玻璃的形状使其成为放大镜。学生们的想法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堂《放大镜》科学课,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活动和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它不仅传授了科学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借鉴这种素养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设计更多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让科学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沃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科学的海洋中畅游,绽放属于自己的思维光芒。(党湾一小 高青)
TOP
962#

月月研修,月月有感。
本次研修重新学习了杨老师的《放大镜》一课,又有了以下几点新思考:
一、教学环节扎实,层层递进
1. 导入聚焦,引发探究
课始通过“辨认放大镜与平面镜”“张贴放大图像”,让学生直观感受放大镜的作用,快速聚焦研究问题。这一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自然引出“放大镜为何能放大”的探究,激发好奇心。
2. 观察探究,深度建构概念
(1)认识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镜架”,结合板贴,直观呈现结构特点。学生通过“看、摸、说”,初步感知镜片特征,为后续探究铺垫。
(2)对比观察:通过“图片分类”“手势比凸”“画图、贴侧面图”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凸透镜)能放大”。
(3)辨析放大倍数:借助“不同凸度镜片对比”,引导学生讨论“厚度与凸度区别”“大小与倍数关系”,最终归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这一系列活动,将抽象的“凸度”概念转化为可操作、可观察的实践,学生在“观察—辨析—归纳”中深度理解科学原理,体现了“做中学”的科学探究理念。
3. 实践应用,延伸课堂价值
课末“制作放大镜”任务,让学生用身边材料动手实践,既巩固“凸透镜”概念,又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培养创新与动手能力,呼应“从生活到科学,再回归生活”的教学逻辑。
二、教学细节凸显科学本质
1.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全程以学生活动为核心(如小组观察、AI互动讨论、动手制作),教师仅作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思考与参与。
2.科学思维培养到位:通过“对比(放大镜与平面镜、不同凸度镜片)”“归纳(放大倍数与凸度关系)”“辨析(厚度与凸度区别)”,训练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渗透科学思维方法。
3.教学具设计实用:板贴图示直观形象,学生材料丰富,为探究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降低认知难度。
    综上,杨老师的课以“观察—探究—应用”为主线,将科学概念建构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细节处彰显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充分展现了小学科学“常态课”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模板!(党湾一小 汤飞)
TOP
963#

素养导向的课例实践(十一)
今日参与每月研修活动,聆听杨春晖老师执教的“放大镜”一课及后续分享,收获颇丰,感悟如下:​
其一,杨老师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探究。通过让学生观察物品、动手操作,主动思考“是否为放大镜”,引导学生自主得出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的结论。后续围绕放大镜结构、镜片特点、放大倍数等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小组活动、对比观察中探索发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其二,杨老师对“如何在概念的层级建构中发展科学思维”的剖析极具启发性。从“看现象”到“找规律”,教会学生运用科学方法;从“知道是什么”到“明白为什么”,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观念;从“学知识”到“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为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其三,陈媛老师关于教育价值的感悟发人深省。教育并非追求一时的光鲜,而是扎根于日常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育使命,要在平凡的课堂中,用心浇灌,静待花开。此次研修活动,为我的科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夹灶小学 童佳丽)
TOP
964#

20250615小科人相聚每月研修,本月学习了杨春晖教研员、陈媛老师讲座《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首先学习了杨老师的教学实录《放大镜》,杨老师在教学中描述精炼精准,强调是图像放大,先观察,再分类,在多种材料对比观察中明确放大镜的放大作用。活动设计中材料丰富,人人观察,人人记录,对比分析,人人参与,人人成长。小话筒的应用,收集每个同学的想法,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想法呈现,立即统计立即分析,让AI的应用真正服务课堂,Ai赋能收集分析数据,使学生成果有据可循,科学词汇得以及时的记忆。基于课堂中的认知冲突,给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材料,教师再模型建构,让学生有机会多方面的观察收集证据,课堂灵动,学生主动。充实有效的科学课,做到让学生掌握本领,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放大镜的模型建构,模型非常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放大镜。科学概念的层级建构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探究空间是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结构性材料是深度探究活动的支撑。(靖江二小 高霞)
TOP
965#

每月研修心得
《放大镜》这节课以一个简单的眼力小游戏开场,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科学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上,杨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逐步深入地认识放大镜。从辨认放大镜、了解其结构,到探究镜片的特点,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发现了放大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以及凸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索。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有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如“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除了看物体,放大镜还有什么作用”等。这些问题不仅推动了课堂的深入,也体现了学生对科学奇的好心和求知欲。通过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猜想,这种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收获知识,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信心。此外,杨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使用 AI 小话筒发言,将他们的想法汇聚在一起,形成词云,既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清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想法,这对于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这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让科学课堂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益农二小 袁能)
TOP
966#

6月15日每月研修如期进行,本次研修邀请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和萧山区汇宇小学的陈媛老师为我们一线教师作教学心得和观点分享。听了两位老师的分享,让我感触良多,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杨春晖老师先播放了《放大镜》一课的课堂实录,我很有幸听了这节课的现场执教,今天再次看了课堂实录,让我又学习了一遍,也有了新的收获。课堂实录后杨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剖析,作了《在概念的层级建构中发展科学思维》的观点分享。杨老师从“我什么选择放大镜”、“如何定位放大镜”、“怎样学习放大镜”三方面进行分享,让我全方面了解这节课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方面背后的意图,注重学生思维发展,从现象层、原理层、应用层三个层级出发,逐步引发学生思维碰撞,实现层级式的思维发展。
接着是萧山区汇宇小学陈媛老师针对杨春晖老师的课,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分享自己的感受,作了《让小芽儿在常态课堂中“渐进式光合”》的观点分享。陈老师从“有意义的可,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丰实的课”、“常态性的课,平实的课”、“有待改善的可,真实的课”五方面进行分享,让我有了一些触动。
非常喜欢这种研修模式,有课堂展示,以及基于这节课进行自我剖析和专家剖析,能够让一线老师产生更多共鸣!(渔浦小学 方春波)
TOP
967#

本月“素养导向的科学课例实践”研修,重温杨老师执教的《放大镜》一课,如同再品佳酿,愈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教学智慧,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感悟。​
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来看,其扎实程度令人赞叹,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课堂伊始,“辨认放大镜与平面镜”导入活动,巧妙地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感知中,迅速聚焦到 “放大镜为何能放大” 这一核心研究问题上,成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为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调。​
观察探究环节,杨老师更是充分展现出其深厚的教学功底。在认识放大镜结构时,通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镜片、镜架”,并结合生动形象的板贴展示,让学生通过“看、摸、说” 等多元感官参与,对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形成了初步且直观的认识,为后续深入探究做好了充分铺垫。在对比观察活动中,“图片分类”“手势比凸”“画图、贴侧面图”等一系列趣味十足又极具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凸透镜)能放大”这一重要特征;辨析放大倍数的环节,借助“不同凸度镜片对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厚度与凸度区别”“大小与倍数关系”等关键问题,最终归纳出“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的科学结论。这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将原本抽象晦涩的“凸度”概念,转化为学生可实际操作、可直观观察的实践过程,践行了“做中学”的科学探究理念,促使学生在“观察-辨析-归纳”的思维过程中,深度理解科学原理。​
“制作放大镜”实践任务,更是画龙点睛之笔。该任务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凸透镜”概念的理解,还成功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运用身边触手可及的材料动手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同时,呼应了“从生活到科学,再回归生活”的教学逻辑,有效延伸了课堂的价值与意义。​
在教学细节方面,这堂课同样亮点频出,充分凸显了科学学科的本质。整堂课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无论是小组观察、AI互动讨论,还是动手制作等活动,教师都精准把握自身角色,仅作为引导者适时给予启发与帮助,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前二小 赵海芳)
TOP
968#

课前理,课中悟,课后思,优化课堂,定期反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