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科前沿丨郑永春:科学教育的加法怎么做? [复制链接]

1#

     郑永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修订组成员。

科学教育为什么要做加法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p=null, 2, left]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p]
分享 转发
TOP
2#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加强科学教育的重大意义,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科学教育的加法应该怎么加?加到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并在理论研究和长期实践中加以检验。

科学教育做加法,是针对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愈加显著的形势而言的。根据联合国公布的预测结果,到2050年,人类70%的工作都将与科技有关。如果稍加关注就会发现,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前沿科技正在快速进步,人工智能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的能力,已经超过了很多孩子的表达能力。

科学教育做加法,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薄弱的现状而言的。相比发达国家长达上百年的科学教育传统和在理论研究、教材教具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深厚积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现在的孩子就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面对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和日新月异发展的科技,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
TOP
3#

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
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探索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又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原则和伦理道德。探索结果可以通过同行评价、反复验证得到证明。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跟传统上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教育很不一样。

在2022年4月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标准中,有两大关键词——跨学科和核心素养。科学教育不同于学科教育,是典型的跨学科学习。通过融合数理化天地生等自然科学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技术与工程手段,在真实情境下探索真实问题,同时强调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关系。

新课标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方式。学习知识不是目标,而是载体,目的是通过知识学习,提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体现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四个方面。因此,在科学教育中,要将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关注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应用场景,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掌握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TOP
4#

科学教育的加法怎么做?
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各科新教材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订中,其中就需要加强科学教育。以科学教材为例,现行小学科学教材内容单薄、教材容量不足,同样是一年级的教材,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容量仅为发达国家三分之一。由于内容单薄,课时有限,只能蜻蜓点水,浅尝即止。而一套优秀的科学教材,既要体现科学本质,又要站在儿童立场,重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蕴含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没有足够的教材容量是无法实现的。
TOP
5#

改变考试评价方式
现行的标准化考试以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为主,无法考核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与科学教育的理念相违背。既然科学是对未知的探索,就很难有标准答案和唯一正确的结论。学生只要遵循科学探索的流程和规范,不管得到什么结论,都应该是合格的。因此,科学教育应该重点考察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体现在考试评价中,就是要增加评价的维度,除客观题外,还应增加面试交流环节,选拔出真正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
TOP
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的很多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小学教师缺少理工科背景,科学教师专职率仅为30%,这一现状急需改变。中学教师缺少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为什么要学科学、怎么学科学、什么是科学等问题缺少认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要么“放羊”,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要么教条化灌输知识。为此,迫切需要加强科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加强科学教育理论研究,为一线教学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小学阶段应提高科学教师专职率,大幅度增加理工科专业教师人数,对已有师资要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一个可行的建议是,教育部门与科研机构合作,让一线老师从查找和阅读文献开始,真刀真枪地做一次科研。只有教师经过科研训练,成为科学发烧友、终身学习者,才能引导和鼓励学生学科学。
TOP
7#

改变教学方式
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从事科学教育的老师们再也无法保持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形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要转变角色,从教师变成导师,引导学生查找文献、发现问题、开展实验、分享交流,并接受其他人的质疑。不同学科的老师要寻找科学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探索各自学科开展科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比如,语文课应加强科学阅读,重视表达的逻辑性,重视观点和证据的自洽性,加强科技小论文、研学报告、实验报告等科技文本的训练。数学课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科学计算,提高学生用数学方式表达世界的意识。美术和音乐课应加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增加设计科幻画、科普海报、建筑设计、创意制作等内容。教学方式改变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并非真理,本质上是对客观世界的定量化描述。
TOP
8#

加强资源建设
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科学。为此,建议尽快修订科学教育装备标准,加强科学专用教室、科学实验室的资源建设,配备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天文等各类实验器材、必要的运行经费和维护人员,保障日常运行。有条件的地方还要收集动物、植物、土壤、岩石、矿物、水、空气等标本,建设校园科技馆、博物馆。在现有条件下,要加强与社会科技资源的对接,引进来,走出去,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亲自动手、亲眼看到、亲身体验科学的奥秘和神奇。
TOP
9#

浓厚校园文化
校园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科学教育的主体。要浓厚校园科技文化,让科学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丰富和改善图书配置,大量补充科普类图书。在班级、走廊等位置安装迷你科学图书馆,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读科学。要像办运动会一样,举办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科技节,使之成为学生接触前沿科技的盛宴,同时成为检验科学教育成果的展示会。同时,建设一批科学教育先进学校和科技特色学校,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经验,快速提升科学教育质量。

最后,最重要也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科学教育做加法,不仅是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而言的,更是在双减背景下进行的。这就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降低中高考对教学造成的压力、挤占的时间、消耗的资源,腾出开展科学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在有条件的地方实现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的贯通培养,通过减少选拔性考试,制定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长远战略。
TOP
10#

值得研读一下
TOP
11#

好奇心对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思维从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另一方面要刻意培养学生们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被看作是学生自身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大脑情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独特的好奇心,以及他们都有寻求理解事物时的自主性模式,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想要理解。
TOP
12#

通过减少选拔性考试,制定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长远战略。
TOP
13#

科学教师不仅是教好书,更应该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
TOP
14#

值得细细品读,谢谢分享
TOP
15#

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阐释,但无论哪方面的突破都是很难的。且行且努力吧。
TOP
16#

需好好学习一下,把握方向。
TOP
17#

让科学融入生活
TOP
18#

科学加法怎么做,学习了,值得细读。
TOP
19#

还是得做减法,减法,减法,因为时间总量是一定的。
TOP
20#

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探索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探知未知的学科,所以更有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