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湖区吴晓团队2023专业成长综合帖 [复制链接]

181#

这样的分享、交流互动,将理论的学习、实践的思考相结合,很有实际借鉴作用,继续保持
TOP
182#

回复 173楼穿帆布鞋的胖头鱼的帖子

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直接借鉴,非常实用
TOP
183#

回复 175楼穿帆布鞋的胖头鱼的帖子

实验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现象,思考是为了帮助学生寻找规律
TOP
184#

阅读分享: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四个关注点:1.关注实践活动的自发研究
TOP
185#

2.关注实践活动的概念发展 3.关注实践活动的思维碰撞 4.关注实践活动的应用能力
TOP
186#

阅读有感:小学科学是一门拓宽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学科,已经成为了小学教育体系和科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急需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科学教师,而现任专职教师较少,教师又该如何快速提升自己适应多变的小学科学教育。以几个小案例为情境发现问题,提出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TOP
187#

如何使一个自己尽快地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如何能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尽快站稳讲台?怎样才能让科学教师在科学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水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试图从几个教学案例中,呈现我在教学中有可能遇见的几个问题,并在几位前辈的指导下提出几个小对策供大家参考。以下是我的几个课堂教学案例,从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些我的教学问题。
TOP
188#

案例一:
    旧版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由于时间仓促,内心也有点紧张,我翻看了一下教材,就开始准备教案和几类简单的实验材料。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有点暗暗自喜,是因为自己去年跟岗实习的时候听师父讲解过五年级《浮力》这一单元的内容,这样很多知识点就可以通用了。
我出示了水槽、金属块、木块、瓶盖等材料,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的沉浮展开预测。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基本完成了对上述材料沉浮的探究。这个时候就有小朋友提出“为什么轮船是用金属做的,它就能浮在水面上呢?”。当教学进行到这里,我就有点贪心了。为什么不把这些简单的知识再深入一点,让学生认识得更透彻,这样到五年级的时候学起来岂不是更容易?于是,我又展开了一下的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金属在水中是沉的,而木块却能浮起来吗?
生:因为材料不同。
师:那为什么不同的材料会影响沉浮呢?
(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小朋友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多的小朋友说因为重量不同。)
那个时候我还不以为然,继续深化这个问题。换了一种方式提问:“你们想一想,两块相同大小的金属块和木块,谁比较重啊?”(金属重)
师:对了,因为相同体积时,重的物体容易沉。刚有小朋友问老师,为什么轮船是金属做的,却不会沉下去……
正当我沾沾自喜地把这个原本应出现在五年级的知识脱口而出之后,我发现小朋友们都是一脸迷茫的深情,甚至有几个孩子因为听不懂已经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
TOP
189#

原因分析:这节课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什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沉和浮》单元和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中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可以发现教材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抓不住课堂的重难点。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理解接受能力不同,教材依据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进行编写。当超纲讲解科学知识的时候,学生不能够理解你所说的内容及其原理,同时也会影响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TOP
190#

案例二:
同样在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由于材料过多实验操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较为紧凑,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我提前将水槽放在了实验桌上,同时一开始不提供需要判断在水中沉浮的材料。
正式上课过程中,对实验材料进行预测的过程中我就将材料下发,让小朋友们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中。这个时候我发现,有些组由于出现了不同的预测结果,每个小朋友各执一词,使小朋友们为了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耐不住想要操作验证,而手边的水槽正好提供了这个机会。我不得不一个个组去提醒,却为时已晚。
在预测结果展示的过程中,我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将自己组的预测以版贴的形式贴在黑板上,9组同学的上台板贴就花了5分钟,以及我的引导分析使占据课堂的时间更长,导致最后拓展环节只能简单结束。
TOP
191#

原因分析:在涉及到实验的课堂中,实验材料的分发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材料较多,学生年龄较小自控力较差的时候,材料分发的时间、分发的顺序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需要老师去积极关注研究儿童的心理。
科学老师常说,科学家就是在不停地思维碰撞中寻找这个世界的真理。那为什么科学课上不能够有更多的“质疑”呢?如果每个小朋友都有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会不会有人会因为想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在预测环节就动手操作了呢?有那么多不同的意见,为什么不仔细去听听他们的理由呢?科学是严谨的,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时刻刻要传达严谨的态度和精神面貌。
TOP
192#

案例三:
今天给五年级上《2.2给冷水加热》这节课中,是公开课,自己十分紧张。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很简单并没有出现什么意外。而在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问题来了。问题出现在我们怎么去证明我们的推测(或假设),也就是设计实验方案这个环节。只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了问题,并且提出了很好的答案,我当机立断,让同学们翻开书本看书本上的知识。也就是说我通过书本表达了实验的方案。
回过神来的我,突然发现本该是积极讨论的这个环节,怎么就一个同学回答呢?而我又怎么可以就这样展示实验方案呢?在这一刻,我开始后悔了。可想而知,这节课孩子们并没有对科学展示多大的兴趣,只是跟着老师完成了一个科学任务。
原因分析: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指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强调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性。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TOP
193#

对以上几个案例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对教材内容理解不透彻、不深刻——准备不充分
“阅读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备课的前提。教师要上课,必须先备好课。备课的程度不同,上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备课必须先阅读教材,认真备课要像阅读语文课文一样仔细地阅读,要把文字和插图的意思都搞懂,逐字逐句去理解科学书中的含义。特别是对于我们小学科学教师而言,知识点好像就那么点,但是对科学教材编写意图把握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像我这节课,质量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认真阅读并真正读懂教材。
之前较难把握一个整体教材的意图。一是对教材不理解,而是资历太短,缺少这方面的积极性,只关注眼前。“整体把握教材内容”,要求教师阅读科学教材时能从“学段”、“学期”、“单元”、“课时”四方面着手,整体把握科学教材的内容。
TOP
194#

(二)难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按部就班,以“师”为本
讲台上的一言一行,更在意知识的传授,缺乏“以生为本”的意识。“以生为本”停留在理论上,而不是在行动中。小学科学是一门学生们都比较喜欢的课程,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前,更注重知识的讲解和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科学不是,科学应当更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探究能力的培养。当今的课堂教学,就学习一方而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就课堂操作来说,教师应该是主要的。因此,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则成了课堂的重中之重。若欲教之,先则引之。若不引之,则必失之。
TOP
195#

(三)课堂教学的开展完全依赖教材进行——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但是任课老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有认识却没有体现到行动中去,没有开展下个月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做到的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却无法真正理解其本质含义,实践应用能力较差。这就与新课程标准所需要引导的核心素养相悖。
TOP
196#

(一)“磨”教材,理解教材是基础。
理解教材是课堂教学准备工作中一环,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最主要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教材,抓住关键、分清主次。无论是磨课还是评课,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
如果不了解各册科学教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难免会出现像案例一这样揠苗助长的失败课。要将“本册教材内容”放入“小学科学整个教材体系”中去审视和阅读,这样才能了解所任教年级的科学教材与其各册科学教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制订出准确的课时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揠苗助长,不利于行。
TOP
197#

(二)“磨”教法,“以生为本”很重要
好的课就像是在磨咖啡,越磨越细腻香醇。在“磨”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让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执教者要对自己本轮磨课进行反思,听课者进行讨论。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以生为本”——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够学,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主动去探究,学会主动学习,这是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而不是教授孩子课本上简单的知识。
TOP
198#

三)“磨”手段,借助外力要掌握度
作为老师总是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操之过急,本末倒置,总以为花哨激情的课堂就是好的。后来仔细想想,教学手段着实不应该过于花哨。每一次面临公开课,我们总会花大量的时间制作精美的课件,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更让课堂蓬筚生辉。适当运用多媒体,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这样才能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收到理想的效果。
TOP
199#

四)“磨”精度,追求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价值
教学永远是一门艺术。单就课堂展示而言,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探索知识,结构清晰,层层深入,使教学过程紧凑而且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不足也是存在的,于是利用课后时间积极进行教学反思。让上课与自主反思交互发展,螺旋上升。先通过自己的学习,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常常会对几句话的顺序及其说话方式进行反复的修改,直到通顺并有意义。现在想来,教师课堂中的每句话,背后都有其实在的意义。
积极主动追求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价值,让学生成为终身热爱科学的好学者,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同时注重科学教师自身的发展。
TOP
200#

回复 199楼穿帆布鞋的胖头鱼的帖子

通过四个“磨”,就是让自己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过程,点赞
TOP
201#

回复 199楼穿帆布鞋的胖头鱼的帖子

这个方面的磨,建议可以从磨教师语言先入手
TOP
202#

回复 201楼西湖吴晓的帖子

好的呢 一字一字的磨语言 磨如何提问 相信自己会有所提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