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旧版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由于时间仓促,内心也有点紧张,我翻看了一下教材,就开始准备教案和几类简单的实验材料。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有点暗暗自喜,是因为自己去年跟岗实习的时候听师父讲解过五年级《浮力》这一单元的内容,这样很多知识点就可以通用了。
我出示了水槽、金属块、木块、瓶盖等材料,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的沉浮展开预测。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基本完成了对上述材料沉浮的探究。这个时候就有小朋友提出“为什么轮船是用金属做的,它就能浮在水面上呢?”。当教学进行到这里,我就有点贪心了。为什么不把这些简单的知识再深入一点,让学生认识得更透彻,这样到五年级的时候学起来岂不是更容易?于是,我又展开了一下的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金属在水中是沉的,而木块却能浮起来吗?
生:因为材料不同。
师:那为什么不同的材料会影响沉浮呢?
(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小朋友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多的小朋友说因为重量不同。)
那个时候我还不以为然,继续深化这个问题。换了一种方式提问:“你们想一想,两块相同大小的金属块和木块,谁比较重啊?”(金属重)
师:对了,因为相同体积时,重的物体容易沉。刚有小朋友问老师,为什么轮船是金属做的,却不会沉下去……
正当我沾沾自喜地把这个原本应出现在五年级的知识脱口而出之后,我发现小朋友们都是一脸迷茫的深情,甚至有几个孩子因为听不懂已经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