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上年级第一单元作业本以及教材的一些看法
2009-10-15
上完了三上年级第一单元,使用了新修改的作业本,有一些想法
一、作业本中的分成了两块内容,活动记录和课堂练习,这样的划分非常好,使得作业本里的很多作业与活动记录相结合,都能在课堂中完成。
二、本单元是学生初次经历观察、记录的一个单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讲应该循序渐进,但根据教材中所要求的观察活动和记录活动,发现没有体现这一原则。
1、第一课和第二课观察记录跳跃太大,学生普遍跟不上。
在《我看到了什么》中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句记录大树的特点,这课学生没有大问题,都能记录,只是在于多少而已,这课作为观察到起始课,目标的定位很准确,要求很低。但是到了第二课,一下子要学生对一颗树作全面地观察,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顺序(由远到近)进行记录,绝大部分学生都跟不上,向语文教师了一下,学生根本没有学过按一定顺序写一段话的作文练习,学生对顺序一词都很难理解。并且,从第一课用简短词语记录,到第二课变成了要学生记录几段话,跳跃太大。作业本的活动记录为一个大匡,学生一下就蒙了,要知道这时的学生连横排都不能对齐。我认为这里的目标定在让学生全面观察一棵树,并能用一定方式记录。课本中的内容可以不改动,但作业本的活动记录单需要改动,建议如下:
观察树的哪些地方(在课堂讨论中完成) |
记录有什么特点 |
|
|
|
|
|
|
|
|
|
|
|
|
|
|
表格左边是观察树的哪些地方,这部分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中边讨论边完成(如:整棵大树的形状,树干的粗细、颜色,树皮的样子、颜色、粗糙程度,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果实的形状、大小颜色),通过调整顺序来体现观察到顺序性。左边为学生室外观察记录,这时学生就会根据前面讨论出来的内容进行逐一观察。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受无意注意到影响很大,上课讨论的内容,一到室外,就忘得一干二净,记录单这样设计也能避免这一问题。
2、第三课和第四课的观察记录有高到低,需要反过来。
第三课《大树和小草》要求对狗尾草进行观察记录,在记录活动中,不仅要画图还要用文字记录,而在第四课观察水生植物却只要求对观察的水生植物画下来就可以了。我认为应该反过来,第三课着重指导学生如何用画画的方式来记录植物,这里指导的东西也很多,如方式应该是边观察边记录,而不应该是先观察好,然后根据回忆来画;内容上,应该要画清楚种子(花、果实),茎,叶片,有些无关的就不需要画(要学生明确,画画记录与美术中的画画有本质上的区别,不需要想像,不需要画背景等);观察时要仔细,要把细小的特征都表示出来;操作上用什么线条表示怎样的特点……这些需要指导清楚,否则学生画画记录会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很多无法达到科学记录的目的。
然后,到了第四课,仍然是画画记录,可是这时发现,有些特征画画不能记录下来,如:颜色、大小、这时就需要用文字来补充,使得记录更加完善,在这一课中出现画画记录和文字记录就顺理成章,学生接受也比较深刻。
三、第五课中新鲜的叶和不同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记录应该沿用前面使用过的维恩图,这样学生操作上比较方便,也能节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