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剪梅:省级领雁工程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摘要 [复制链接]

31#

 
















专题名称


一个小学科学教师的旅程


主讲人


徐闻音


时间


20090925


工作单位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电话


 


邮箱


 

 

“旅程就是故事,旅程就是案例”


一、我和孩子们亲密无间


照片展示:和孩子们亲密无间的照片:火车头、第一张和孩子们的亲密照片、郊游、在植物园的教学基地活动照片、农村体验生活、孩子们成为大学生后的活动合影等。


88年开始担任专制的自然教室,和家长也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家访时带领三五个孩子一起去


“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雅斯贝尔斯(德)


个人感悟:教育是人的教育、规矩教育、学科的教育。


 


二、我和我的课堂


《青藏高原》一课:藏民对环境的热带(臧明喝水:双膝跪地,捧起的水移开小河再喝,本能得一种对黄精的热爱,在这节课中带领孩子们一起体验)游了自己的体验后,会在自己的课里设计(藏民喝酒:敬天、敬地、敬自己)


《鸟》一课:又一次在植物园里遇到一只小鸟时,发现头顶的鸟妈妈在叫,当我们一直到七路公交车站后那只鸟始终跟着我们,知道我们放下那只小鸟;一直燕子盗我们学校来做窝,那只燕子来侦察了两个星期,选择大屋檐、粗糙的墙面、水源,我拍下一部分照片,用于自己的课堂。把掉下的小燕子送还到窝里后有好几次都被鸟妈妈拨出来的事情。是孩子们了解,燕子并不喜欢人类太多的去亲近它们,拍下照片后通过课堂给孩子们,后来被意外毁掉后带领孩子输了燕子窝的草有996根,至今保存这个燕子窝。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鸟语人类很多相像的地方。也能提供给人类很多信息。比如:空气的质量、气温的变化。


《螺壳》一课:对大海的热爱与感受。日常螺壳的搜集。


 


三、我和我的老师


好的老师


方向上的指引


方法上的点拨


任何上的影响


 


四、我的纯粹

爱孩子,做生活在孩子中的老师。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2#

 
















专题名称


地球、宇宙专题讲座


主讲人


朱光良


时间


20090927


工作单位


浙江教育学院


电话


 


邮箱


zjhzzgl@zj.com

 

一、傅科摆实验


摆锤28千克,摆长67米,下面放直径6米的沙盘。每摆动一次(16.5秒),摆尖在上盘边缘画出的路线每次移动……


(一)傅科摆与普通单摆有什么不同


1. 摆线长。可以把每次的偏转放大。


2. 摆锤重。可以保持长时间地摆动。


3. 特殊的挂钩设计。接触面的“点设计”不会受到偏转造成的扭转的影响。


(二)傅科摆为什么可以解释地球是自转的?


地球如果没有自转运动,傅科摆摆面会发生偏转吗?


地球有自转运动,为什么傅科摆摆面就会偏转?


(三)傅科摆摆面偏转的规律


在不同的维度地点做傅科摆时间,摆面的旋转周期是有差异的。


维度越高的地点,摆面的旋转周期越短。在两极,便面的旋转周期为24小时。在赤道上,摆面不旋转,周期无限长。


(四)教科版教材是如何用傅科摆证明地球在自传?


1. 先用普通单摆证明:摆有保持摆动方向(摆面方向)不变的特性——用实验证明。


2. 傅科摆摆面的偏转说明地球和单摆的底座(摆架)一样在缓慢地转动。


(五)证明地球自转的其他事例


1.地球上物体自由运动的偏转:


1)自由垂直运动的偏转


2)自由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除赤道外,地球上一切的自由水平运动,顺时针运动方向看,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得厉害一些,大气水平运动方向趋于与等压线平行等,都源于此)


2. 地球的形状因自转而变得不规则。地球形状的特点: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


 


二、北极星为什么不动


北极星(小熊座α)有没有真实的空间运动?


  银河系有运动,北极星(及其他银河系恒星)参与银河系的运动。北极星还相对于其他周围恒星有运动。所以,北极星有真实的空间运动。


 


北极星“不动”又是指什么?


主要是指相对于观测者的方位、高度没有变化。另外,在短时间内,北极星(及其他恒星、星系等)的真实空间运动不会引起显现的位置变化;


为什么北极星相对于观测者的方位角、高度角不变?


其他恒星(如牛郎星、织女星等)不是不动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这些恒星有东升西落运动,在升落运动过程中,相对于观测者,恒星的方位角、高度角在不断变化,这就是“动”。


北极星与其他恒星不同,是“不动”的,特殊点何在?北极星处在地球自转轴延伸方向。


 


北极星永远是小熊座α吗?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地球自转轴北极一端是否永远指向小熊座α?


不考虑小熊座α的真实空间运动,北极星是否永远就是它?


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是变化的——地轴进动。


地轴进动的规律:


地轴以黄轴(黄道面法线)为进动轴,25800年为进动周期,按顺时针方向进动。


地轴进动的结果:


北极星(以及南极星)将由不同的恒星来充当。现阶段为小熊座α,约5000年后,北极星将是仙王座的某颗恒星,而5000年前则是天龙座α


 


三、星空的周日运动与周年运动


(一)星空的周日运动


星空的周日运动,就是所谓的东升西落运动,或者说天体的周日旋转。


星空的周日运动的规律:


●从不同的经度地点看星空的周日运动有什么不同?


(东边的观测者看到的星空周日运动时刻遭遇西边地点的观测者。《谁先迎来黎明》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从不同的维度地点看星空的周日运动有什么不同?


(在赤道上看到的星空周日运动特征:天体垂直升落,可见全天恒星)


(在北极点看到的星空周日运动特征:天体没有升落,只能看见一半星空的恒星)


(其他点看到的星空周日运动特征:天体斜升斜落,有恒显星、恒隐星、出没星之分)


 


(二)星空的周年运动


星空的周年运动就是四季星空的变化。


星空的周年运动的规律:


地球自转一周为23小时564.1秒,因此星空周日旋转一周的时间比日常所说的一天约短4分钟。


现在所说的一天24小时,是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一天是以太阳的东升西落运动来安排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之所以以太阳东升西落一周的时间长于恒星星空,是因为地球还有绕日公转运动。


由此得出星空周年运动规律:相同的恒星星空状况再次出现,后一天比前一天约早4分钟。


 


四、星座


人们根据一群星构成的图形加上相像,把恒星分成许多星座。


●星名:现在国际上对恒星名称的标准名称是“星座名”+希腊字母或数字,例如天鹰座α(牛郎星)。


●亮度:夜空中的恒星有亮有暗,恒星亮暗的差别通常用视星等来表达。


●光度:恒星光度反映恒星实际发光的多少。


●绝对星等:与光度对应的是恒星的绝对星等。把恒星的距离都调整到离地球10秒差距(32.6光年)处,此时的星等就是绝对星等。


●恒星的颜色:当我们仔细观测星空时,会注意到恒星不仅亮、暗各异,而且颜色也不相同。例如,明亮的天狼星闪着白色的光芒,心宿二辉映出红色,参宿四为黄色,参宿五为蓝色。


●表面温度:恒星的颜色反映了恒星表面温度的高低,犹如正在燃烧的炉火一样,蓝颜色的火焰温度最高,其次是发白色的火焰,红色火焰温度较低。例如,红色的心宿二表面温度大约是3000K;太阳是黄色的,表面温度约5700K;白色的织女星表面温度约10000K左右。


 


五、视差与周年视差


●周日视差:在测定太阳系内天体的距离时,以地球半径为基线,所得视差称为周日视差。周日视差随着天体的高度角变化而改变,当天体位于地平时,它的周日视差达到极大值,称为周日地平视差。当观测者位于赤道时,天体的周日地平视差具有最大值,称为赤道地平视差。


●周年视差:在测定恒星的距离时,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半长径(即日地平均距离)为基线,所得视差称为周年视差。假设恒星位于黄极方向时的周年视差称为恒星周年视差,简称恒星视差,用π表示。恒星视差只与恒星至太阳的距离有关,所以通常用π表示恒星距离。所有恒星的π值都小于1〃。


自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以后的近300年间,许多人企图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但都没有成功,以致有些人对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其中包括丹麦著名天文学家第谷。直到18371839年,俄国斯特鲁维、德国贝塞耳、英国亨德森才分别测出织女星、天鹅座61、南门二(半人马座α,0.77〃)三颗近距离恒星的周年视差。


 


六、地球公转运动


(一)四季的形成


1.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并非日地距离变化引起


作为行星,地球沿着一个以太阳为焦点之一的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这个椭圆的半长径,即日地平均距离为 a = 149597870 公里


地球公转椭圆轨道的偏心率为 e = 0.0167 1/60


由此可算出得近日距、远日距数值:


近日距 = a 1 e = 1.471×108 公里(现阶段地球过近日点的时间为1月上旬中前期)


远日距 = a 1 e = 1.521×108 公里(现阶段地球过远日点的时间为7月上旬中前期)


日地距离的变化会造成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应地发生变化。


日地距离变化于152100000公里与147100000公里之间,即成10096.7之比,地球所得太阳辐射能总量的极小值和极大值,成(96.7)2(100)2之比,即93.5100之比,全年的差值为6.5


日地距离变化所带来的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全球性变化,即,当地球处在近日点时,无论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都取极大值,当地球处在远日点时,则都取极小值。


显然,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并非日地距离变化的原因(全球性因素)。 


2. 季节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太阳直射点变化


地球在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在黄道面上还绕太阳公转。地轴与黄道面是斜交的,交角为66.5°。


很显然,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线直射点在地表的位置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太阳直射点往来于地球赤道南北23°26′之间,使得南北半球各自所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就其对全球总量所占的百分数来说,变化于70%30%之间,即成10042.9之比,其差值为57.1


显然,对地球来说,季节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太阳直射点变化(半球性因素),而非日地距离的变化(全球性因素)。    


 


七、月球、月球运动、月相


(一)月球概况


月球的半径1738公里,相当于地球的3/11,它的质量为7.35×1025克,为地球的1/81.3,平均密度3.34/厘米3。理论上认为月球内部分为月壳、月幔、月核三层,月球内部主要是岩石物质。


月球表面重力很弱,重力加速度为1.62/2,仅为地球表面的1/6。由于重力弱,月球表面的自然状况与地球表面的有很大差异:几乎没有大气;除了太阳光和星光,天空永远是黑暗的;没有天气(风、雨、雪等)现象;温差特别大(-183℃~127℃);声音不能传播。


(二)月球表面


月球表面的环境虽然不适合人类生活,但对于特殊的科学研究恰好是合适的。


月球的表面形态与水星相似,有大量的环状构造,被称为环形山(月坑),主要由陨星撞击形成,也有少量是火山活动的结果,这些环形山主要形成于几万年或几十万年前。此外,月球表面还有大量的暗黑区域,这些暗黑区域被称为月海。


(三)月球运动——地月系的绕转运动


地月系的绕转,是地球和月球在地月系内部不断绕地月系质心的旋转运动。


根据力学理论和天文观测,地月系绕转运动的具体特征如下:


第一,地心、月心和地月系质心三点共线。


第二,地月系绕转周期为恒星月,恒星月 = 27.32166


第三,地球、月球绕公共质心的运动轨道位于同一个平面内,这个平面称为白道面。白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为 5°9′(平均值)。


第四,根据力学理论和天文观测,地月系绕转运动的具体特征:在椭圆轨道运动中,地心和月心至地月系质心的距离都在不断变化,但两者距离之比却始终不变。


第五,根据力学理论和天文观测,地月系绕转运动的具体特征:月球绕地月系质心,或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椭圆轨道的偏心率,平均为e=0.05491/18)。由此可算得月球的近地距和远地距分别为363300公里和405500公里(平均值)。


第六,根据力学理论和天文观测,地月系绕转运动的具体特征:与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相比,地月系绕转运动的变化要大一些。例如,偏心率大约变化于1/231/15之间;月地距离的最大值可接近40.7万公里,最小值不到36万公里;黄白交角波动于4°57′~ 5°19′之间;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交线的位置较快地西旋,约18.6年就西旋一周,每年西旋约19°,等等。


 


除地球、月球因相互吸引而绕转外,地月系作为一个整体,还受太阳引力的作用绕太阳公转。


太阳对地月系整体的引力的“平均作用点”,可以看作是地月系质心。因此,真正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绕太阳公转的,严格讲不是地球中心,而是地月系质心。


(四)地月系绕日公转


地月系的绕转和绕日公转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地月系的运动是这两种主要成分的叠加。地月系运动 = 地月系质心绕日公转 + 地、月对质心绕转


由此可见,地月系绕转和地月系质心公转两种运动叠加的结果,致使地球、月球在太阳系中的实际运动轨迹,都是在质心公转轨道两侧起伏的波浪线,但月球的波动幅度比地球大81.3倍。


(五)月球运动——自转


月球在和地球一起绕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月球的自转比较特殊。


月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其和地球绕转的方向和周期完全相同。这样的自转称为同步自转。


由于是同步自转,月球始终将自己的一面对着地球。


月球的背面一直到1959年苏联宇宙飞船首次飞达月球时才拍摄到的。


(六)月相


月相是指月球的视形状,月相变化即月亮的圆缺变化。


月相变化的原因在于,月球自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被我们看到;在太阳光照射下,月球总是半明半暗,就像地球上有昼半球、夜半球一样;平时人们的肉眼只能看到月球的昼半球,而看不到夜半球;月球的昼半球总是朝向太阳,并不一定向着地球。所以,月球在地球观测者眼里所表现的视形状——月相,取决于月球明亮的昼半球有多大的比例能被观测到,而这个比例随着地月系绕转和绕日公转,不断地以朔望月(29.53059日)为周期发生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以朔望月为周期的月相变化。


上弦月与下弦月:“上上西西,下下东东”,上弦月在上半夜、西边天空、亮面在西半面。


学员提问:


南半球和北半球看到的月相有没有区别?除了朔与望以外,其它的有一定差异。


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七)日食和月食


1.月球和地球的影锥。


根据地球、月球的大小和日地距离、月地距离等,可计算出地球本影、月球本影的平均长度。地球本影的平均长度 = 1382000公里。月球本影的平均长度 = 373500公里(朔)


2. 日食类型及其直接成因


地月系在不断运动,而地月系绕转的平面又接近公转轨道面,因此,当日月合朔时,月球处在日、地之间时,月球的影锥就可能扫过地球,地球上被月球的影锥扫到的区域中的观测者,将看到日食的发生。日食有三种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3.月食类型及其直接成因


在地月系运动中,当月球转入到地球的背太阳方向,即日月相望时,一轮满月可能触及或进入地球本影。由于本影中是黑暗的,无直射太阳光,这时,夜半球中的观测者将观测到一轮明月被地球本影所逐渐吞蚀,这就是月食现象。月食只有二种类型:月全食和月偏食。


4.日月食发生条件分析


日食的直接成因是月球影锥扫过地球,月食的直接成因是月球通过地球的本影。前者必须发生于日月合朔,后者必定发生于日月相望之时。


所以,“朔”或“望”是日食和月食发生的一个条件,即日食必定发生于“朔” ,月食必定发生于“望”


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朔”并不发生日食,大多数“望”并不发生月食,所以“朔”和“望”只是日月食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日月食发生的条件是,“朔”或“望”时日、月、地近似成一线。


为什么只要求日、月、地近似成一线,而不是严格在一条直线上呢?


因为月球影锥和地球影锥毕竟有一定的宽度,因此,只要日、月、地接近共线的程度较高,就可能发生日月食。


综上所述,日食或月食发生的条件是,在黄道面和白道面的交线附近发生“朔”或“望”。


5.各种日月食具体分析


那么什么情况下的“朔”会有日食,什么情况下的“望”会有月食?或者说,为什么有些“朔”会发生日食,有些“望”会有月食?


日全食:整个日全食过程(从初亏到复圆)持续的时间可以在2个小时以上,但全食阶段(从食既到生光)持续的时间通常只有二、三分钟。在各类日月食中,日全食是最为壮观,最有科学意义的一种食型。


日环食:当月球伪本影掠过地球时,地球上发生一次日环食。日环食的发生情况与日全食类似,所以可以按照前面对日全食的讨论来讨论日环食。


日偏食:当月球本影、伪本影皆从地球南北端之外掠过而不触及地球,但月球半影却扫过部分地球时,地球上发生了一次“纯粹的”日偏食。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3#

这样的记录真好,让我们也学习了一次,感谢二剪梅!
TOP
34#

很多讲座在上次的培训中听过,现在又学习了一次,感谢二剪梅提供。
一直努力中……
TOP
35#

 
















专题名称


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主讲人


陈晓萍


时间


20090928


工作单位


浙江教育学院


电话


 


邮箱


cxp@zjei.net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和意义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纪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课堂观察有何意义?


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与归宿都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现状:很多老师在听课时不会观察学生的活动,上课教师在学生活动是时行为目的性不明确)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课堂观察赋予备课组、教研组新的意义,教师分工合作成为一个合作体。教师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人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现状:评课时,有的教师只说不好的地方,对好的地方就忽略不说了,这样不利于合作文化的形成)


二、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20个视角)


1.学生学习: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么样。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交流


2.教师教学:关注怎样教的问题。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3.课程性质:关注教育学的内容是什么,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4.课堂文化:关注整个课堂怎么样,具有整体性。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上述四个维度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学通过课程成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


  (问学员:你们自己的学校有没有做过课堂观察?学员介绍:学校有“每周一星”活动,各教研组在每周推出一节校级公开课,本教研组内成员在听课时分工填写各类表格,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问答情况,填写统计表,上完后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分析。)


(一)学生学习观察点举例


●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想一下:自己的课堂中有没有经常重复学生的答案,如果经常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不会倾听的坏习惯)


●互动


△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讨论1:关于教师提问的互动


有的提问有的是指向内部的。设计得好的指向思维过程的问题,如: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蜗牛?这样的问题问下去会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设计得一般的问题式指向结果的如:“马铃薯为什么会浮起来?” ;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问下去后学生会急于找资料寻答案。


有的提问是指向外部的(课堂组织起到管理、激励、提醒等的作用)


讨论2:关于学生互动的习惯与情感行为


案例:小组汇报后的其他学生的意见反馈,一个学生说:“你这个方案是不对的,应该……”汇报小组的学生就很尴尬,有点生气了。另一个学生说:“你们的方案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汇报组的学生就很快的接受了建议。启示:人际交往的行为要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进行,但这是教不会的,需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感悟和体验的。


 


●自主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二)教师教学观察点举例


●环节:


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 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关于板书与多媒体的比较:板书有自己的优点:有时候多媒体的呈现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而板书的速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在后面的环节巩固)


△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对话


△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现状:很多教师害怕提问后的停顿,教师常要反复唠叨)


△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教师有没有抢学生的话题?积极的理答方式有:追问、激励等。案例:初中生在学习惯性时内容时会有一个“速度越快惯性越大” 的错误前概念,教师的较好理答是“如果……那么当速度等于零的时候惯性等于多少?”学生就会自己认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


△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现状1:学生不懂的不问,学生懂的就问


现状2:关于学生的齐声回答问题。为什么要齐声回答?


——简单的、需要强调的知识点经常采用齐声回答,能起到了反馈、巩固、调节气氛等的作用,其中的反馈、巩固的功能是指向内部的,调节气氛是指向外部的。实际上,齐声回答效果最好的是指向外部管理的,而指向内部的齐声回答效果是不好的,那么,你问什么要学生齐声回答?


——建议:齐声回答少一点,把时间节省下来。


 


●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在学生合作的环节设计上,教师也要备好课,目的要明确)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机智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三)课程性质 观察点举例


●目标: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


△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内容: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实施: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


评价: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教学目标设定后,一定要有与目标相匹配的检测,是这一节课的终结性评价)


△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大家可以观察研究一下课堂中的教师评价语言)


资源:


△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四)课堂文化观察点举例


思考 


△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现在大量的课还停留在记忆和模仿)


△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


△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民主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创新


△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


△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


△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关爱


△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


△座位安排是否得当?


△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特质


△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


△整堂课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


△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


三、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课时不一样的


(一)定量与定性两种课堂记录方式


1. 区别:定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定性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


2. 联系


定量的方法在于使研究有理据,通过前后若干次的观察数据的比较,归纳出被观察者教学行为的特点。定性的方法着眼于综合观察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文化等要素,为被观察者提供全景式的改进性建议。两者相互补充,有助于对教师课堂行为从细节到整体的把握。


传统的听评课所做的判断、建议绝大部分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课堂观察强调的一个要义是“拿证据来”


(二)定性的记录方式


1. 描述体系:即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


2. 叙述体系:即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主观评价。


3.图式记录:即用位置、环境图等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


4.技术纪录:使用录音、录像等电子设备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四、课堂观察三步骤


(一)课前会议:


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被观察者说课


1)教材分析:介绍本课的主题和内容;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说明;说明该内容在本课程中的地位,与前后内容的关联,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教材的处理,使用了哪些课程资源等。


2)学生情况: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等,提供标明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学生座位表。


3)简要说明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与“课标”不同,要解释与本班学生的适切性。指出本课的重、难点,说出解决的策略。


4)介绍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大致结构,说明创新与困惑之处。


5)介绍对学习过程的监控,重点介绍监控的措施与时间,为观察者观察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帮助。


2. 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的进一步阐述。目的是让观察者对本课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和开发观察工具提供必要的帮助。


3. 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二)课中观察:


指进入研究情境,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


三)课后会议:


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


1.被观察者的课后反思


1)目标达成情况:围绕着每个学习目标,就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分析要基于学生的表现,基于证据说明。


2)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活动,如小组合作学习、同伴讨论、动手制作、实验、看听视频录像等;讲解;对话,如提问、理答等;学习指导,如指导文本阅读、图形阅读、书面和口头表达等;及资源利用。应以教学环节为主线,围绕上述几种主要教学行为逐次说明每个教学环节自己采用的教学行为,及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的作用。


3)预设与生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按照课堂生成的资源改变既定的教学程序、策略甚至教学内容,说明改变的原因。


2.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要简明,有证据,有回应,避免重复。


3. 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


1)成功之处;


2)个人特色;

3)存在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特征和现有教学资源,提出明确的改进建议。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6#

 
















专题名称


数码影像技术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主讲人


徐春建


时间


20090928


工作单位


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电话


 


邮箱


qjxxxcj@163.com

 

 一、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与我的观点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 突出科学探究。


问题:依托大量的实体材料开展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堂的特色,但同时也显现出难度大、成本高、耗时长等制约因素。


思考:科学探究是否必须完全以蓝玉实体材料呢?


解答:探究强调动手,但更强调动脑


思路:科学探究也可以利用非实体材料而开展。现代数码影像(数码照片、数码视频)就是具有优秀教育价值的非实体材料。


 


数码影像的特性:


1、优秀的数码影像是他人智慧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教育价值;


2、数码影像可以进行修整、增减、组合,更能贴近教学实际;


3、数码影像便于复制、传播,使用方便,降低了科学课的教学成本;


4、数码影像的标准性、统一性,排除了使用者(教师)的干扰,有利于规范科学课的教学。


 


观点:有很多科学课的内容适宜开展基于数码影像技术的探究活动。


让我们先来看一篇课文这样的课文怎么上?


例:《垃圾的处理》


学生对垃圾处理场缺乏感性认识,这限制了探究活动的开展。


怎样让学生获得对垃圾处理场的感性认识?


——实地考察?安全!?费时!经费?


——阅读文字资料?形象吗?


 


观点:有很多科学课的内容适宜开展基于数码影像技术的探究活动。


《垃圾的处理》就是此类课文。教学设计中出现了数码照片、数码视频等非实体材料。


视频的定义:即具有连续影调变化的图像。传统意义上,它主要指由摄像、电视、电影等专业设备所形成的复制性影像。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的传统世界被打破,普通人也可以利用数码摄像机、视频采集卡、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计算机软硬件来制作视频资料。 


(注意:录像并不是越多越好,尽量控制在两分钟以内)


 


二、摄像机的发展史:


●世界第一部摄像机:1954 年,美国安培(Ampex)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型摄像机,开创了图像记录的新纪元。由于当时的摄像机使用摄像管摄取图像,摄像管不仅使用寿命低、制造成本高、性能不稳定,而且不能对着强光进行摄影,故摄像机一直没有进入家庭。


JVC首推VHS摄像机:


1976年, JVC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型的摄像机,其使用的是JVC独立开发的VHS格式,VHS意为家用录像系统。


VHS盒式录影带里的磁带宽12.65毫米。最大的改变就是在于将摄像机的操作简化,大幅降低价格,并且开始使家用摄像机的概念被人们所接受。但VHS摄像机清晰度比较低,所摄画面的水平清晰度只有250线。为了弥补VHS的不足,又开发出了SVHS摄像机,使记录画面的水平清晰度提高到400线。


VHSC摄像机和SVHSC摄像机


因为VHSS-VHS录像带尺寸较大而导致摄像机体积庞大和笨重,并不适合于家庭使用。因此在1982年,由JVC研发的VHSC摄像机和SVHSC摄像机便应运而生,它和标准的VHS使用同样宽度的磁带,可以用过适配器在普通录像机上观看,但是它的体积只有92毫米×69毫米×23毫米,比标准的VHS录影带又减小了很多,可以用在手持式摄像机等设备上,质量档次与VHS摄像机和S-VHS摄像机相同。另外,C型录像带可以通过配送的转换盒在家用VHS录像机上播放,我们国内的摄像机市场也正是由此开始起步。


V8摄像机的出现


家用摄像机小型化的脚步并未因VHS-CS-VHS-C型带的出现而停止,紧接着索尼(SONY)、夏普(SHARP)、佳能(Canon)公司又推出了8mm系列摄像机,即通常所说的V8。因为V8所使用的录影带磁带宽为8mm,全名为Video8 制式,简称V8V8磁带较C型带在体积上又有缩小,但水平解析度也降为270线。不过这种8mm格式的摄像带不能再用家用VHS录像机播放,只能使用摄像机来播放。


●索尼独推Hi8摄像机


V8面市后不久,对家用摄像机市场觊觎已久的索尼单独推出了Hi8摄像机,Hi8V8同样使用8mm带宽的录影带,不过其结构更加精密,水平解析度达400线,将家用摄像机的性能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数码摄像机


我们现在所说的DV,一般都是指小型的数码摄像机,并不包括VHShi8类型的机器,是以Mini DV带作为主要存储介质的摄像机。


1995724日,索尼公司公布了第一部数码摄像机DCR-VX1000,革命性地采用mini DV带作为存储介质,采用3CCD传感器结构,于当年910日上市销售,成为便携式数码摄像机的先锋。


DV摄像机与普通摄像机比较:


1、图像分辨率高。DV摄像机一般为500线以上,而VHS摄像机为200线,S-VHS摄像机为280300线,8mm摄像机为380线左右。


2、色彩及亮度频宽比普通摄像机高六倍,图象色彩极为纯正,达到专业级标准。


3、理论上可无限次翻录,影像无损失。


4IEEE 1394数码输出端子,可方便地将视频图像传输到电脑。简单点说就是可以只用一根电缆便可将视频、音频、控制等所有信号进行数据传输,而且理论无损耗。


DVD存储介质DV诞生


20008月,日立公司推出了业界第一台以DVD作为存储介质的数码摄像机,舍弃了传统的DV录像带,直接采用DVD作为记录媒介,使DV的拍摄时间一次可以延长到两个小时,而且数据资料可以直接刻录成DVD光盘保存或编辑。


●硬盘DV的到来


2004914日,JVC推出世界首台1英寸微型硬盘摄像机,也标示着硬盘开始进驻DV领域。最新的硬盘摄像机容量已超百G,清晰度已达高清标准。


储存介质采用SD卡的数码摄像机:体积超级小,但容量也小。


 


数码视频素材的获取:


1、自己拍摄。


数码相机就是很好的素材工具。其与传统相机相比,具有时效性、可靠性、简便性、经济性等特点。数码相机也适宜拍摄动态视频,且输出比数码摄像机更为方便快捷。


2、购买市售的科教光盘或录像带、资源库。


3、搜集整理有关的科教视频及照片,自建相关的资源库。


我的十年“义务劳动”:


199711月起,开始利用录像机收录各大电视台的科教视频资料,现已储备了科学视频录像带77盘,约2万多分钟的视频素材。


199711月起,开始利用录像机收录各大电视台的科教视频资料,现已储备了科学视频录像带77盘,约2万多分钟的视频素材。


2001年学校接入因特网后,开始从网上搜索下载各种科教视频资料,现已积存刻录了相关光盘150多张,总计600GB以上的视频素材。


 


三、数码视频的诸多格式:


avi格式:


即音频视频交错格式。它于1992年被Microsoft公司推出,随Windows3.1一起被人们所认识和熟知。所谓音频视频交错,就是可以将视频和音频交织在一起进行同步播放。这种视频格式的优点是图像质量好,可以跨多个平台使用,其缺点是体积过于庞大,而且更加糟糕的是压缩标准不统一,最普遍的现象就是高版本Windows媒体播放器播放不了采用早期编码编辑的avi格式视频,而低版本Windows媒体播放器又播放不了采用最新编码编辑的avi格式视频,所以我们在进行一些avi格式的视频播放时常会出现由于视频编码问题而造成的视频不能播放或即使能够播放,但存在不能调节播放进度和播放时只有声音没有图像等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如果用户在进行avi格式的视频播放时遇到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下载相应的解码器来解决。


MPEG格式:


即运动图像专家组格式,家里常看的VCDSVCDDVD就是这种格式。目前MPEG格式有三个压缩标准,分别是MPEG1MPEG2、和MPEG4


MPEG1:制定于1992,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VCD制作格式。使用MPEG-1的压缩算法,可以把一部120分钟长的电影压缩到1.2GB左右大小。这种视频格式的文件扩展名包括.mpg.mpe.mpegVCD光盘中的.dat文件等


MPEG2:制定于1994年,主要应用在DVD/SVCD的制作(压缩)方面。使用MPEG-2的压缩算法,可以把一部120分钟长的电影压缩到4 8GB的大小。这种视频格式的文件扩展名包括.mpg.mpe.mpeg.m2vDVD光盘上的.vob文件等。


  MPEG4:制定于1998年,MPEG4是为了播放流式媒体的高质量视频而专门设计的。目前MPEG-4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保存接近于DVD画质的小体积视频文件。这种视频格式的文件扩展名包括.asf.mov avi等。


MOV格式:


美国Apple公司开发的一种视频格式,默认的播放器是QuickTimePlayer。具有较高的压缩比率和较完美的视频清晰度等特点,但是其最大的特点还是跨平台性,即不仅能支持MacOS,同样也能支持Windows系列。


ASF格式:


它是微软为了和现在的Real Player竞争而推出的一种视频格式,用户可以直接使用Windows自带的Windows Media Player对其进行播放。由于它使用了MPEG-4的压缩算法,所以压缩率和图像的质量都很不错(高压缩率有利于视频流的传输,但图像质量肯定会的损失,所以有时候ASF格式的画面质量不如VCD是正常的)


WMV格式:


也是微软推出的一种采用独立编码方式并且可以直接在网上实时观看视频节目的文件压缩格式。


RM格式:


用户可以使用RealPlayerRealOne Player对符合RealMedia技术规范的网络音频/视频资源进行实况转播,并且RealMedia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传输速率制定出不同的压缩比率,从而实现在低速率的网络上进行影像数据实时传送和播放。这种格式的另一个特点是用户使用RealPlayerRealOne Player播放器可以在不下载音频/视频内容的条件下实现在线播放。另外,RM作为目前主流网络视频格式,它还可以通过其Real Server服务器将其它格式的视频转换成RM视频并由Real Server服务器负责对外发布和播放。RMASF格式可以说各有千秋,通常RM视频更柔和一些,而ASF视频则相对清晰一些。


RMVB格式:


这是一种由RM视频格式升级延伸出的新视频格式,它的先进之处在于RMVB视频格式打破了原先RM格式那种平均压缩采样的方式,在保证平均压缩比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比特率资源,就是说静止和动作场面少的画面场景采用较低的编码速率,这样可以留出更多的带宽空间,而这些带宽会在出现快速运动的画面场景时被利用。这样在保证了静止画面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地提高了运动图像的画面质量,从而图像质量和文件大小之间就达到了微妙的平衡。另外,相对于DVDrip格式,RMVB视频也是有着较明显的优势,一部大小为700MB左右的DVD影片,如果将其转录成同样视听品质的RMVB格式,其个头最多也就400MB左右。


四、自建科学视频资源库


(一)科学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性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过程是有难度的,有些也是枯燥的。而视频资源有优美的画面、动人的声音,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油菜花开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2、大幅提高实验的可见度,突破思维阻碍。


有些实验可见度低,影响教学效果。而用视频手段显示这类实验,效果可大大改观。例如:《运动与摩擦力》、《被压缩的空气》


3、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


某些事物形成的过程是肉眼无法观测到的,讲解起来很抽象。而用视频来模拟这一过程,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例如:《花、果实和种子》


4、充分展示实验操作要领,保障操作顺利。


有些操作技能的要领较繁琐,学生不易掌握。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利用特写镜头、慢动作镜头、定格静止镜头等来指导学生,收效将会更快、更好。例如:《油菜花开了》。


4、充分展示实验操作要领,保障操作顺利。


有些操作技能的要领较繁琐,学生不易掌握。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利用特写镜头、慢动作镜头、定格静止镜头等来指导学生,收效将会更快、更好。例如《油菜花开了》。


(二)科学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控制性策略:


1、使用视频资源时存在的控制误区——教学与观看分离。


有不少教师在使用视频资源时把视频完整地播放给学生看,制约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看得多而思维少,甚至来不及思维就有了结论,不利于知识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心智技能培养。


2、加强对视频资源的使用控制——实现教学与观看同步。


利用好快进、快倒、慢镜头、静音、静止等功能。


例如静止功能可以使学生较长时间集中在关键的画面上,为学生留下了思考的余地;静音功能可以用简短的启发性语言来代替……


(三)科学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选择性策略:


1、不宜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和比较繁琐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视频资源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或者对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给予补充。


例如地球的运动及昼夜变化、物种多样性的意义、维护生态平衡等科学知识。


2、借助形象化资料才能理解的教学内容。


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原理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资源来提供。


例如在植物叶的认识中,可以利用视频资源让学生观看三维立体动画模拟的叶片中光合作用的反应,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一个形象而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3、日常生活中学生很难接触到的一些教学内容。


由于时空的限制,有些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可以利用视频资源播放有关内容的资料。


例如播放南极、北极严酷的自然环境及动植物的资源状况。


4、凭肉眼及简单设备难以看到和做到的教学内容。


一些教学内容学生用肉眼看不到或设备简单做不到,需要借助一定的高科技手段才能看到做到。如《动物的卵》。


5、一些无法再现的历史变迁的教学内容。


有些教学内容是无法再现的历史变迁。例如《生命的起源》,可以利用“生命演化”视频资源,用生动的画面模拟了原始地球的自然环境。


6、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的教学内容。


通过录像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维护生态平衡》后,可以结合课堂内容播放“保护生态环境”、“大气的污染和保护”等视频资源


(四)科学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局限性策略:


1、视频资源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


2、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到视频资源。

       3、要和其他教育资源相结合。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7#

   
















专题名称


小学科学课的知识教学


主讲人


姜向阳


时间


200909


工作单位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电话


 


邮箱


 


 


一、教学什么样的知识?


(一)教学的知识应是有意义的,内涵丰富的。


比如《溶解》现象的观察特征:


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核心概念)不能用过滤的方法(用滤纸)分离;


不会自行沉降出来;


均匀地分解在水中。


科学课对科学概念(知识)的教学更细致了。希望教给孩子们的知识,是建立在他们原有认识基础上的更深入的理解其内涵、意义的知识。


(二)教学的知识是活的,有结构的,能运用的。


例如:


《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


《沉和浮》—— 《热》


《新的生命》 ——《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


……


学习的知识时时在发生联系,产生相互作用。希望孩子们在科学课里学习、获得的知识是动态的、发展的,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是形成结构的。


1.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赫德和美国教育研究会的加拉赫认为:


大量的资料能够概括为少数的概念。然后,相关的概念体系能够建立起原理或定律。儿童们凭籍这些原理或定律就有可能去解释和说明新的观察结果和新的经验了。


●使儿童们建立概念的一个好处是可以使新资料更容易地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儿童们形成概念以后,可以增加他们所学知识的适用性或迁移价值。


●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指导儿童认识事物的本质、同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内部联系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培育着各种认识能力,例如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等。


●纷繁复杂的自然界若以无数杂乱无章的事实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那是无法被认识的。正是借助于概念的概括、简化、系统化,这个大干世界才有可能被我们认识。


●认识自然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获得一系列自然科学概念的过程。


●所以,从“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从而使他们既获得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来看,概念教学更是科学教学的核心了。


2. 怎样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


●获得科学概念的实质是认识、理解事物的关键属性,或者说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可能摆脱具体的事实和经验来获得科学概念。


●组织儿童亲身进行各种各样的观察、实验、研究活动,以取得具体的事实和经验,是“获得科学概念的教学”的前提。


3. 希望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多是直接认识。


1 间接认识(知识)。


一个人的间接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具备了一定的直接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直接认识很少,它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接受别人传递给他的间接认识的。


2)直接认识(知识)


小学科学教育是启蒙性的、初始的基础教育。它好比是把种子育成幼苗。


接受间接知识好比嫁接。小学的根基好,不仅嫁接能成活,还可能造出优良品种。这正是小学科学教育重要性之所在。


二、怎样来教学科学知识?


●教给学生概念性的科学知识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概念


●认真做好学生科学知识(概念性知识)的教学。


●学生发展了科学概念,也就必然能促进(达成)其他领域目标的实现。


三、小组讨论:《食物链与食物网》一课的科学概念


学员发言


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谁被谁吃的指向)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


对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的理解;生产者的理解(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消费者的理解(动物的分类:植食动物、肉食动物。)


从单元的结构来讲:对生物生存的理解,生物对食物的要求……


 


总结:


上面提到的很多的概念性知识是比较具体的,是事实性层面的,要想发展成为更上位的认识的话,还可以这样做:


1)观察一个蔷薇丛。


发现有个瓢虫——瓢虫是怎么生存在这里的?(食物:蚜虫)——找蚜虫——蚜虫靠什么生存?——植物。因为有动物的存在,必然会有供它生活的条件。还可能会引来其他的生物在这里生活。


这样慢慢引出:一个地方有一种生物的存在,必然会有供养它的生物体的存在,也一定会引来以它为食物的生物体的存在。生物之间是互相依存的。某一种生物的缺失会导致其它生物的变化。


这样就会把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这些零散的概念性知识纳入自己的概念系统。建立更系统的概念。


2)食物网:


食物不是单一的 为什么不是单一的? 为了生存得更好。(食物太单一了就成了珍稀动物了)

此外还有:自然界的合作竞争。比如:猫头鹰和老鹰、蝴蝶和蛾的白天和晚上活动。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8#

以下是引用二剪梅在2009-9-27 22:51:00的发言:
 
















专题名称


一个小学科学教师的旅程


主讲人


徐闻音


时间


20090925


工作单位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电话


 


邮箱


 

 

“旅程就是故事,旅程就是案例”

徐老师是个有争议的名教师,我觉得他很有特点,也是一个好老师,特别有思想。

[此贴子已经被二剪梅于2009-10-12 21:10:22编辑过]

TOP
39#

今天正好有空,细致地学习了一下.谢谢二剪梅老师!

TOP
40#

补发培训时的笔记:


喻伯军:把住底线,提高课堂效率http://blog.kxsy.net/user1/6/archives/2009/35807.html


陈素萍:基于概念的小学科学过程教学设计http://blog.kxsy.net/user1/6/archives/2009/35808.html


陈晓萍:德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简介与启示http://blog.kxsy.net/user1/6/archives/2009/35809.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7 21:41:38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41#

再次学习!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