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破纪录地完成了两节实录——杭州行2 今天,第一次带笔记本电脑进会场听课,记录速度还算可以,基本能够把师生对话纪录清楚,虽然用拼音打字的错别字多了一些,但是稍做整理还是可以发到论坛的,比起以前把听课笔记本上的文字打下来后发帖高效了很多,只是会场没地方充电,仅有的三个多用插座早就“线满为患”了,据说湖水清清那边的插座是自己花钱买的,看来以后带笔记本电脑的同时还得把多用插座一起带上。
上午听课时发了一条短信做广告,告诉大家本次活动的资料与交流专贴在浙江论坛的“网络研修”版块,希望大家积极参与。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5058&page=&star=1
中午把活动的专贴进行了更新与整理,把电脑中的部分评课互动贴发上去,同时发现海风和影子的帖子也在同时发着,大家的工作还是比较及时的,小睡10分钟后马上去会场,前面的位置上都有已经摆满了听课资料,原来上午走之前都留着后手呢!
下午的课只有第一节做了实录,第二节电又不够用了,短信评课很热烈,大家的参与非常积极,感谢两位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交流的话题,我也凑热闹发了一条,主要意思是:第二节课教师和学生间一一对话的时间有点长,有点钓鱼的感觉(因为导入部分,学生老是回答不到“宽度”与“厚度”话题,师生之间就花了较多的时间来对话与等待)。在实验的指导环节,教师做得虽然非常扎实,但是由于师生之间的对话 是“空对空”的,所以也会增加指导的时间,我想如果有一些可操作的材料就好了。学生活动是在课开始20分钟以后进行的,前面那些的谈话如果是在平时,学生早就坐不住了。
短信中持这种观点的老师是不少,有一条短信说:同样是吃牛排,不停地讨论了怎么吃,需要什么材料以后,真要吃了就没有胃口了,很形象,这也是我上课时经常感到矛盾的:教师的指导应该到什么程度?学生总是一有假说就想尝试,很多时候的讨论都耐不住性子,我想指导如果是必要的,那么是不是应该考虑变化一下方法与形式。
章老师的点评让大家非常受益。首先纠正大家:探究活动不等于观察和实验,前面的指导也属于探究活动。然后指出:如果实验的操作比较简单,可以把前面的指导放给学生去完成,在没有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去讨论变量,和有具体操作材料去讨论,其难度是不同的。 “老师主持下的变量控制讨论”、“老师提示下的变量控制讨论”、“老师观察下的变量控制讨论”,难度是不同的,三四五六年级可以有区别对待。(感觉章老师对我的观点是认同的,臭美一下,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4 20:47:5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