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设计者:长兴吊瓜子 指导:周宏亮(德清) 陈卫东(长兴)
教学目标:
1、小苏打和白醋的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至少两种新的物质,其中一种物质二氧化碳,它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2、让学生经历探究醋和小苏打的混合实验,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充分观察和如实描述的基础上,尝试合体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3、对观察中新产生的问题(剩下的透明液体、沉淀物质是不是新物质)能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迁移之前实验中“混合后会冒泡”这一现象来检验杯中留下的物质是什么。
4、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经历醋和小苏打的混合实验,尝试合理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进一步探究杯子中留下的透明液体和沉淀物质是什么。
教学难点:
分析混合后冒出的气泡和杯中最后留下的透明液体、沉淀物质是不是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1、课前放置:小苏打和白醋各一份(小苏打多一些使反应后有剩余)。
2、中途发放:玻璃棒、空杯子一个、白醋2份、小苏打2份。
3、教师备用:小苏打、白醋、自来水一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白醋和小苏打。
介绍桌上的两种物质——白醋和小苏打,让学生观察说说特点。(板书:小苏打 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的观察。
1、等会儿我们要混合小苏打和白醋,观察会有什么现象。混合之前我有几点建议:
(1、混合两种物质你准备怎么混合?2、用多种方法仔细观察,快速记录你的发现。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2、【观察1】学生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并细致观察。
3、汇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预设:冒气泡;酸味变少;杯壁变冷了;白色浑浊变清透明;嘶嘶声)
【观察2】还能冒泡吗?用玻璃棒搅拌试一试。
——刚才不冒泡了为什么绞盘后又又气泡了?(充分混合)
三、尝试解释部分现象,并产生新的问题。
A、白色粉末和透明液体的验证:
1、搅拌等到气泡不在冒的时候,杯子只剩下什么了?
2、描述一下它们是怎么样的?它们是原来的物质还是新的物质?
3、讨论:
(1)沉在杯子底部的白色粉末是什么?白的粉末——小苏打?
(2)那么白粉末上面的透明液体是什么?白醋?
(中途统计两种意见的人数,调动学生气氛)
设计方法验证:
(一)讨论方法:
1、对于白色粉末和透明液体,你有没有办法研究?
2、引导学生用前面实验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冒泡”这一现象来研究(强调不是唯一的方法,只适用于今天的实验)
(1)白色粉末:假定沉淀的白色粉末是小苏打的话,在往里面加一点白醋,那会出现什么现象?
(2)透明液体:假定透明液体是白醋,往里面加一点小苏打,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验证:
1、大致方法想好了,接下来要做实验研究了,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把白色粉末和透明液体分离开来,然后一个个研究。)
———实验要求:(1)个小组领空杯子一个,小苏打一份,白醋一份。(2)先把白色粉末和透明液体分离开来,透明液体到入空杯子中。(3)透明液体加小苏打,白色粉末里加白醋,并仔细观察现象。
3、检验并汇报:
(1)白色粉末是不是小苏打?
(2)透明液体是不是白醋?
B:不明气体的验证:
1、实验最开始的时候你最感兴趣是什么?(冒气泡)是什么气体?
2、统计不同意见的人数。(二氧化碳和不知名气体)
3、到底是不是二氧化碳你有没有办法验证?(二氧化碳的阻燃性)
4、学生实验:
(1)领取材料小苏打和白醋各一份,火柴一盒。
(2)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后,将点燃的火柴伸入杯口(做两次),观察现象。
(3)注意安全(今天可以这么操作,这种气体不会被点燃),把熄灭的火柴放置之前实验用过的杯子中。
5、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是什么气体?并说明理由。教师质疑,还有其他气体也能把火熄灭。(氮气)这是我们同学们今天还没有办法研究的问题,老师直接告诉你们,我们的科学家研究之后发现这种气体确实是二氧化碳。
6、二氧化碳具有阻燃的性质,它有没有其他性质呢?
教师演示实验:将收集的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分析看到的现象。(教师引导:一般情况下,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比空气要重)
四、小结拓展:
1、今天我们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小苏打和白醋有没有发生变化?(揭题)它们发生的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新物质的产生——化学变化)
2、换个角度思考:今天实验中老师给你们的小苏打比较多,加入很多白醋里只加一点点小苏打,最后会怎么样?
3、小苏打和白醋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你的家中还有很多物质,你可以在经家长同意下去发现是否发生变化。(白糖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吗?酱油和盐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吗?)
本堂课是我在县教研大组活动上的一节公开课,2月份一直在德清参加“领雁工程”培训,有幸结识了大师级人物周宏亮老师,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借鉴了周老师老科学教材《混合身边的物质》的设计,周老师《混合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大部分时间用来探究“杯子里最后留下来的白色沉淀粉末是不是小苏打?透明液体里还有没有白醋?”注重科学实证意识,让学生自行迁移“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冒泡”这一现象来进行检测。经过几次磨课,我回到长兴上课,执教后县教研员陈老师和其他老师对本课的教学又进行了激烈的研讨,“气泡内的气体是什么”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六年级,前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已经很强了,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点燃的火柴去检验”这个环节口否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一下呢?今天,在科学论坛上看到了周宏亮老师的一篇文章《混合身边的物质》磨课启示后,【以下引用:“气泡内的气体是什么”这是一个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无法研究的问题,用点燃的火柴去检验学生自己绝对是想不到的,而且也是一种冒险的不科学的行为,假如是氢气怎么办?就像直接用尝的方法去检验一种不知名的物质一样危险,这会对孩子科学习惯的培养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对气体的研究在这里只能用一系列语言的推理借助一个牵强附会的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对这种“空对空”的方法很难接受,不管你怎么解释很多学生还是认为气体是小苏打汽化成的,或是从白醋内析出来的(就像汽水一样)。”】现在我又疑惑了,六年级的学生“用点燃的火柴去检验”基本能想到,操作也不成问题,可是对孩子科学习惯的培养会是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呢?如果强调:今天这种气体是不会被点燃的,但以后碰到不知明气体不能随便用这种方法验证,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体验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7 17:33:03编辑过]